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谷粉丝 |
2025-06-10 09:06 |
薛宝钗的远见 作者:归途如虹 No.1 《红楼梦》第四十回里,贾母领着刘姥姥等人游览大观园,来到蘅芜苑,“及进了房间,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 No.2 勤俭持家 薛宝钗不仅把房间布置得很简朴,而且平时的穿衣打扮也很朴素,不施粉黛,不配珠玉。 有的人觉得薛宝钗是为了讨好贾母,在其面前展现自己勤俭持家的美德,反而弄巧成拙,害得自己很尴尬。如果这样的说法成立,薛宝钗也太不了解贾母了。贾母是享受过真正的大富大贵的人,是一个惜老怜贫的同时也喜欢享乐的人。她觉得潇湘馆里的纱窗用软烟罗才好就是明证。所以,我觉得薛宝钗如此节省另有目的。 薛宝钗并不是向来就如此节约。她劝邢岫烟不要戴富丽闲妆的时候说得很清楚,自己也曾经用过富丽闲妆。那么她现在为什么不仅自己不用也劝自己未来的堂嫂邢岫烟不要用呢?其实薛宝钗自己说得很清楚,“这些妆饰原出于大官富贵之家的小姐”,“如今一时比不得一时了”。薛宝钗太清楚薛家的实际现状了,什么现状呢?按照冷子兴的说法,“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按照林黛玉的说法,“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 也就是说,薛家根本就不像邢夫人所认为的那样是真正的大富大贵之家,和贾府一样在走向衰落。薛宝钗深知人生无常,“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自己不见得可以挽救薛家的颓势,甚至根本挽救不了。 那怎么办呢?薛宝钗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勤俭持家,这样一方面可以延缓家族的颓势,让一败涂地那一天不至于来得太突然,另一方面可以提前适应简朴甚至艰苦的生活,不至于在家族彻底败落后觉得猝不及防,难以适应,无法生存。 No.3 坚韧 薛宝钗很清楚,在生存危机面前一切华而不实的奢侈点缀都不重要,甚至是有害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人一旦习惯了富贵奢华,就会对其产生依赖。因为富贵奢华的生活太惬意,高品味的生活太有格调。妙玉在出家后就没有完全适应清苦朴实的生活,所以依旧习惯于用曾经使用的高贵茶具,依旧不屑于和刘姥姥分享茶具。薛宝钗已经预感到薛家很有可能会败落,所以干脆提前让自己过上朴实无华的生活。至于邢岫烟,她虽然出身贫寒,但是薛宝钗也担心她习惯了富丽闲妆后难以接受薛家的实际现状和将来彻底败落后的处境。 薛宝钗觉得哥哥薛蟠大概率没救了,对他不抱有什么希望了,但是贾宝玉还有的救。他劝贾宝玉“读书明理,辅国治民”,努力进取,是因为薛宝钗清楚贾府也极有可能败落,希望贾宝玉在贾府败落后最起码可以自食其力。只可惜贾宝玉听不进去,只想享受当下,及时行乐,得过且过,不管将来。 为什么有的有钱人在破产之后会自杀?原因当然很复杂,因人而异。我想缺少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也缺少应对人生变故的心理承受力,难以接受由富贵跌入贫困的巨大变化,应该是重要原因。 《失恋三十三天》里的富商娶了一个拜金女,是因为他觉得拜金女只用钱就可以哄好,和这样的女孩保持稳定持久的关系很容易。 我只想说这样的想法是一种盲目乐观。那个富商觉得金钱比感情靠得住,他觉得LV公司不会说垮就垮,但是感情有可能会枯竭。但是他怎么那么自信呢?他能确保自己一直很有钱吗?一直买得起LV吗?他不清楚那种只爱享乐的拜金女只能和自己共富贵,不可能和自己同患难吗? 薛宝钗就是那种非常坚韧,可以和身边人一起共患难的人。 薛宝钗是一个很有生存智慧,很清醒务实,很有远见的人。面对无常的人生和严酷的现实,她不是被动接受,徒叹奈何,消极逃避,而是积极应对,努力生存,做好本分,非常贤惠能干。 至于曹雪芹,他没有走“辅国治民”的道路,过的是“著书黄叶村”,“卖画钱来付酒家”,“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贫苦生活,耕读生活。我想,他应该是娶到了可以和自己共患难的贤妻。 贫穷不值得赞美,苦难不值得赞美,但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智慧和韧性值得赞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