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庸笔下众多的女性角色中,《射雕英雄传》里的穆念慈,可以说是一个令读者很是同情怜悯的女人。 
穆念慈身世不幸,幼年时亲生父母死于瘟疫,遇到落难的杨铁心,被收为义女,取名为穆念慈。 穆念慈不仅容貌娇美、楚楚可怜,且正直义烈、是非分明。在比武招亲中与杨康结缘,自此一生倾心于他。但穆念慈忠于民族道义,从不和杨康同流合污。 
她一度想出家为尼,后遇郭靖黄蓉开导,独自回牛家村生下杨过,一人带杨过长大,生活贫苦,郁郁寡欢,约十年后染病而亡。 今天小编为大家盘点几个给观众印象比较深刻的穆念慈荧幕形象,看哪一个女演员塑造的穆念慈最成功? 1983香港TVB版《射雕英雄传》杨盼盼 
1983年,香港TVB出品制作播出的《射雕英雄传》,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成为最经典的一版《射雕》,该剧中穆念慈一角由杨盼盼饰演。 杨盼盼是童星出道,不到10岁就客串电影演出,1976年加入香港TVB,在83年《射雕英雄传》之前,她就已经参演过《楚留香》《女黑侠木兰花》《天龙八部》《十三妹》等TVB经典剧集。 
杨盼盼把一个命运坎坷、痴恋杨康,内心矛盾重重,郁郁而终的穆念慈,演得感人肺腑。如果说黄日华、翁美玲、苗侨伟是郭靖、黄蓉、杨康的不二人选,那么杨盼盼出演的穆念慈,也同样适合不过。 
她并不算传统意义上的精致美人,但是气质干练又沉静。最难的是她有武术底子。拍83版《射雕》之前,她十五六岁前就已经在邵氏做特技人数年,邵氏黄金时期的几乎全部女演员武打动作都是找她当的替身。 
杨盼盼出演穆念慈时不过24岁,演起来驾轻就熟,眼神流露出来的幽幽哀怨,将生活中的豪爽硬朗收敛成深情柔情,与苗侨伟的配戏默契也算得上是丝丝入扣。 1988台湾中视版《射雕英雄传》邱淑宜 
1988年,台湾中视出品拍摄的《射雕英雄传》,由台湾小生黄文豪饰演郭靖,香港美女陈玉莲饰演黄蓉,台湾女演员邱淑宜饰演穆念慈。 本剧根据金庸原著并借鉴1983版《射雕英雄传》改编而成,共分两部,分别为《大漠英雄传》和《华山论剑》。 
邱淑宜因小家碧玉的外型、清纯朴实的气质,在国台语连续剧中表现出色,与同期发展的陈玉玫皆是国台语双声带演员,为80年代中视花旦之一。 
邱淑宜的长相本偏向清纯,肌肤细腻,五官柔和,还透着小女生的可爱娇俏,比武招亲时的红衣轻盈飘逸,配着头上的粉色花饰和细长飘带,更显甜美。 
而让她演起外柔内刚的穆念慈来,也完全就是小白花一朵,时不时蹙起眉头一副楚楚可怜状,时不时摆着一张苦脸臊眉耷眼,不见跑江湖的豪情,只有小女儿的柔情。 1994香港TVB版《射雕英雄传》关宝慧 
1994年,香港TVB第二次翻拍了金庸武侠名著《射雕英雄传》,该剧由李添胜执导,张智霖、朱茵、罗嘉良、关宝慧主演,其中,关宝慧饰演穆念慈。 关宝慧,中国香港女演员,毕业于香港演艺学院,她出演穆念慈一角时26岁。 
关宝慧在上世纪90年代前中期,获得无线电视力捧,出演过《射雕英雄传之九阴真经》(梅若华)、《独臂刀客》(凤飞雪)、《小李飞刀》(林诗音)等TVB武侠剧,塑造了不少武林女子形象。 
当年她出演穆念慈时,不少人认为她不能演好既漂亮又温柔的穆念慈,但结果关宝慧却将金庸笔下柔情似水、外冷内热的穆念慈刻画得形神毕肖,在演技方面也得到了普遍好评。 2003大陆版《射雕英雄传》蒋勤勤 
