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新媒介利于实现文学大众化[1P] --]

武当休闲山庄 -> 数码讨论 -> 新媒介利于实现文学大众化[1P]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huozm32831 2025-05-29 10:47


在云南省昭通市一家书店内,读者体验VR阅读。
  


  叶祝弟在《文学创作新气象:媒介参与和深度追求》一文中提出文学活动应在“作品”“世界”“作家”“读者”四个要素之外,加入“媒介”因素。媒介的确是当下文学创作必须面对的因素,但新媒介在挑战我们理解作品、世界、作家和读者的旧有经验同时,对文学产生哪些深层价值和意义呢?这一问题似乎并未得到有效回答。
  当下,新媒介引发的文学生产方式、主体内容、传播方式和社交方式的转变,呈现出一种总体性特征。它既是当今社会数字化、资本化、市场化的结果,也是文学基于自身传统产生的现代性诉求的集中显现。所以,我们在阐释文学变革的新媒介机制时,要秉持文学的历史化与当代性并存且同行的总体性变革观念,发现当下文学的新趋向,发现文学新样态中蕴含的综合性、多层次性和动态性。那么,是否有一个统摄性话题,可以把这些古老和时尚的话题全部囊括起来,既可以看清中国新文学的历史来路,也可以理顺文学变革的媒介脉络?
  我认为“文学大众化”是较为恰切的话题之一。因为百年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始终伴随着“文学大众化”讨论,而且都集中在“文学的大众主体”“文学的形式与内容”“文学的普及与提高”等关涉文学审美本体问题层面上。“文学大众化”具有总体性特征和统摄性特点。纸质媒介、影视媒介、网络媒介、社交媒介和数字媒介等都在影响“文学大众化”的发生和演变。因此“文学大众化”可以把文学变革的几种机制有效整合起来,发现当下文学现场的变量和常态。
  新媒介的出现,让文学的主体发生深刻变化,创作不再是专属于“专业作家”的事。普通人如果有表达的欲望,有书写的基本素养,只要手持移动终端,注册新媒介账号,就可以进行文学创作。更为关键的是,文学作品主题、内容、人物和语言等,都由大众根据自身生活和情感经验完成。可以说,文学借助新媒介,表达大众的主体意识和普遍的切身感受,产生多种文学新样态。这些新媒介文学及其彰显出来的大众化特征,已然超出“文学大众化”经验的旧有框架。
  当下,新媒介影响文学大众化发展进程呈现出几个明显特征。一是普遍性,即文学利用新媒介,使文学创作主体不再局限于某个特定群体,降低了文学创作的身份门槛,每个人都可以利用社交媒介进行文学创作。二是自发性,即文学通过新媒介,充分调动大众的创作积极性。三是常态性,即大众通过新媒介记录现实生活,成为每天必须完成的“规定动作”,文学创作成为常态。这些特征表明,文学借助新媒介重建了文学创作主体。在新媒介的加持下,大众的日常生活、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念可以顺畅表达,也更容易受到关注,传播得更为广泛,引发更强的共情。这些可能未经任何专业写作训练的大众,在新媒介中讲述家庭、工作、教育、医疗、养老等大家广为关心的话题。他们的写作真实呈现出普遍的生活经验、情感结构、价值观念和文化趋向。
  借助新媒介,大众也真正成为文学创作的主体。这与以往文学大众主体的建构经验有明显区别。在数字媒介出现之前,大众成为文学主体的前提是,作家要首先调整和重建自身文化经验。赵树理之所以成为“文学大众化”的代表,是因为他长期浸润在乡村社会之中,有着丰富的乡村生活经验,对农民的精神世界有着深入了解,能够发现乡村社会存在的问题,并充分利用地方文艺形式进行表述。换言之,赵树理在处理“文学大众化”问题时,他的知识分子身份及其现代思想,能够很顺当地与乡村社会和农民世界贴合。他通过改造传统地方戏曲,建构符合农民审美习惯的新的文艺形式。“文学大众化”所提出的“形式与内容”“普及与提高”问题,在赵树理的作品中实现高度统一、相互交融。这是他的作品被大众广泛接受的根本原因。
  缺乏一线生活经验的作家对“形式和内容”问题的理解容易出现偏差。例如简单认为,只要把快板、鼓书、秧歌等大众文艺形式引入文学创作,就能赋予文学作品大众形式,或者认为只要讲述大众及其周边故事就是文学的大众化。这个过程中,形式与内容的契合度、内容对形式的改造、形式对内容的重构等问题被忽略,甚至被有意隐藏起来。这种割裂状态无法达成“文学大众化”的根本目的。而且这些想法和实践没有把“形式与内容”和“普及与提高”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对“文学大众化”的理解简单固定在文学通过何种形式进行普及和提高上。这使“形式与内容”“普及与提高”问题,降格为“文学大众化”的技术路线和审美形式问题。
  在新媒介语境下,“形式与内容”“普及与提高”融合统一的问题得到颇为有效的解答。比如,不少读书视频博主在重要视频平台解读文学经典,不再集中在文学审美的专业分析上,而是从大众面临的现实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出发,以网友易于接受的方式,发现文学经典中能为普通人提供精神慰藉的资源。例如有的读书视频博主以动画、图片、思维导图的形式,解读《红楼梦》《百年孤独》《沙丘》等文学经典,并将其中的历史、故事和人物等审美要素,与现实社会问题关联起来。尤其是对《百年孤独》的详尽分析,消除普通网友阅读这部小说的专业障碍,让这部晦涩难懂的小说变得通俗易懂,而且让普通网友进入小说更深的精神世界,获得丰富的精神滋养。读书博主在新媒介平台解读中外作家的经典作品,网友跟随他们一起阅读、重新思考,从中寻找现实问题和自我情绪的对应物。
  总之,在新媒介造就的文学语境中,以及文学不断趋向大众的情势下,文学既呈现出新的大众形式和内容,也丰富了新的大众传播方式,更能展现出符合大众精神诉求的思想意义。这是文学主动选择的结果,也是新媒介提供的历史机遇。

jjybzxw 2025-05-29 16:17
在云南省昭通市一家书店内,读者体验VR阅读,这正是新媒介技术对文学阅读方式产生影响的一个生动实例。VR阅读作为一种新兴的阅读方式,它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为读者提供了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这种体验超越了传统的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读,使得文学作品的呈现和感知方式更加立体和直观。

