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谷粉丝 |
2025-06-22 00:03 |
手炉,乃握于掌中的袖珍炉。旧时,是上至宫廷下至民间的取暖器具。传说,隋炀帝南巡到江苏江都,时值隆冬,当地官员叫铜匠做了一只小铜炉,内置火炭,献给炀帝。炀帝捧在手上,倍感暖和,随口称之为手炉。 鼎盛于明清两代的手炉,制炉材料日益丰富,从红铜、紫铜发展为白铜、黄铜,使用者急剧增多。江南地区出现了以制炉为业的众多作坊,除了方、圆两种基本样式,还出现了六角、瓜棱、椭圆、梅花等器形。工艺丰富多彩,有錾刻镂雕、鎏金错银、填蓝嵌丝等。提梁上也有花纹、花篮、折角、竹节等设计,都是纯手工制作。 与此同时,制炉名家不断涌现,以明代万历年嘉兴人张鸣岐最为著名。他制作的手炉选用精炼红铜,分量厚重,外形圆润饱满,内壁平顺光滑,炉盖吻合紧密,久经开合亦不会松动。造型朴实,却富有变化,小不盈掌的炉盖华丽精致。张鸣岐的手炉与时大彬的紫砂壶、姜千里的螺钿镶嵌、濮澄的竹刻,被誉为明末工艺四大家,名重一时。 多年前,我购进一只长15厘米、宽12厘米、高8厘米的“张鸣岐制”手炉。它通体裹着一层包浆,一眼望去,有一种岁月沉淀的感觉。炉身前后两个圆形内錾刻了五只蝙蝠,环绕着中心小圆里的福字,寓意五福捧寿,周边刻有梅兰竹菊。镂空的炉盖上竹叶缠连,隐约可见当初点缀的鎏金,炉底有“张鸣岐制”的篆书阴文刻款。 随着岁月的推移,见识了各种手炉,我对这只手炉产生了疑惑。名家制作的手炉,从明朝万历年流传至今,已有600余年,极为珍稀。我买下的这只,是货真价实的张炉吗? 我从材质和纹饰上进行了比对。张鸣岐制作的手炉,均为精炼匀净的水磨红铜,外形古朴简洁,手感厚重,除了炉盖,基本没有纹饰。这只是用纯铜兑镍的白铜材质,炉身四周是满工纹饰。有关资料显示,用白铜制作及錾刻繁缛的手炉,大多产于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此手炉胎体轻薄,但有氧化后的包浆。根据历代均有仿款“张鸣岐制”的史实,我断定,此张炉不是彼张炉,制作年份应属清中晚期。 通过学习,解除了疑惑,弄清了这只手炉的“年龄”,我有了小小的成就感,退休生活也添了一份乐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