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手握3300亿美元却宣告年底退休,巴菲特为什么能成为「股神」?[65P] --]

武当休闲山庄 -> 娱乐影评 -> 手握3300亿美元却宣告年底退休,巴菲特为什么能成为「股神」?[65P]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jjybzxw 2025-05-24 10:30


在之前2025金融危机预言那期视频的结尾,我留下了一个扣,说巴菲特从2024年开始就在大幅减持股票,截止到2024年底,他的伯克希尔公司的现金及等价物储备达到了3342亿美元,占总资产的比例创下了历史最高水平。
而时间来到2025年后,美股陷入动荡,科技股接连遭遇重挫。截止到2025年4月15日,标普500指数今年以来最大回撤达到18.9%,纳斯达克指数年内最大回撤幅度甚高达23.87%。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公司(BRK-A)的股价持续逆势上涨。无数投资者和分析人士都在感慨,股神就是股神,像长了前后眼一样。

但其实这不是巴菲特第一次奇迹般地躲过危机了。
这是一张历年来的伯克希尔公司持有现金及等价物占总资产比例的图表。
我们可以看到1998年时,伯克希尔公司所持现金及等价物的占比达到了当时的一个新高,那时发生了什么事呢?

上了年纪的朋友们可能都还记得,1998 年,互联网产业风光无限,泡沫也越吹越大,但巴菲特却不为所动,手持天量现金,当时有很多人都觉得巴菲特是老糊涂了,他的投资理念已经过时了。
结果2000 年初,互联网泡沫破裂,全球股市一片哀鸿遍野,此时弹药充足的巴菲特抄底入市。

同样的剧情也发生在了2008年次贷危机时。
从2003年开始,巴菲特就逐步清除了所有与次级债有关的金融产品,2005年时现金储备达到另一高峰,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再次抄底。
时间来到2020年,新冠疫情和油价暴跌两只黑天鹅导致了「国际金融恐慌」。

2020 年 3 月 9 日,美股开盘即触发熔断机制,当日道琼斯指数暴跌近8%,全球各国股市也都跟跌,幸好美联储和美国政府疯狂放水,金融恐慌才没有演变为系统性金融危机。
而回看2020年时巴菲特的现金及等价物储备量也在一个小高峰上。
如今巴菲特的现金储备占比更是达到了惊人的28%,他在用行动告诉世人,我们已经站在了暴风雨即将来临的十字路口上。

数十年来,巴菲特一直在实践着他的那句金科玉律:别人贪婪我恐惧,别人恐惧我贪婪。
他的「价值投资理念」放在今天究竟有没有过时?「捡烟头」「滚雪球」又是什么意思?老百姓能不能用巴菲特的方法躲过危机,甚至在危机中一夜暴富?
2024年11月,巴菲特发布的致股东公开信,被很多人认为是94岁高龄的巴菲特留给世人的遗言和警示,他在信中究竟说了什么呢?今天我们来聊聊股神巴菲特的故事。

股灾 VS 股神
1929年10月,是美国证券史上最黑暗的一个月,美国股市在疯牛冲顶后直线暴跌,道琼斯指数一泻千里。
10月28日,黑色星期一,道琼斯指数下跌近13%。第二天,黑色星期二,又下跌近12%。到11月中旬,道琼斯指数几乎蒸发了一半。
美国经历了有史以来影响最大、危害最深的经济事件,影响波及所有西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此后,美国和全球进入了长达10年的经济大萧条时期。

百年前的那次大萧条造成了美国1/4人口失业,无数家庭陷入困顿,位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市的霍华德和莱拉的小家也未能幸免于难。
在这样的情况下,1930年8月30日,他们的第二个孩子出生了。这个孩子就是沃伦.巴菲特。
他早产了一个多月,体重只有5斤4两,但却是全家最聪明的孩子,智商高达152。在股灾中出生,命运似乎注定了巴菲特会在证券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沃伦.巴菲特的父亲霍华德原本在一家银行做股票经纪人的工作,但在小巴菲特满周岁之前,霍华德在经济危机中丢了饭碗。
迫于生计,他干脆拿着手中仅有的一些积蓄和几个朋友一起开了一家股票经纪公司,也许是天无绝人之路吧,没多久后,公司便开始盈利,全家的生活也从此好转。
从小,巴菲特就展现出了对金钱的浓厚兴趣,他最爱的玩具是存钱罐,最爱玩的游戏是与数字有关的一切活动,稍微长大一点就收藏邮票和钱币。