2003年,由张纪中担任制片人,鞠觉亮、于敏执导的大陆第一个电视剧版《射雕英雄传》播出。 该剧由李亚鹏、周迅、周杰、蒋勤勤主演,其中,蒋勤勤饰演穆念慈,出演该角色时28岁。 
蒋勤勤,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90年代出演了不少内地和台湾的影视作品,包括《西施》《康熙微服私访记》《苍天有泪》《青河绝恋》《白发魔女》《风云雄霸天下》等,可以说是一位美貌与演技俱佳的演员。 “轻柔似水、灵气逼人”这是琼瑶对蒋勤勤的评价,并为之取艺名“水灵”。 
蒋勤勤饰演的穆念慈打动了所有的人,在诸多版本中,好评最高的是蒋勤勤所饰演的穆念慈。她因出色演出而赢得了金庸迷的喝彩。 
其实在很多电视剧中,蒋勤勤一直都是委婉清纯的形象,而穆念慈被蒋勤勤认为是最贴近自己个性的角色。在历版穆念慈的扮演者中,蒋勤勤也是最漂亮的一个了。 2008大陆版《射雕英雄传》刘诗诗 
2008年,由上影集团和唐人影视联合拍摄的《射雕英雄传》播出,该剧由李国立执导,胡歌、林依晨、袁弘、刘诗诗主演。 
其中,穆念慈一角由内地新晋小花刘诗诗饰演,出演该角色时她才21岁。 
08版《射雕》是众多版本中最具偶像化的一版,整部剧男俊女俏、很养眼,不少观众戏称其为“偶像版射雕”。

刘诗诗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2004年首次出演电视剧,2007年签约唐人影视,正式进入演艺圈。刚进入唐人不久,便获得了《射雕英雄传》里穆念慈一角的演出机会。 
刘诗诗饰演的穆念慈,虽然漂亮,但没有演出穆念慈那种苦命感。而且导演让原著中抱着“玩弄”女性心态的欧阳克变成一个对穆念慈一往情深的痴情汉,成为杨康和穆念慈的第三者,原著中欧阳克只想玩弄穆念慈,但剧里却是真心喜欢上穆念慈,不少网友表示,这段三角恋情很“雷”人。 2017大陆版《射雕英雄传》孟子义 
2017年,由郭靖宇监制、蒋家骏执导的内地第三版《射雕英雄传》播出,该剧整体来说,比大陆之前拍摄的两版《射雕》都要好。 17版《射雕》由杨旭文、李一桐、陈星旭、孟子义主演,都是清一色的90后新人,其中,由孟子义饰演穆念慈。 
孟子义,1995年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2014年出演个人首部电视剧,正式进入演艺圈。 2
孟子义饰演的外柔内刚、温婉痴情的穆念慈,该角色与以往的版本相比,强势反转,不再对爱情卑微,站在国家大义面前,用果敢与理性赢得了观众们的赞赏。 
随后,孟子义演艺事业进入高速发展期,先后出演了《陈情令》《雪中悍刀行》《说英雄谁是英雄》等多部古装武侠剧。 除了以上六个比较知名的电视剧版穆念慈形象,还有一些其他女演员饰演的电影版本形象,你记得多少?鹅厂播出的《金庸武侠世界》,说白了,其实就是根据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改编的,不知道的还以为是金庸十五部武侠作品大融合呢! 历年拍摄的《射雕英雄传》版本,郭靖和杨康作为两个最重要的男主角,他俩的选角直接关系到整个剧集是否成功。 
1983版《射雕》饰演郭靖、杨康的分别是黄日华、苗侨伟,两人都是TVB艺员训练班毕业,而且是同期同学,两人把郭靖、杨康诠释的几乎完美无瑕,成为后来者难以逾越的标杆! 
