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机器人一定要“长得像人”吗?王兴兴:人形是AI驱动下的阶段性选择 --]

武当休闲山庄 -> 数码讨论 -> 机器人一定要“长得像人”吗?王兴兴:人形是AI驱动下的阶段性选择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姜谷粉丝 2025-06-07 07:32
在2025智源大会上,智源研究院院长王仲远就机器人形态再次进行讨论。
此前在5月清华大学举办的机器人学术会议上,张钹院士曾表示“人型机器人不是唯一答案”,引发业内热议。
宇树科技CEO王兴兴在现场回应称,自己对“是否一定要做人形”并不执念,“我们内部一直讨论这个问题,轮式、异型构型其实也很实用。”他指出,腿部行走等构型的确有挑战,在特定场景中轮式机器人效率更高。
但为何当前仍有大量企业选择人形?王兴兴给出解释:主要是当前AI技术多基于人类行为数据进行训练,人形构型,尤其是上半身设计,更易复用已有数据,提升训练效率和任务泛化能力。
“比如你要让机器人跳舞、格斗、完成全身动作的比赛,异形构型就不合适了。”王兴兴指出,在通人工智能(AGI)尚未成熟的当下,人形构型是更适配AI训练路径的现实选择。
但他同时强调,真正的AGI时代到来后,机器人形态将出现爆发式多样化。“未来的机器人可能比现在多100倍,各种奇形怪状、适配不同场景的都会出现,不再局限于‘像人’。”


姜谷粉丝 2025-06-07 07:34
根据搜索结果中宇树科技CEO王兴兴在2025年智源大会的核心观点,结合其他行业专家的讨论,机器人并非必须"长得像人",但当前人形设计是AI技术发展阶段的现实选择。具体分析如下:

🤖 一、人形设计是AI技术驱动的「阶段性选择」
数据复用性优势
当前AI训练高度依赖人类行为数据(如动作捕捉、操作习惯),机器人采用人形设计(尤其是上半身)可直接复用人类数据,降低训练成本并提升任务泛化能力。例如,跳舞、格斗等全身动作任务需模拟人体结构才能完成13。
环境适配性考量
人类生活环境(工具、空间布局)均以人体工学设计,人形机器人能无缝使用现有设施,避免大规模改造环境(如开门、操作工具)。
🔮 二、未来机器人形态将爆发式多样化
AGI成熟后将突破人形限制
王兴兴强调,真正的通用人工智能(AGI)时代来临后,机器人形态将出现"爆发式创新",数量可能增长至当前的100倍。例如:
工业场景:轮式、多臂异形机器人适配流水线;
医疗场景:微型手术机器人、柔性护理机器人等针对专项需求设计。
技术瓶颈突破推动形态革新
现阶段VLA(视觉-语言-动作)模型仍依赖视觉主导任务(如移动抓取),未来融合力觉、触觉等多模态传感后,机器人构型可脱离"类人"框架,实现更高效的场景定制化。
⚖️ 三、人形并非唯一答案:实用性与局限并存
非人形方案的实用性
轮式/四足机器人在平坦场景移动效率更高;
特定任务中(如物流运输、危险环境探测),异形结构更具稳定性。
人形机器人的局限性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熊友军指出,人形设计虽便于交互,但其复杂运动控制(如双足平衡)成本高,且部分场景存在过度设计问题。
💎 结论:形态选择取决于技术阶段与场景需求
阶段    主流形态    核心驱动力    典型场景
当前(AI数据驱动)    人形    数据复用性与环境兼容性    家庭服务、表演、基础操作
未来(AGI成熟后)    多元化    场景定制化与功能最优化    工业、医疗、特种领域
王兴兴总结:"人形是适配当前AI发展路径的过渡形态,而非终极目标。" 随着技术突破,机器人将回归"功能定义形态"的本质

jjybzxw 2025-06-07 08:58
机器人形态的讨论:人形与非人形的优劣

在2025智源大会上,智源研究院院长王仲远再次就机器人形态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这一话题在5月清华大学举办的机器人学术会议上曾引发热议,当时张钹院士提出“人型机器人不是唯一答案”,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

1. 人形机器人的优势与挑战

1.1 优势

- 数据复用:王兴兴指出,当前AI技术多基于人类行为数据进行训练,人形构型,尤其是上半身设计,更易复用已有数据,提升训练效率和任务泛化能力。
- 任务适配:在某些特定任务中,如跳舞、格斗、完成全身动作的比赛,人形构型更为合适。这些任务需要复杂的全身协调动作,异形构型难以胜任。

1.2 挑战

- 稳定性:人形机器人在行走和平衡方面存在较大挑战,尤其是在复杂地形和动态环境中。
- 成本与技术难度:人形机器人的设计和制造成本较高,技术难度也更大,尤其是在实现高精度运动控制方面。

2. 非人形机器人的实用性和多样性

2.1 实用性

- 轮式构型:王兴兴提到,在特定场景中,轮式机器人效率更高。例如,在平坦的地面上进行快速移动、搬运货物等任务中,轮式机器人具有明显优势。
- 异形构型:异形构型的机器人在某些特定环境中更为实用。例如,四足机器人在复杂地形中的移动能力更强,适用于搜索救援、勘探等任务。

2.2 多样性

- 多样化需求: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场景的多样化,未来的机器人形态将出现爆发式多样化。王兴兴预测,未来的机器人可能比现在多100倍,各种奇形怪状、适配不同场景的机器人都将出现。
- AGI时代的到来:在通人工智能(AGI)尚未成熟的当下,人形构型是更适配AI训练路径的现实选择。但真正的AGI时代到来后,机器人形态将不再局限于“像人”,而是更加多样化和适应不同场景。

3. 未来展望

- 技术突破:随着AI技术和机器人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创新的机器人形态,能够更好地适应各种复杂环境和任务需求。
- 应用场景扩展: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其应用场景将不断扩展,从工业、服务业到家庭、医疗等领域,机器人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人形机器人和非人形机器人各有优劣,选择哪种形态取决于具体的应用场景和技术需求。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多样化,机器人形态将更加多样化和适应不同场景。


查看完整版本: [-- 机器人一定要“长得像人”吗?王兴兴:人形是AI驱动下的阶段性选择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