7岁的时候,当其他孩子还在读童话故事时,巴菲特从图书馆借来的书却是:《赚到1000美元的1000种方法》。
10岁那年,霍华德带巴菲特去了纽约,第一次来大城市的他并没有吵着闹着去游乐场或动物园,而是要求父亲带他去参观纽约证券交易所,这成了巴菲特的投资启蒙之旅。
11岁时,巴菲特说服姐姐Doris拿出她的零用钱,俩人合资,以38.25美元的价格买入了他人生第一只股票Cities Service,而且第一次出手就是梭哈,把他们所有的积蓄都投进去了。

结果这支股票一路跌到27美元,巴菲特被姐姐骂得臭头,还好,不久之后这支股票就止跌回升,涨回到40美元时,巴菲特便立刻以小赚出场,可谁知道这支股票后来一路涨到了202美元,巴菲特后悔不已。
从这次小试牛刀中,巴菲特收获了几条宝贵的经验:一是股票的买入成本不重要,重要的是成长空间;二是短期的蝇头小利不重要,重要的是长期收益;三是投资的时候,要相信自己的判断,不要受外界噪音的影响。

巴菲特12岁那年,父亲霍华德走上了从政的道路,当选为内布拉斯加州的美国联邦众议员,此后他们一家人搬到了美国政治中心华盛顿生活。
中学期间,巴菲特对赚钱的兴趣比对学习还大,他当过球童、送过报纸、推销过杂志。
15岁时,竟然还大手笔花1200美元买了一个40英亩的农场,当上了小地主,这个农场五年后以翻倍价格卖出。
16岁时,跟同学合买了几台弹珠游戏机,放到威斯康星大道上的理发店里,收入和理发店的老板五五分成,结果每周都能挣到50美元,相当于当上了小老板。

高中毕业后,巴菲特本来是想跳过大学直接从商的,但被他父亲否决了。
1947年,17岁的巴菲特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沃顿商学院学习,后来转到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并在19岁取得商业管理学士学位,当时他已经拥有了9800美元的存款。
朋友们,那可是四五十年代的9800美元啊,有说法称,这相当于现在的50万美元了。不过真正让巴菲特走上成神之路的还是他的硕士导师本杰明·格雷厄姆。

「捡烟头」的男孩
大学毕业后,巴菲特似乎又重拾了对学业的兴趣,他想继续深造,并申请了哈佛商学院,结果不幸被拒。
1950年,巴菲特得知「证券分析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在哥伦比亚商学院任教,于是果断申请了这所学校,并顺利拿到了offer。
大学期间,在巴菲特就曾读过格雷厄姆写《聪明的投资者》一书,并将其奉为圭臬。《聪明的投资者》讲的其实就是「价值投资」,这成了日后巴菲特投资理念的根基。

本杰明·格雷厄姆1894年出生于英国伦敦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婴儿时期随父母移居纽约。1914年格雷厄姆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此后在华尔街成为了一名「证券分析师」。
1923年年初,自立门户, 成立了格兰赫私人基金,相当于现在的私募基金。1928年起,格雷厄姆开始著书立说,并在母校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证券分析」课程。
除了《聪明的投资者》,格雷厄姆的另一本著作《证券分析》也被投资者们奉为圣经。

格雷厄姆凭借一己之力,让「炒股」从一件原本只是凭感觉、碰运气、靠内幕消息的赌博游戏变为了具有逻辑支撑、可以计算的科学,创造了证券分析行业。
巴菲特在哥大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格雷厄姆是他的导师。当时,格雷厄姆有20多个学生,大多数学生都比巴菲特年长许多。
在《巴菲特传》中,当年巴菲特的一个同学回忆道:「巴菲特可能是班上年纪最小的学生,但无疑是最早熟的一个。他似乎知道所有问题的答案,他总是充满热情,总是比其他人都有更多的话要说。」