1994版《射雕》饰演郭靖、杨康的分别是张智霖、罗嘉良。张智霖在最合适的年龄遇到了最合适他的角色郭靖,罗嘉良把杨康的坏演绎的淋漓尽致,也为他后来饰演各种反派角色奠定了基础。 
2003版《射雕》饰演郭靖、杨康的分别是李亚鹏、周杰。李亚鹏把郭靖演绎成了一个呆头呆脑的傻子,周杰的杨康倒是有一副小王爷的尊贵气质,就是少了一些杨康内心对自己身世情感的波动挣扎。 
2008版《射雕》饰演郭靖、杨康的分别是胡歌、袁弘,这两人都是80后,也是演绎出了新一代武侠人物的青春偶像气息,整体来说,他俩的表现还算中规中矩。 
2017版《射雕》饰演郭靖、杨康的分别是杨旭文、陈星旭,这两人都是90后年轻一代新人。杨旭文演出了郭靖的刚正侠义和憨厚愚钝,陈星旭演出了杨康的心狠手辣和内心挣扎。 
2024版《金庸武侠世界》饰演郭靖、杨康的分别是此沙、王弘毅。这两人是更小的90后,看网上评论很多人说此沙的郭靖选对人了,但我总觉得他的形象气质和郭靖还是有点差距。 
而这版杨康一出场与穆念慈比武招亲,满满的一个油腻男泼酸脸啊,与以往各版本帅气的杨康简直差远了!!当华山论剑五绝齐聚,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各显神威之时,读者的心跳仿佛也随之加速。这场被金庸先生亲手描绘的武林盛会,不仅是武学交流的巅峰之战,更是一场关乎家国情怀、侠义精神的价值判定。在金庸先生宏大的射雕三部曲中,英雄大会这一特殊形式总共上演了两场:一场在《射雕英雄传》中的华山论剑,一场在《倚天屠龙记》中的光明顶之战。两场英雄大会,一前一后,恰如明镜般映照出金庸笔下武侠世界的变迁与不变,寓意之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1.华山论剑:最纯粹的武学巅峰与家国情怀 "天下英雄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华山论剑作为射雕世界的武学巅峰,其表象是五位绝顶高手的比武切磋,实则蕴含着金庸先生对"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价值观的首次完整呈现。 当王重阳以"天下第一"的名号召集天下英豪时,他眼中看到的不仅是武学的较量,更是对抗元蒙入侵的中原力量的整合。在这场英雄大会上,武功高低固然重要,但爱国情操与侠义精神才是金庸先生设置的终极评判标准。东邪黄药师傲视群雄,却因性情古怪而难成大器;西毒欧阳锋武功精绝,却因心术不正而自毁前程;南帝段智兴儒雅淡泊,却缺乏救国救民的担当;北丐洪七公武艺高强,心系百姓,却又因率性而为难以担起领袖重任。唯有王重阳,既具备一流武功,又有救国济民的宏愿,才当之无愧地成为"天下第一"。 
细品华山论剑的描写,金庸先生几乎没有着墨于具体招式的精彩对决,而是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来勾勒出五位绝顶高手的精神世界。这一处理手法颇具匠心——真正的英雄大会,比拼的不是招式高低,而是心性与格局。有趣的是,后来的郭靖虽未参与华山论剑,却在精神上最为接近王重阳的侠义标准,这或许正是金庸先生对"侠之大者"内涵的暗示。
2.光明顶之战:英雄迷失与正邪难辨 若华山论剑代表了金庸武侠世界的理想图景,那么《倚天屠龙记》中的光明顶之战则是对这一理想的反思与拷问。 
当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明教众人奋起抵抗之际,我们看到的已不再是单纯的正邪之分。所谓"正派"出于门户之见,不惜联手围剿;所谓"魔教"却为抵抗外敌,团结一心。金庸先生巧妙地颠覆了传统武侠中简单的正邪二元对立,让读者开始思考:何为真正的正义?何为真正的邪恶? 张无忌站在光明顶上喊出那句"光明正大,侠义为先"时,仿佛在向读者宣告:真正的英雄大会不应是门派之争,而应是正义与良知的集结。与华山论剑不同,光明顶之战中没有王重阳式的明确裁判,没有"天下第一"的名号争夺,有的只是乱世中每个人对正义的不同理解与坚守。 更值得玩味的是,金庸先生通过明教与六大门派的对立,隐晦地表达了对民族大义高于门派私利的推崇。明教虽被视为邪教,却扛起了抗元的大旗;六大门派虽自诩正道,却难逃门户之见的桎梏。这何尝不是对华山论剑中"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主题的深化与复杂化? 
