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卫星地图,瞅瞅内蒙古,你准被满屏的绿圈圈晃花眼——这些规规矩矩的大圆饼子,说像外星人画的地标吧,偏又绿得水灵;说像谁家后院种的菜地吧,又大得离谱。直到钻进阿鲁科尔沁旗的草原深处,才知道这些"天外来客"竟是牧民们拿命跟风沙较劲换来的。 
二十年前这地界可没这么光鲜。科尔沁沙地跟条饿疯的黄蟒似的,每年往绿油油的草场上啃进去几十里。老牧民巴特尔蹲在沙包上直嘬牙花子:"那会儿风沙一起,沙子能把毡房门缝堵得严严实实,睁眼瞧见的不是太阳,是满天飞的黄雾!"优质牧草覆盖率跌到不足一成,眼瞅着就要变成第二个塔克拉玛干。 

转机出现在2008年。草原上突然冒出个顶着大铁伞的"钢铁向日葵",这玩意儿转悠起来吱呀作响,活像老式缝纫机。您猜怎么着?这铁家伙转一圈,百亩沙地就能喝个饱!更绝的是伞底下种的紫花苜蓿,这草可是奶牛界的"满汉全席",蛋白质含量顶得上牛肉,偏偏又是个娇气的主儿——离了水就蔫头耷脑。 "过去浇地跟给骆驼喂水似的,大水漫灌一亩地要灌500吨水。"巴特尔拍着锃亮的铁支架直乐呵,"现在这铁伞转悠一圈,100亩地喝饱只要300吨!"节水滴灌技术把苜蓿喂得肚儿圆,亩产量从35公斤蹿到1000公斤,好家伙,够20头奶牛敞开肚皮吃的! 
您再瞅瞅这些绿圈圈,可不光是喂牛的草料场。伊利集团在这儿整的苜蓿基地,用滴灌技术把水直接喂到草根嘴里,比老法子省水六成。5.5万亩荒沙地披上绿袍不说,连野兔子都开始在草丛里打洞了。最逗的是每产1吨苜蓿干草,就能少进口0.8吨洋草料,里外里给地球减碳320公斤,这买卖划算! 如今站在阿鲁科尔沁旗的高岗上,瞅着夕阳给铁伞镀金边,水雾在阳光底下架起彩虹,突然就懂了这些绿圈圈的深意。这是牧民拿铁锹在沙地上写的诗,是科技跟老天爷掰腕子赢回来的春天,更是咱中国人用脑子在干旱地界画出的希望。等哪天卫星再打这儿过,这些绿圈圈准保能成为地球最骄傲的勋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