叶祝弟在文章中提出的“媒介”作为文学活动的第五要素,强调了新媒介对文学创作、传播和接受方式的影响。新媒介不仅改变了文学作品的传播渠道,也影响了文学作品的生产方式、主体内容、社交方式等。以下是新媒介对文学产生的一些深层价值和意义:

1. 创作主体的扩展:新媒介降低了文学创作的门槛,使得非专业作家的普通人也能参与到文学创作中来,这极大地扩展了文学创作的主体范围。

2. 内容与形式的创新:新媒介使得文学作品的主题、内容、人物和语言等可以由大众根据自身生活和情感经验来完成,从而产生多种文学新样态。

3. 文学与生活的融合:新媒介让文学创作成为常态,大众通过新媒介记录现实生活,使文学创作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

4. 传播方式的多样化:新媒介提供了多样化的文学传播方式,如社交媒介、视频平台等,使得文学作品能够更广泛、更快速地传播。

5. 互动性的增强:新媒介强化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性,读者的反馈可以直接影响作品的创作和修改过程。

6. 文学经典的普及:新媒介使得文学经典作品能够以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被解读和传播,提高了文学作品的普及率。

7. 精神诉求的满足:新媒介下的文学作品能够更好地满足大众的精神诉求,提供精神慰藉和思考资源。

综上所述,新媒介对文学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它不仅改变了文学的外在形态,也深刻影响了文学的内在价值。通过新媒介,文学得以以更加多元、开放和互动的方式存在和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姜谷粉丝 2025-05-30 07:30
新媒介利于实现文学大众化
文学大众化作为统摄性话题的合理性
“文学大众化”是一个恰切的统摄性话题,能将古老与时尚的文学话题囊括起来,既助于看清中国新文学历史来路,也能理顺文学变革的媒介脉络。百年中国新文学发展中始终伴随着“文学大众化”的讨论,且聚焦于“文学的大众主体”“文学的形式与内容”“文学的普及与提高”等文学审美本体问题层面,具备总体性和统摄性特点。纸质、影视、网络、社交和数字等各类媒介皆影响着“文学大众化”的发生演变,能够有效整合文学变革的多种机制,助力发现当下文学现场的变量和常态12。

新媒介影响下文学大众化发展进程的特征
普遍性
新媒介降低了文学创作的身份门槛,使文学创作主体不再局限于特定群体。普通人只要有表达欲望和基本书写素养,手持移动终端注册新媒介账号,便可进行文学创作。这一变化让每个人都能借助社交媒介参与到文学创作中来,体现了文学创作主体的普遍覆盖123。

自发性
新媒介充分调动了大众的创作积极性。大众不再只是被动的文学读者,他们积极主动地在新媒介上进行文学创作。例如,许多人在朋友圈、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分享自己的故事、感悟和创作的短文、诗歌等,展现出强烈的创作自发意愿123。

常态性
大众通过新媒介记录现实生活逐渐成为日常“规定动作”,使文学创作常态化。人们习惯在各个平台随时记录生活瞬间、表达情感、抒发观点,文学创作融入了大众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12。

新媒介助力文学主体变革
新媒介出现后,文学主体发生深刻变化。文学作品的主题、内容、人物和语言等均由大众依据自身生活和情感经验完成,产生了多种文学新样态,超出了“文学大众化”旧有经验框架。大众成为真正的文学创作主体,他们的日常生活、情感体验、价值观念能更顺畅表达,更容易受到关注、传播,引发广泛共情。这些未经专业写作训练的大众,通过新媒介讲述大家关心的家庭、工作、教育、医疗、养老等话题,真实呈现出普遍的生活经验、情感结构、价值观念和文化趋向12。

对比传统方式,新媒介优势凸显
在数字媒介出现前,大众成为文学主体需要作家调整和重建自身文化经验。以赵树理为例,他长期深入乡村社会,拥有丰富乡村生活经验,了解农民精神世界,能发现乡村问题,并利用地方文艺形式,改造传统地方戏曲,建构符合农民审美习惯的新文艺形式,实现了“形式与内容”“普及与提高”的高度统一,其作品才被大众广泛接受。而缺乏一线生活经验的作家在理解“形式和内容”问题时易出现偏差,简单将大众文艺形式引入创作或讲述大众故事,却忽略了形式与内容契合度、二者相互改造重构等问题,无法达成“文学大众化”根本目的。新媒介打破了这种局限,让大众能直接参与文学创作,推动“文学大众化”迈向新高度12。

在新媒介造就的文学语境下,文学不断趋向大众,呈现出新的大众形式和内容,丰富了传播方式,更展现出符合大众精神诉求的思想意义,这既是文学的主动选择,也是新媒介提供的宝贵历史机遇


查看完整版本: [-- 新媒介利于实现文学大众化[1P]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