3.从华山到光明顶:金庸武侠世界观的演变 将这两场英雄大会放在一起审视,我们能清晰地看到金庸先生武侠观念的演变轨迹。 华山论剑时期,金庸笔下的武侠世界尚且清晰明朗——正邪有别,善恶分明。到了光明顶之战,这个世界已变得复杂而模糊——正邪难辨,是非相对。这一变化不仅反映了金庸先生创作思想的成熟,也映照出他对人性复杂性的更深理解。 
从王重阳到张无忌,从五绝争锋到六派围攻,金庸先生笔下的英雄形象也在悄然变化。王重阳代表了一种近乎完美的侠义标准,而张无忌则更像是一个在矛盾与挣扎中成长的凡人英雄。你是否也曾为张无忌的善良与天真感到心疼,又为他在光明顶上的成长而欣慰?这种情感共鸣正是金庸小说超越单纯武侠类型的魅力所在。 华山与光明顶,两座山峰,两场英雄大会,恰如金庸先生为我们架设的两面镜子,让我们在武侠世界的游走中,审视自我、反思人生。英雄大会不只是武林盛事,更是一场关于正义、良知与人性的大考。
4.英雄大会的现实映照 
金庸先生精心设计的两场英雄大会,其意义早已超越了武侠小说的范畴,成为我们思考现实人生的一面镜子。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是否也常常面临类似的价值选择?是追求个人成就的"天下第一",还是坚守"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大义?是固守门派成见的"正道",还是突破藩篱、明辨是非的"侠义"?金庸先生通过这两场英雄大会,不仅讲述了一个武侠故事,更向我们提出了关于人生价值的深刻命题。 当我们重读这两场英雄大会的描写,或许会有一种奇妙的感受:华山论剑像是理想主义者的宣言,而光明顶之战则是现实主义者的自省。两者之间的张力与平衡,正是金庸武侠的精髓所在,也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永恒的思考。 剑光掠影间,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武林风云,更是人性百态;英雄大会上,我们听到的不只是刀剑铮鸣,更是时代回响。正如金庸先生在小说中所暗示的:真正的英雄,不在于能够站在多高的山顶,而在于能够守护多少的山下人家。武侠迷皆知金庸笔下著有“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以及《越女剑》这十五部作品。 不过坦白来说,即便是自诩“资深金庸迷”的人,也未必会把金庸的每一部作品都读完,因为诸如《碧血剑》《鸳鸯刀》《白马啸西风》等作品无论是文笔还是故事性都与最广为人知的六大长篇的水准相去甚远。 
(高手剧照)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几乎每一位武侠迷都读过《射雕英雄传》,毕竟那可是金庸最出圈的作品,可即便如此,你也未必知道射雕时代的第一高手是何人,就因为金庸总会用种种细节强调一件事。 他笔下的武林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 一、碾压五绝之人 《射雕英雄传》之所以经典,不仅仅因为金庸借郭靖这个角色诠释了何谓“侠之大者”,还在他是以此作为根基,写出了一个经典的三部曲,也正因为如此,书中是世界观是格外宏大的,一些在《神雕侠侣》和《倚天屠龙记》中提及的高手,其实活跃的时间是在射雕时代或者前射雕时代。 比如《神雕侠侣》中提到的“剑魔”独孤求败,这人自称“纵横武林三十余载,生平求一敌手而不可得”,简言之,他是一生不败。 就连身为五绝的那五位高手也不敢夸下如此海口,毕竟就连五绝之首的王重阳也曾输给林朝英,别说那是林女侠使诈才占了便宜,所谓“兵不厌诈”,计谋也是实力的一部分,不是么? 
