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医生再三告诫:夏至过后,还在每天吃降压药的人,要多注意这几点 [8P] --]

武当休闲山庄 -> 医疗保健 -> 医生再三告诫:夏至过后,还在每天吃降压药的人,要多注意这几点 [8P]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姜谷粉丝 2025-06-23 15:15
每年一到夏至,我就会特别留意门诊里那些长期吃降压药的老年朋友。有时候一坐下,他们就笑着说,“医生,我这几天血压怎么突然低了,是不是药吃多了?”


也有的家属焦急地问,“爸最近老头晕,是不是中暑?”天气一热,事情就变得复杂起来了。这不是小事,高血压这个老毛病,在夏至之后可真得多留点心。
咱们先来说说为啥夏至之后,血压会“变聪明”似的悄悄往下掉。这跟人体的血管调节机制有很大关系。夏天一到,气温升高,人的毛细血管自动舒张,血流更顺畅,血压自然就往下降。
尤其是上午十点前或傍晚气温还算舒适的时候,血压下降得更明显。这个时候,如果还照着冬天的剂量吃药,不少人就容易出现低血压的表现——头晕、乏力、心慌,严重的甚至会摔倒、晕厥。


特别是那些年纪大、身体瘦、基础体质弱、又有多种慢性病的老年人,血压一低,后果可不是说说而已。很多人以为低血压没关系,真遇上了,才知道那种“脚底发飘、眼前发黑”的感觉有多吓人。
有些人晚上起夜,半梦半醒,一下站起来,体位性低血压就来了,一不小心磕了碰了,骨折、颅脑损伤、住院,接二连三的问题全来了。
那是不是夏天就该停掉降压药呢?千万别这么想!高血压是个慢性病,不能信手停药。问题的关键在于药量要调整、服药时间要灵活。


门诊上,我们经常给病人做“夏季降压药动态调整”,根据每个人的血压记录和身体状态,有些人需要减量,有些人早上吃药时间得往后推,有些人要换成长效制剂来避免血压波动太大。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擅自“自己做医生”。
很多人问我,那怎么判断自己是不是该调整降压药了?很简单,看身体有没有发出信号。如果你最近经常感觉头晕眼花、浑身没劲、走路飘忽不定,尤其是起身时有“蹿电感”“黑视感”,那就要注意了。
再加上最近天气热得厉害,还大量出汗,摄入的水和盐又不足,就更容易诱发低血压危机。这个时候,建议大家每天早晚固定时间量血压,连续几天记录,跟医生沟通是否需要调整方案。


还有一点特别要说的是,夏至过后,很多人贪凉,空调吹得太猛,冷饮吃得太多,结果导致血管收缩反跳,反而让血压忽高忽低。这种波动,比一直高还更危险。
一会儿低得你头晕,一会儿高得你心慌,心脑血管受不了啊。特别是那些有冠心病、脑梗病史的人,这种血压波动可能直接引发急性事件,不得不防!
说到底,夏天高血压人群最大的问题,是忽视了季节对身体的影响。很多人觉得“我吃药了就没事”,可身体不是机器,它会受到气候、饮食、情绪、运动等多方面的干扰。尤其是上了年纪的朋友,身体的自我调节能力下降,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出问题。


那怎么办呢?不是靠药解决一切,是得靠生活方式的调节来撑起一半的健康。夏天来了,建议大家做到这几点:第一,饮食清淡、适量补盐,别一味追求低盐低脂,有些人本来血压就偏低,吃得太清淡反而没力气。
第二,多喝水但别暴饮,分多次小口喝,避免脱水。第三,适度运动、早晚为宜,中午气温高的时候最好别出门。第四,睡眠规律、情绪稳定,晚上睡不好、焦虑烦躁,也会影响血压。
还有些人,到了夏天因为出汗多,就觉得自己血压低了,就偷偷把药停了,这种做法非常危险。高血压不是“感觉”能判断出来的病,而是得靠科学监测。


建议家里常备一个电子血压计,每天固定时间测量,早上起床后半小时、晚上睡前都是合适的时间点。不要只测一次,要看趋势。
说到这儿,有人会问,医生你每天说这么多,真的有人能坚持做到吗?我想说,有的,而且越来越多。
我们门诊的“老高血压”们,现在很多都学会了用手机记录血压、定期来咨询、饮食运动都控制得很好,血压比年轻人都稳。他们不是靠药物“压下去”,而是靠生活方式“养出来”的稳定。这才是真正的治疗之道。