由于早已熟读导师的著作,巴菲特能和导师有更深入的交流,在课堂上,当其他同学听得一脸懵逼时,只有巴菲特在和格雷厄姆激烈地讨论着,整个课堂俨然成为了「二人转」。
硕士毕业后,巴菲特先进入了自己父亲的股票经纪公司磨练,担任股票推销员。
但科班出身的巴菲特注定不可能长期屈居于这份工作,这就好比让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的高材生去做保险销售。

在经历了两年的磨砺后,巴菲特终于有机会进入格雷厄姆的公司从事正经投资工作了。
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巴菲特正式开启了他的股神之路,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理念被巴菲特发挥得淋漓尽致。
格雷厄姆对价值投资的定义是:股票价格围绕「内在价值」上下波动,长期来看有向内在价值回归的趋势,当股票价格低于内在价值时,就出现了投资机会。
「股票价格」和「企业内在价值」之间的差距被称为「安全边际」。

在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框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市场先生」。格雷厄姆将股票市场拟人化,把市场价格的涨跌比作这位市场先生情绪化的表现。
市场先生的情绪很不稳定且具有周期性和传染性。有时他会很乐观,报出很高的价格;有时却相当沮丧,只看到眼前的困难,因此报出很低的价格。
总之,内在价值、安全边际和市场先生三个词就是格雷厄姆版本的价值投资的本质。

那么怎么才能知道一个企业的内在价值有没有被低估呢?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你花50块钱买了一个二手电脑,你把这个电脑拆了之后,发现里面的零部件可以卖70块钱,那你就赚到了,对吧?
再比如一家啤酒厂的估值可能是100万,但你发现仓库里的酒都拿出去卖,至少值150万,那这也有利可图的。

当然了,现实中,你不可能把人家厂子都拆了,巴菲特是通过大量阅读该公司的财报和相关资料,并结合实地调研来判定其内在价值的。
他用「烟蒂股」来形容市场上被低估的股票,这种投资方式,被他形象地称为「捡烟头」。
就是在市场上寻找那些被丢在地上,没人要的烟蒂,如果还有足以吸上一口的价值,他就会用最低价格买入,榨出剩余价值后套利。

当然烟头是越大越好,因为可利用的价值会更大。就靠「捡烟头」,巴菲特两年内就攒下了17万美元,要知道当时巴菲特一家一年的花费也才1.2万美元。
1956年,格雷厄姆退休关闭公司,羽翼渐满的巴菲特回到家乡奥马哈,拉人入伙,成立了自己的投资公司---巴菲特联合有限公司,开启了自主投资之路。
靠着格雷厄姆的真传,1962年,巴菲特身价就达到了100万美元。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捡烟头的投资方法有点玩不转了。
因为格雷厄姆活跃的时期,正好是大萧条以及其后的经济恢复期,当时的股票几乎都是白菜价,很多公司的估值,是低于实际价值的。

但到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股市回暖后,市场上很难再有物美价廉的烟头股了。
1962年,巴菲特按照捡烟头的思维,低价购入了家大型纺织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权,结果正好赶上美国纺织行业一天不如一天,差点让巴菲特赔得连裤衩都不剩了。
伯克希尔.哈撒韦这个名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没错,这就是如今巴菲特的多元控股公司,他是怎么让一个濒临破产的纺织厂起死回生的,咱们稍后再聊。
先来说说巴菲特与他投资生涯中最重要的合作伙伴查理·芒格的相遇。

遇见芒格
巴菲特在他的合伙投资事业起步之初,为了扩大资金规模,不得不四处去拉投资。
他不喜欢说服别人去买股票,而是希望投资者能把资金直接交给他来打理和增值,他擅长的是分析,而不是忽悠。
1957年的一天,巴菲特去拜访镇上一个著名的泌尿科医生埃德温·戴维斯,想拉1万美元的投资进来。

结果当晚巴菲特是说的滔滔不绝,戴维斯却听的心不在焉。末了,戴维斯只是毫无表情地说了一句,我得跟太太商量一下。
懂得察言观色的巴菲特以为这就是一种委婉的托词,刚想起身离开,没想到,戴维斯和妻子小声嘀咕几句后,竟然说要投10万美元。
巴菲特一脸不解的表情,戴维斯说「因为你让我想起了一个人,查理·芒格,你们实在是太像了。」