(五绝剧照) 同时结合《笑傲江湖》的设定来看,独孤求败也并非是那种自吹自擂的狂人,他的剑法确实精妙绝伦,无论是风清扬还是令狐冲,习得他的剑法之后都足以横行武林。 但剑魔并不是《射雕》中唯一的隐藏高手,除了他之外,还有另一位高手的实力也远在五绝之上。 二、不输剑魔的高手 如果说独孤求败是传说中的天下第一高手,那五绝就是这个时代明面上的天花板,并且遗憾的是五绝与独孤求败并无交集,所以真要对比他们之间的实力的话,还缺少一个参照物。 而有一位高手却算得上是与五绝有交集。 严格来说,那人也从未与五绝打过照面,只是他留下的神功却是让五绝都想一窥究竟。 说到这里,其实熟悉原著的人多半已经知道笔者所指是何人了。 没错,正是那《九阴真经》的创作者黄裳。 关于这人,书中的描述并不多,金庸只是借周伯通之口提到之人曾是北宋大内文官,后来无师自通悟出一身神功,继而被皇帝派去征讨明教,失败之后隐居四十年,再结合毕生所学与仇家的武功写出了一本《九阴真经》。 
(独孤求败剧照) 而后来的五绝则是在已经达到了当世顶尖水准的前提下,依旧想要窥探那《九阴真经》中的奥秘,可见黄裳的武功犹在五绝之上。 不过黄裳却不是本文要提到的那位神秘人,所谓“一山还有一山高”。 《九阴真经》虽是精妙,但在另一位高人看来,这经书中的武功依旧不够全面,那人则是在《九阴真经》的基础上又推陈出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于是后世武林又多了另一本武学宝典,即《九阳真经》。 关于创出《九阳真经》的那位高人,书中只提到这么一句:“他不说自己姓名出身,只说一生为儒为道为僧,无所适从,某日在嵩山斗酒胜了全真教创派祖师王重阳,得以借观《九阴真经》,虽深佩真经中所载武功精微奥妙,但一味崇扬“老子之学”,只重以柔克刚、以阴胜阳,尚不及阴阳互济之妙,于是在四卷梵文《楞伽经》的行缝之中,以中文写下了自己所创的‘九阳真经’。” 这人是谁?其实你若是了解新修版的金庸小说的话,就会知道在这个版本中,存在关联的不仅仅只是“射雕三部曲”,而是金庸所有的作品。 换言之,《天龙八部》与“射雕三部曲”也是存在关联的,而这位斗酒僧的形象就与《天龙八部》中的段誉及虚竹的形象十分契合。 
(九阳真经) 这二人内力深厚,即便他们能够活到射雕时代,继而与王重阳斗酒,再创出经书,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甚至从王重阳愿意以“斗酒”如此草率的方式决定是否交出经书来看,这人还多半是位德高望重的前辈高人。 所以无论这人是段誉还是虚竹,或者只是一个完全独立的角色,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人的武功一定是远在王重阳之上,并且还是他十分敬重的前辈高人。 三、张真人望尘莫及的前辈 最后结合《倚天屠龙记》的设定来看,这斗酒僧的实力就更是深不可测了。 倚天时代的武林至尊是那武当张真人,而张三丰这百余年都在苦心修炼纯阳无极功,那武功正是基于武当九阳功所创,而所谓的“武当九阳功”不过是九阳神功的一小部分而已。 
(张三丰剧照) 凭张三丰的内力,尚且不足以化解徒孙张无忌体内的玄冥神掌之毒,以他自己的说法,唯有完整的九阳神功能够化解那寒毒,换言之,张三丰习武一辈子所创的武功,其实也远远没有达到斗酒僧所创的九阳神功的高度。 如此看来,说这斗酒僧是“射雕三部曲第一高手”也不为过。 但说来可惜,金庸并没有将这人的故事展开细说,他当年若是围绕这个角色写一部作品,将《天龙八部》与《射雕英雄传》串联起来,也是极好的,可如今却也只能由读者自己来脑补剧情了。当郭靖在华山之巅,面对周伯通传授的空明拳时,那种挫败感几乎让这位英雄气短。一遍又一遍,动作依然笨拙,招式依然生硬。