姜谷粉丝 |
2025-06-30 11:54 |
听说过一个说法没?“胰岛素打多了,肾就坏了。”这话乍一听挺吓人,但很多人信了,真不怪他们。因为不少人,看着身边谁谁谁一打胰岛素,后来洗肾了,就觉得是药害的。可是真相,往往藏在更深的地方。

西安这位男子的故事,其实就像是很多家庭的缩影。糖尿病一查出来,心里慌得不行,听说吃药不如打针见效快,就自己找门路弄来胰岛素,天天打,饭也不控制,血糖也不测。一年后,肾功能一查,已经透不过气了。 这结果,医生一看就头大。不是胰岛素的错,是用法错了,是对病的理解错了。就像刀本身没错,错的是拿刀乱挥的人。那问题来了:胰岛素到底该怎么用?糖尿病的人,怎么才能护住自己的肾? 说到这,得先搞清一个事。糖尿病本身就会伤肾。这不是吓唬人,是几十年研究出来的结果。 血糖高的时候,血管就像被糖浆泡着,尤其是肾脏这种毛细血管密集的器官,最容易“糖化”。时间一长,肾小球受损,过滤功能下降,蛋白尿、肌酐升高就来了。

所以糖尿病患者如果不积极控糖,肾坏是迟早的事。而胰岛素,恰恰是控糖最有力的手段之一。它不是罪魁祸首,反而是“救火”的水。 前面说的那位男子,其实不是因为打了胰岛素才肾衰竭,而是用了胰岛素,却没配上科学的管理。 举个真实的例子。有位五十多岁的师傅,血糖高了两年,一直靠朋友介绍的偏方控制,直到某天起床眼前发黑、恶心呕吐,来医院一查,肾功能已经掉到临界点。最要命的是,他以为胰岛素是“最后一步”,迟迟不愿意接受正规治疗。 医生给他做了详细检查后发现,他的糖化血红蛋白高达11.8%,尿蛋白阳性,肾小球滤过率已经降到35ml/min。这时候再用胰岛素,已经属于“亡羊补牢”了。但他还是怪药不好,说自己“听人讲,打针打出问题”。

这就像是房子着火了,水管早就漏水,你最后去接水救火,火没灭怪水太少,这事说得过去吗? 真正的问题,是太多人把胰岛素当毒药,把糖尿病当感冒。其实,糖尿病是个慢性进攻型的病,它不像感冒那样来得猛、去得快,而是悄悄地,慢慢地,侵蚀你的血管、神经、眼睛、肾脏。特别是肾,等你发现尿少、浮肿的时候,往往已经来不及了。 再说说胰岛素的使用。很多人怕“打上就停不下来了”,实际上,胰岛素并不是“上瘾性”药物。它是身体缺什么,补什么。就像缺铁补铁,缺钙补钙。糖尿病人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作用不敏感,那就得补。

关键在于怎么补。不是说你一打下去就能万事大吉。打胰岛素也得看血糖监测、饮食控制、运动配合、定期复查肾功能。 少一样都不行。有人打了胰岛素,血糖降不下来,一查,原来天天吃夜宵,饭后还坐着不动。那不是药不行,是你不行。 还有一点也得说清楚。肾衰竭不是一天两天造成的。它是血糖长期控制不好、血压偏高、尿蛋白不重视、乱吃药等因素一起“合谋”的结果。像这位西安男子,可能早在打胰岛素前,肾功能就已经悄悄在走下坡路了。

有个常见误区:很多人只查空腹血糖,看着没事就安心了。其实,更重要的是糖化血红蛋白,这能反映你过去两三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就像看一个人不是看他这顿饭吃得怎样,而是看他最近几个月的作息和饮食。 糖化高,就说明你的胰岛素用得不够,或者用了方式不对。而长时间的高糖状态,会让肾脏细胞一直“泡在糖水里”,这比你一天吃几勺糖还害人。 所以,真正要防肾衰,不是拒绝胰岛素,而是科学用胰岛素。用对了,它是护肾的关键一步;用错了,哪怕是最好的药,也挡不住病情恶化。

还有些人怕打针,非要靠吃药撑着。口服药有它的好处,但也有局限性,尤其是当血糖控制不理想、体重过高、或者肝肾功能下降时,胰岛素反而更安全、更有效。 这时候还死扛着不打针,就像明知道下雨还不打伞,最后淋湿了怪天气不好。 再说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乱吃保健品、偏方,也会加速肾脏损伤。有些中药成分不明,重金属超标,吃多了就是慢性中毒。不少糖尿病人以为“纯天然”就没事,结果一查肾功能,吓一跳。 看病不能靠听来的经验,得有数据、有检查、有医生指导。就像开车不能光凭感觉,得看仪表盘。血糖、血压、血脂、尿蛋白、肌酐——这些指标,都是糖尿病人“生命的仪表盘”。

回到标题那位男子,他的问题,是太早放弃了科学的治疗,又太晚发现身体的求救信号。胰岛素也许是他唯一正确的一步,但他错在没走稳这一步。 所以,不是胰岛素惹的祸,是无知惹的祸。 我们常说“控糖控得好,肾就保得住”,这话一点不假。糖化保持在7%以下,血压控制在130/80以内,尿蛋白稳定在正常范围,基本就能把肾保住。当然,这背后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你配合医生,定期查体,调整药物,管住嘴,迈开腿。 糖尿病和肾病,是一对“联手作战”的敌人。一旦你放松警惕,它们就会一起攻击。而胰岛素,不是敌人,是武器。你用得越早越科学,病情越容易被压制。

最后,别把胰岛素当毒针,它是你身体缺失的一部分,是帮你弥补遗憾的“替身”。 科学控糖,合理用药,才能真正护住肾,守住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