这是巴菲特第一次听到芒格这个名字,他很想知道这个能让人如此信任、又和他有点相似的人,究竟是谁。
而巴菲特真正见到芒格是2年之后的事了。1959年,芒格的父亲去世,他回老家奥马哈奔丧,在戴维斯医生儿子的介绍下,认识了巴菲特。
查理.芒格1924年出生,比巴菲特大6岁,俩人小时候的家仅隔数百英尺,却没有从来没有交集。

芒格的爷爷是一名联邦地区法官,父亲是一名成功的律师,优渥的家境让芒格哪怕在大萧条时期也过着舒服的日子。17岁时,芒格曾进入密歇根大学学习数学。
大二那年,日本偷袭珍珠港,芒格毅然决然参军,成为了一名美国陆军气象分析员。
战争结束后,芒格进入哈佛法学院学习,毕业后和父亲一样,也成了一名律师,定居在洛杉矶。

芒格和戴维斯医生的儿子是发小,1959年,芒格回老家为父治丧时,戴维斯医生的儿子订了一家餐厅邀请了不少好友,其中就有巴菲特和芒格。
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旁人对两人的对话一点都插不上嘴,第二天,两人又在一个共同好友家碰面,依旧有说不完的话。
巴菲特对自己的智商和投资能力特别自负,从来都瞧不上任何人,但唯独觉得芒格比他还聪明。

多年后,巴菲特曾这样说:「因为查理,我变得更好了。这个人,他用思想的力量,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以非同寻常的速度,从猩猩进化到人类。否则,我会比现在贫穷很多。」
在芒格的启发下,巴菲特对导师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1.0版本进行了创新,芒格告诉巴菲特不应该总是去找价格便宜的普通公司,而是应该以合适的价格买入优秀的公司。
巴菲特认为,芒格在投资方面很有天赋,建议芒格可以在律师业务之外,搞搞投资副业。后来随着副业的收入远超律师主业,芒格便彻底退出了律师行业,专做投资。

1962年,芒格与他人合伙成立证券公司惠勒·芒格公司,截止到1972年的11年间,该公司年均收益率达28.3%。
但在随后73、74年的美国股灾中,芒格的公司亏损严重,几乎赔掉了前11年一半的盈利。所幸芒格顶住了压力,坚持持股不动,终于在1975年迎来了盈利反弹。
在经历了这趟财富过山车之后,芒格意识到没有必要再单打独斗,1975年,他清算了自己的合伙公司,将资金投入到了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中,正式与巴菲特展开合作。

自1978年起,芒格一直担任伯克希尔副董事长。
从1959年初见,到2023年11月28日芒格去世,64年间,巴菲特和芒格是最亲密无间的挚友和合伙人。
自从有了芒格以后,巴菲特说话时的口头禅都变成了「我和芒格」,媒体也常常用「那一对儿」来形容他们。

合作搭档长达半个多世纪,巴菲特和芒格从来没有过一次争吵,每当两人出现意见分歧时,芒格往往用这句话结束交谈:「巴菲特,你再好好想想,就会同意我的看法,因为你是聪明的,我是正确的。」
巴菲特多次在公开场合将芒格称为伯克希尔的「总设计师」,将自己称为「总承包商」,他只是在日复一日地负责落实芒格的想法。
巴菲特说「天上掉下个查理.芒格,打破了我的捡烟头投资旧习惯,指明新方向,设计路线图,建立了一家大而优的好企业,既有超级规模,又有令人满意的高盈利。」

伯克希尔的蜕变
1960年初,巴菲特成立的合伙人公司已经有7家之多,当年道琼斯指数下跌了9.3%,但巴菲特7家合伙基金的平均盈利水平却达到了22.8%。
事实上,从1957年到1968年,巴菲特的合伙基金没有一年是亏损的,每一年都是大双位数的收益率。
1962年初,巴菲特将所有合伙基金整合到一起,成立了巴菲特合伙人有限公司,也是在这一年,巴菲特做出了在当时看来,他人生中「最糟糕的一次投资」。

1962年12月,巴菲特以每股7.5美元的价格买入了位于美国大陆东北角新英格兰地区的纺织品制造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的2000股股票。
这家工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但在二战之后,由于受到廉价进口纺织品的冲击而濒临破产,已连续亏损多年了。
巴菲特之所以会买这只股票,一是因为会计核算其股价应为每股19.46美元,但当时的交易价却只有7点几美元,二是因为该公司定期回购股票,巴菲特认为,可以大量买进这些折价股票,并在伯克希尔回购时以更高的价格抛售回给公司。