这一幕或许在许多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记——即便是天资不凡如郭靖者,面对某些武学,也会陷入难以企及的窘境。金庸笔下的江湖,从不缺少惊艳绝伦的武功,但有些武功,却因其惊人的难度,成为了大多数武者的"望而却步之术"。 在射雕三部曲(《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中,金庸设计了无数精妙武功,但哪些才是最难练成的呢?难度的标准并非只看威力之大,还要考量习练者需具备的特殊条件、心理障碍以及身体限制。透过这个视角,我们或许能重新认识金庸武侠中的"难于上青天"之技。
1.一、九阴真经中的"互搏术"——双手互博的极致 张三丰创太极,达摩著易筋,而九阴真经的互搏术却是一门截然不同的绝学。这门武功之难,不在于需要多高深的内功基础,也不在于招式繁复,而在于它彻底违背了人体的本能机制。 
当黄蓉向郭靖解释互搏术时说道:"左右手使不同的招式,左和右两边身子好像是两个人一般。"这看似简单的描述,背后隐藏的是对人类大脑控制机制的彻底颠覆。现代神经科学证明,人类大脑的左右半球分工协作,要让双手同时使用不同的招式进行战斗,几乎是在挑战先天的生理结构。 更令人惊叹的是,练成互搏术者不仅能双手使出不同招式,甚至可以一心二用,如同两个不同的人在战斗。记得洪七公在与欧阳锋决战时,中了蛤蟆功的毒掌后,依靠互搏术硬生生与欧阳锋鏖战至平手。这几乎是不可思议的——一个人的身体里,仿佛藏着两个武林高手! 互搏术之难,还在于它对精神专注力的极致要求。杨过虽得九阴真经真传,却也只学得互搏术的皮毛。唯有郭襄在绝情谷中与杨过隔石壁相授,才真正掌握了这门绝技。这种难度,远超普通武功的修炼门槛。 
有趣的是,金庸借互搏术巧妙展现了"二元对立统一"的东方哲学观。左右手本为一体却又相互独立,如同阴阳两仪,刚柔并济。练成互搏术并非只是多了一双手的战力,而是在心法上达到了全新的境界。
2.二、六脉神剑——内力与心性的双重考验 若问射雕三部曲中最具观赏性的武功,六脉神剑定位列前茅。当段誉在天龙寺外墙壁上无意中习得六脉神剑指诀,很少有读者能意识到这门武功的真正难度。 
"无形剑气,可及丈外",这样的描述令无数读者神往,但六脉神剑之难,首先在于其对内力纯度与数量的苛刻要求。金庸在描写中多次暗示,普通武者即便得到口诀,也不过是"纸上谈兵"。段誉之所能速成,全赖北冥神功这一吸星大 法为根基,再加上天龙寺石壁上的详尽图解。这种"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放眼整个武林,又有几人能够同时具备? 更为关键的是,六脉神剑的六脉(少冲剑、少府剑、中冲剑、关冲剑、少泽剑、商阳剑)并非简单的六招剑法,而是需要武者同时控制手部六条经脉,将内力分别凝聚并瞬间爆发。这对于内力的精准控制能力,堪称武学巅峰。据《天龙八部》记载,即便是普通的一阳指,能练至大成者已是凤毛麟角,更何况要同时掌握六条经脉的运用? 难度还体现在心性上的考验。段誉能将六脉神剑练至炉火纯青,与其淡泊名利、不慕权势的性格密不可分。他在箫声中练剑,在无争中寻道,恰如六脉神剑的精髓——"无剑胜有剑"。这种超然物外的心境,对大多数武者而言,不啻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心灵关卡。 
3.三、金轮法王的"金轮功"——条件苛刻的奇技 也许有读者会对本文将金轮法王的绝技列入难练武功感到意外。毕竟相比九阳神功、降龙十八掌等赫赫有名的神功,金轮功似乎显得有些"名不见经传"。然而,细究其中奥妙,金轮功的难度不亚于任何一门顶级武学。 金轮法王的武功分为两部分:金轮法王的轮法与密宗龙象般若功。其中轮法看似只是兵器技巧,实则是兵体合一的极致体现。金庸在描写金轮法王使用金轮时写道:"但见金光闪动,轮似流星",看似简单的描述,却暗含了极高的门槛——使用者必须从幼年开始,就以金轮为伴,日夜不离,直至轮与身体仿佛天然连接。 