夏至一到,气温升高,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容易下降,这时候如果还按冬天的剂量服药,很容易诱发低血压症状,甚至发生意外。
这个季节,要特别注意监测血压变化、及时调整用药方案,而不是盲目停药或自行减量。同时,合理的生活方式调节,如饮食、饮水、作息、情绪管理,也能为血压稳定保驾护航。


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意识到:健康不是医生给的,是自己一点一滴养出来的。从夏至这一刻开始,认真对待自己的血压,和身体好好相处,才是对自己最好的交代。

姜谷粉丝 2025-06-23 15:17
季节性波动,不代表高血压痊愈。擅自停药会使血压反弹,骤升风险倍增4。

案例:患者因夏季血压"正常"自行减药,引发晕厥(血压骤升)1。
骤停药物的严重后果
突发性血压波动可能触发脑出血、心肌梗死等急症4,心脑血管事件风险上升30%以上2。
💊 二、科学调整用药方案
剂量需动态调整
夏季药物代谢加快,冬季剂量可能过量,导致低血压风险。需在医生指导下评估是否减少剂量(如原剂量1/2-2/3),而非直接停药14。
优选长效降压药
推荐氨氯地平、硝苯地平控释片等长效制剂,保持24小时血压稳定,减少波动对血管的冲击14。
警惕三类淘汰药物
避免使用已淘汰药物:
❌ 硝苯地平普通片(短效,致血压骤降)
❌ 复方罗布麻片(含双肼屈嗪,伤心脏)
❌ 含利血平的复方药(刺激胃酸,神经副作用)1。
🌡️ 三、加强血压与体征监测
每日双时段测量
固定晨起后、午饭后测量,连续记录7天。测量前静坐10分钟,避免活动或进食干扰13。
警惕隐匿性电解质紊乱
夏季出汗+利尿类降压药(如氢氯噻嗪)易导致低钾/低钠,引发心慌、乏力甚至心律失常。建议定期检测电解质23。
🥗 四、生活管理强化措施
科学补水与盐分平衡
每日饮水≥1.5升,少量多次;出汗多时适当补充淡盐水(500ml水+1g盐),避免血容量不足13。
饮食清淡但避免无盐
限制高油高盐,但完全无盐可能引发低钠血症。日均摄盐量控制在3-5克13。
防暑与运动调节
避开高温时段(10:00-16:00)外出;选择室内温和运动(如太极拳),避免大量出汗14。
🚨 五、紧急情况识别与处理
症状    可能原因    应对措施
头晕、眼前发黑    低血压或脱水    平卧并补充盐水,测血压
胸闷、心慌    电解质紊乱/心律失常    立即就医,查心电图+电解质
剧烈头痛、呕吐    血压骤升或脑出血    拨打120,禁止自行服药
💎 核心原则
“药是工具,人是主导”:夏季用药需结合个体反应、环境温度动态调整2。任何剂量变更必须经医生评估,同时配合严格血压监测

jjybzxw 2025-06-23 18:08
夏至之后血压下降的现象确实与人体的血管调节机制有关。随着气温升高,人体毛细血管舒张,血流更顺畅,导致血压下降。特别是在气温较为舒适的上午十点前或傍晚,血压下降更为明显。如果此时仍按照冬天的剂量服用降压药,容易出现低血压症状,如头晕、乏力、心慌等。对于年纪大、体质弱的老年人来说,低血压的后果可能更严重。

因此,夏季并不是要停用降压药,而是需要根据个人情况调整药量和服药时间。建议每天早晚固定时间量血压,并记录连续几天的数据,以便与医生沟通是否需要调整用药方案。同时,要注意避免过度贪凉、空调直吹、冷饮过量等导致血管收缩反跳的行为,以免血压波动过大。

除了药物治疗外,合理的生活方式调节也非常重要。建议夏天饮食清淡适量补盐,多喝水但避免暴饮,适度运动以早晚为宜,保持规律的作息和稳定的情绪。高血压患者不应仅依赖药物,而应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来维持血压稳定。

总之,夏至后高血压患者要特别注意监测血压变化,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并结合合理的生活方式来维持血压稳定。健康是自己一点一滴养出来的,认真对待自己的血压,和身体好好相处,才是对自己最好的交代。


查看完整版本: [-- 医生再三告诫:夏至过后,还在每天吃降压药的人,要多注意这几点 [8P]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