1963至1964年间,巴菲特又陆续入手了不少伯克希尔的股票。
到了1964年,伯克希尔当时的经营人西伯里·斯坦顿来询问巴菲特多少钱愿意让公司回购他手上的股票,巴菲特的回答是11.5美元,当时双方达成了口头协定。
但64年5月6日,巴菲特收到斯坦顿的回购信时,里面写的价格居然是11.375美元,比约定价少了0.125美元。

虽然以这个价格出售巴菲也是有利可图的,但他对斯坦顿的出尔反尔感到很愤怒,非但没有让他回购,反而还加码又大量购入了不少伯克希尔的股票。
到了1965年4月,巴菲特已经是伯克希尔最大的股东了,他果断的换掉了管理层,其中当然也包括欺骗他的西伯里·斯坦顿。
但多年后,巴菲特回忆说,这种耍小孩子脾气式的行为非常愚蠢,投资是不能有情绪的,人对股票有情感,可是股票却不会对人有情感。

1965年之后,伯克希尔的纺织业务依旧持续恶化,就在巴菲特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块烫手山芋的时候,奥马哈的两家头牌保险公司引起了巴菲尔的注意。
1967年3月,巴菲特所控制的伯克希尔出资860万美元购买了国民赔偿公司和火灾及海运保险公司的全部流通股。
70年代,巴菲特又购买了3家保险公司,并另外组建了5家保险公司。伯克希尔开始逐渐关闭它的纺织业务,向保险和投资方向转型。

这些保险业务为伯克希尔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来源,因为保险公司一般都是先从客户那里收取保费,之后出现意外时再进行理赔。
在未来赔付之前这些可以自由支配使用的资金被称为「浮存金float」。
因为有浮存金的存在,巴菲特不需要再从银行借款,或者从有高回报要求的合伙人那里募集资金了,源源不断、几乎是零成本的浮存金就可用于投资。

1969年,巴菲特解散了此前建立的合伙人有限公司,把大部分资产都装进伯克希尔,开始全心全意运营这一家公司。1975年,随着芒格的加入,伯克希尔开始了在投资领域的狂飙。
在芒格的影响下,属于巴菲特的价值投资2.0时代到来了,由他升级后的价值投资理论分三步:第一、找到好的公司;第二、以适合的价格买入;第三、长期持有。
巴菲特将这种投资方式称为「滚雪球」,他说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的是发现湿雪和长长的山坡,接下来的事就交给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雪球会越滚越大,这就是复利的魔力。

从捡烟头到滚雪球
1972年1月,伯克希尔旗下的蓝筹印花公司收购了喜诗糖果,这是巴菲特人生中最重要的投资决定之一。
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喜诗糖果成就了巴菲特,因为在喜诗糖果身上,巴菲特第一次实践了从「捡烟蒂」到「滚雪球」式投资的转变。
喜诗糖果创办于1921年。那一年,查尔斯.喜诗和他的母亲玛丽.喜诗在美国加州帕萨迪纳市开了第一家喜诗糖果店。

玛丽有50年制作糖果的自创配方,而查尔斯曾在加拿大管理连锁糖果店。经过两代人的努力,喜诗糖果在加州遍地开花。
1949年查尔斯去世,接下来的20年,喜诗由查理的两个儿子经营,分店被开到了临近的几个州。1971年,兄长死后,弟弟想改行做其他生意,于是决定将家族企业出售。
喜诗糖果产品采用上等的原料,经过精细加工而成,即使在原料不足的二战期间也未偷工减料,因此在美国享有无与伦比的声誉,具有很高的品牌知名度。

巴菲特称喜诗糖果是「梦想企业的原型」,芒格更是称喜诗糖果为「我们购买过的第一家高品质公司」。
但巴菲特其实收购喜诗糖果时,它的净资产估值在700-800万美元左右,而喜诗家族的要价却高达3000万美元。
虽然巴菲特最终还价至2500万美元,但如果按照「捡烟蒂」思维,用净资产3-4倍的价格去买一家公司,简直是疯了。