更为关键的是,金轮功的修炼需要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只有在西藏高原的稀薄空气中,在密宗独特的修行体系下,才能将金轮的离心力与人体内力完美结合。这种"地域专属性",使得金轮功几乎不可能在中原武林流传开来。 金轮法王能以一敌众,面对郭靖、黄蓉联手仍不落下风,除了个人天赋外,还因为金轮功本身就是为了应对多人围攻而设计的武学体系。这种实战导向的特殊性,也大大提高了其学习难度——练习者需要在高速旋转的金轮下保持平衡,稍有不慎,就可能伤及自身。
4.以难为美:金庸武学的哲学思考 透过这三门难练武功,我们或许能窥见金庸先生的武学哲学。在他的世界里,武功从不仅仅是招式与内力的堆砌,而是与习练者的身心灵紧密相连。最难练的武功,往往需要武者在某一方面达到"极致"——或是对身体的极致控制(互搏术),或是对内力的极致运用(六脉神剑),或是对特定环境的极致适应(金轮功)。 这些难度背后,是金庸对"人之极限"的探讨。武侠小说中的绝世武功,成为了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对自我超越的不懈追求。有趣的是,这些难练武功的拥有者,大多并非主角,而是以"奇人"姿态出现在故事中,似乎在暗示:武学之路无止境,总有我们难以企及的高度。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也常常面对各种"难练之功"?职场技能的精进、人际关系的经营、自我心性的修炼,哪一样不如同武功般需要日复一日的坚持?金庸笔下的这些难练武功,或许正是提醒我们: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 江湖路远,练功不易。正如郭靖终其一生都在精进武艺,我们也在各自的人生旅途中,不断挑战那些看似难如登天的"武功"。或许,这才是金庸先生留给我们最珍贵的功夫心法。武侠迷读武侠小说无非图那快意恩仇的爽快之感,而那故事的结局多半是邪不胜正,这样才更符合读者的心之所向。 不过如果每一个故事都是如此,就难免显得无趣了,因此金庸的小说里,也有一些反派成了赢家,比如本文要提到的这八位,他们就都笑到了最后。 第八名:慕容复 慕容复初登场时,读者都难免觉得他是如同那“北乔峰”萧峰一般的大侠,然而他却是个卑鄙小人,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哪怕是身边的挚爱亲朋也可以出卖。 为了当西夏驸马,他就能抛弃王语嫣,为了和段延庆联手,他便杀了自己的家臣,当真是丧心病狂。 
(慕容复剧照) 可即便是他如此“努力”,最终也依旧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终于他没能顶住压力,就这么疯了。 不过对于旁人而言,疯了自然是悲剧,但对于慕容复而言,他却是收获意外之喜,因为在他幻想的世界里,他真的成了所谓的大燕皇帝,在人人都求而不得的故事里,他这如何不算是得偿所愿? 第七名:段延庆 当岳老三登场,并引出“四大恶人”的说法时,读者难免认为那四大恶人就是书中最大的反派,他们也确实是作恶多端。 尤其是那轻薄女子的云中鹤与残害孩童的叶二娘,他们是罪该万死,事实上他们二人最终的结局也确实是惨死。 
