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谷粉丝 |
2025-06-24 11:12 |
现在身边得脑血栓的,不光是年纪大的,连很多还在上班、忙忙碌碌跑业务的人,也一个接一个倒下。 问题是,这类人不少平时还挺注意饮食的,有的还天天打芹菜汁、煮芹菜粥,觉着这样最健康,能降压、护血管。 但真实情况恰恰相反。脑血栓这东西啊,怕的不是吃油多,而是血液流得慢、血管弹性差、营养跟不上。

芹菜吃多了,尤其当饭吃,那些该补的蛋白、脂类、维生素全被挤掉,血流越吃越稠,脑子越来越缺血,结果不是救命,是添乱。 靠吃芹菜预防血栓,等于拿吸管吹气球,越吹越鼓,最后崩的一下收不住。 血管这东西,不是靠清淡就能养活的。真正护血管的食物,压根不是大家平时以为的那些。

粗粮
有些东西你越不当回事,它越是关键。说到脑血栓,大家总在盯着什么蔬菜降压、什么水果抗氧化,完全忽略了血液本身的“粘性”和“滑度”。 血要流得起来、流得顺、流得快,才不会堵。而血液的这种“流动状态”,其实和一种最被现代人嫌弃的食物有关系——糙粮里的黏性碳水。

你说吃全谷物能降糖控脂这类话都听腻了,但它能减少脑血栓,是因为它在肠道里的分解节奏特别慢,能稳定地释放能量,让血糖不至于一下高一下低,也不会把胰岛素拉得忽上忽下。 有个干仓库搬运的工人,年轻时候饭量大,工作忙也不讲究,一日三餐主食全是白米白面,还不爱吃早饭。

有几年身体开始出问题,血压虽不高,但老觉得头晕脑涨。后来有一回,突然毫无征兆地晕倒,被紧急送往医院后,检查发现脑部存在小面积血栓。 翻他饮食,发现长期精制主食吃太多,血糖波动剧烈,肠道菌群也紊乱。改了饮食,开始吃杂粮饭、少油炖豆子,一年下来人也精神了,脑供血也稳定不少。 研究指出,每天摄入定量全谷物的人群,其中风风险远低于摄入不足者。

发酵食物
别总想着要吃干净、吃清爽,太干净的饮食,对脑血管可不一定好。 那些真正有“松散血液、软化血管”效果的东西,往往都藏在发酵过的食物里,比如酸豆角、米酒糟、豆豉、醪糟、纳豆这种传统发酵食品。 你可能觉得这些东西“重口味”,甚至有点上不了台面,但它们在肠道里产生的代谢物,尤其是一些天然的“短链脂肪酸”和酶类,能改善血管的紧张状态。

众多人都听闻过纳豆激酶这个词,作为酶的它,能够将纤维蛋白分解,最终实现降低血栓黏合度的目的。 而不少传统发酵食品里,都含有类似的活性酶。血栓,说到底,就是血液里的纤维蛋白和血小板黏在了一起,你能让它散,就能把“炸弹”拆了。 还有一点重要的是,这些发酵食品还能提升肠道菌群代谢硝酸盐的能力。

一氧化氮由硝酸盐转化而来,它天然地有助于血管扩张,是身体与生俱来的 “血压调节器”。 一旦血压在短时间内下降,血流冲击就没那么大,血管破损、血栓形成的几率自然下降。 有个做夜班保安的患者,平时吃得不规律,喜欢喝功能饮料提神,也常便秘。 后来他每晚饭后加点发酵类小菜,像豆豉蒸菜、醪糟蒸蛋这样吃,一段时间后他居然便秘好了,血压也没那么容易跳动了。后来的复查,血流指标也平稳了不少。

筋肉
说起肉,很多脑血栓患者就摇头,说医生不让吃油腻的。 但实际上,大多数人都理解错了。不是不能吃肉,而是不能吃“粘腻油炸红烧冒大油”的肉。 真正对脑血管有帮助的,是那些富含胶原和弹性蛋白的“筋肉”,比如牛腱子、鸡胸骨旁边的筋膜、猪蹄筋这些部位。 这些含筋的肉,煮久了黏糊糊的,其实里头富含的胶质物质,能为血管壁提供修复材料。

血管不是钢管,是“软组织”,就跟皮筋一样,如果天天被拉得太紧又不补料,就容易断。 这种断裂,很多时候就是微血管里头的小崩口,一旦有了破口,血小板就像听到集合的命令,一窝蜂全去了,结果就是血栓。 而这类“筋肉”中,还有一些微量元素,比如天然的铜和锌,是胶原蛋白合成的辅助因子,缺了它们,血管即使补材料也补不上去。

有人说吃鸡爪补胶原,太片面了,脑血管的胶原不是靠啃几块皮能修的,要靠“结构性蛋白”的持久供给。 一位做汽修的患者,长期高强度工作,三餐凑合,什么容易吃就吃什么,瘦肉切一切一锅炒。 后来查出脑供血不畅,整个人乏力、反应慢。建议他炖点筋肉类的汤,每周喝几次。他照做几个月,不光睡眠改善,连记忆力都比以前清晰了。

微量盐分
很多人怕脑血栓就猛减盐,觉得越清淡越好。可是过于清淡,其实会让血管的神经调节功能“当机”。 盐不只是钠,它也是神经信号传导的基础。 没有足够的钠,神经对血压变化的反应就迟钝,血管张弛就不及时,遇到血压快速上升,血管来不及扩张,就容易破裂或者血流骤停——血栓机会就来了。

对于脑血栓易感人群,适量摄入天然钠源,比如带壳的海鲜(海虹、文蛤)、咸鸭蛋、发酵酱菜,反而有利于保持电解质平衡,维持神经和血管的同步反应。 曾有个搞长途运输的病人,一直信“清淡养生”,咸味一律不沾,结果一次驾驶中突然视线模糊,差点出车祸。 急查发现血钠过低,神经兴奋性严重下降,大脑的血流调节功能几乎失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