(段延庆剧照) 至于岳老三,尽管他对段誉一片忠心,但那也掩盖不了他杀人无数的过往经历,他最终被段延庆打死,也是罪有应得。 而作为四大恶人之首,段延庆居然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相反,他还意外得知自己与刀白凤有了一个儿子,不仅给自己的仇人段正淳送了一顶帽子,甚至他儿子还当上了大理皇帝,最终他心满意足的大笑退场,仿佛他犯下的种种罪孽都不用偿还了一般。 第六名与第五名:慕容博、萧远山 不得不说,《天龙八部》一书中登场的反派真是多如牛毛,而其中最可恶的,还要数慕容博与萧远山。 那慕容博为了自己的复燕大计,编造契丹武士要窃取中原神功的说法,继而让玄慈带着一众高手去围攻契丹武士萧远山一家,制造了雁门关惨案,可以说这件事也是后来一切悲剧的导火索,慕容博当真该死。 
(萧远山、慕容博剧照) 而萧远山呢,尽管当年的他莫名被中原群雄围攻,是个受害者,但在他装死的这三十年间,他害死了不少人,其中乔三槐夫妇、玄苦大师何错之有?当他将屠刀劈向这些无辜之人时,他就已经从一个受害者变成了加害者。 然而这样两大魔头,却在藏经阁大战时双双被扫地僧点化。 正派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修成正果,可反派却只要放下屠刀就能立地成佛,当真是离谱。 第四名:谢逊 曾几何时,谢逊也是个风度翩翩的青年才俊,连载版中,他甚至都得到过一位江湖隐士传授三掌降龙十八掌,可见曾经的他应该也是一身正气的。 可当他被成昆害了全家之后,就彻底堕落了,他时常陷入癫狂的状态,不知有多少人死在他手中。 
(谢逊剧照) 然而到了屠狮大会上,群雄却都看在张无忌的面子上饶了谢逊一命,他也如同萧远山、慕容博一般,就这么皈依佛门了。 第三名:欧阳锋 射雕五绝中,只有欧阳锋是纯粹的邪派,他那“西毒”之名是名副其实,为达目的,他什么事都做得出。 
(欧阳锋剧照) 照理说,这么一位邪魔,就该死在郭靖手中才是,也好让郭靖报了杀师之仇。 可欧阳锋最终却只是疯了,甚至后来还在华山与洪七公一同大笑而亡,死后还能被“神雕大侠”杨过磕头跪拜,对于这么一位魔头而言,这结局未免太过美好了。 第二名:朱元璋 《倚天屠龙记》中最大的反派是谁? 谢逊?成昆?玄冥二老?还是汝阳王府那帮人? 都不是,真正的反派,其实是后来成为明太祖的朱元璋,因为他夺走了原本应该属于张无忌的一切。 朱元璋后期设计套路张无忌,让张无忌主动退出这场纷争,他却成了推翻元朝的大英雄。 甚至书中还明确提到他残害明教旧部的事迹。 (朱元璋剧照) 说是:“朱元璋派徐达带兵北伐,将元顺帝赶人塞外沙漠,蒙古人在中华所建的元朝就此灭亡。朱元璋倒还记得明教,将他所建的朝代称为“明朝”。但因明教维护百姓,朝廷官府便对其残杀镇压,时日既久,后世首领无能,明教终于也渐渐式微了。” 可张无忌奈他何?金庸不可能为了一个虚构的角色去写死明太祖,张无忌也只能看着朱元璋成为天下霸主。 第一名:韦小宝 要说金庸笔下最特殊的反派,那必然是《鹿鼎记》中的韦小宝。 是的,他虽是此作的主角,却也是个十足的反派人设,甚至金庸说过,《鹿鼎记》本质就是一本“反武侠小说”,因此他在此作中塑造的主角有别于其他作品中的正道侠士形象,那韦小宝就是个典型的市井无赖。 
(韦小宝剧照) 这小子身上几乎就没什么优点,为了自己的利益,什么朋友、兄弟,他都可以卖,而那些被他看上的女子也都逃不出他的魔爪,比如阿珂、苏荃等人就是在遭了他的毒手之后被迫委身于他,但凡他不是此作的主角,这种无赖怕是早都已经死了千百遍了。 然而后来的韦小宝不仅享受着荣华富贵,更有七位夫人相伴,绝对算得上是人生赢家。 除了本文提到的这八人之外,金庸笔下还有哪些反派算得上是笑到最后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