就在巴菲特犹豫时,芒格劝他说:「用合理的价格买一家好公司」更适合目前这个时代,一家好公司所产生的利润与自由现金流,可以被拿去购买更多的好公司,然后再次产生利润与自由现金流,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喜诗糖果已经在加州甚至整个美国建立起了无与伦比的声誉,这是无法准确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的「无形资产」,也是竞争对手无法在短期超越的。
事实证明,芒格的判断是正确的。喜诗糖果的投资回报就像是一台永动机,细水长流但永不间断。

虽然糖果行业增长极其缓慢,每年新释放出的市场增量也很少,但这也意味着喜诗这样的大品牌,可以形成类似「垄断」的效应,新品牌很难和喜诗竞争。
而且如果不是喜诗糖果带来的美好的投资体验,伯克希尔之后可能就不会大笔购入可口可乐的股份。
提到股神巴菲特最喜欢的饮料是什么?相信很多人都能轻松地答出,是可口可乐。

据说巴菲特不喝咖啡不喝酒,但每天都要喝5罐可口可乐。自6岁起,巴菲特就对可口可乐情有独钟。
学生时代,他以曾25美分的价格买入一箱6罐装的可口可乐,然后以每罐5美分的价格出售,收益达到20%。当时他就注意到了可口可乐对消费者的非凡吸引力和商业潜力。
1987年10月19日,道琼斯指数大跌,当日跌幅高达22.6%,可口可乐股价也下跌了约20%。

那一年的股灾导致可口可乐股价从53美元高点下跌至29美元才反弹,而巴菲尔从1988年末开始大举购入可口可乐股票。
巴菲特为何不在1987年可口可乐股价最低点启动买入,是他误判了市场形势吗?当然不是,这还跟1988年可口可乐公司承认的一次错误新品试验有关。
1985年,可口可乐公司投入几千万美元研制出一种新品:樱桃味可乐。1986年,樱桃可乐被伯克希尔公司选为年会的正式官方饮料。

在几乎所有的盲测中,新可乐的口感评价都优于传统可乐,但就在可口可乐时任董事长郭思达开始大力推广新品后,消费者的投诉信每天如雪花般飞来。
人们强烈表达着对可口可乐修改口味的震惊和愤怒,甚至有顾客声称,改变可口可乐的味道,就如同重写圣经一样不可接受。
很多顾客开始抢购和囤积老可乐,表示永远不会接受新可乐。无奈之下,1988年末,可口可乐公司宣布放弃新可乐的宣传,重新聚焦传统可口可乐。

正是这次新旧可乐之争让巴菲特意识到,即便有可信的证据证明替代品的品质更好,也无法代替可口可乐在美国人心中的地位,无法对可口可乐公司的竞争力造成伤害。
在确认了可口可乐的无敌投资价值后,巴菲特启动了买入。
截止到1989年,伯克希尔购入了2335万股的可口可乐股票,约占可口可乐总股本的6.9%,累计投资约10.24亿美元,占当时伯克希尔净资产的30%。

如今,伯克希尔对可口可乐的持股比例已经达到了9.29%,是可口可乐最大的股东。光是股息分红,巴菲特每年就能从可口可乐获得约6~7亿美元收入。
这是什么概念呢?大约是每天中一个500万彩票大奖,连续中两年。
除了喜诗糖果和可口可乐,伯克希尔当然还有很多其他史诗级的成功投资。
比如,2016年开始重仓买入苹果,当时苹果的股价已经不低了,不少人都嘲笑说,股神这把肯定要玩脱了。

如今再回头看,苹果2024年最高点的股价几乎是2016年股价的10倍,巴菲特做梦估计都能笑出声。
2023年底,伯克希尔的苹果持股量高达9.05亿股,此后股神开始大量减持苹果,到2024年底,减持了约三分之二。
在某次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有投资者问巴菲特:减持苹果是因为苹果的生意发生变化了吗?

巴菲特的回答是,卖出一些苹果的股票,是因为我想增加现金储备。对比摆在我们面前的各种选择,考虑到股市的估值,考虑到世界局势,我认为现在增加现金储备对我们有利。
结果就是进入2025年后,包括苹果在内的各大美国科技股股价遭遇滑铁卢。
还有2008年9月,伯克希尔以每股8港元的价格,认购比亚迪2.25亿H股。持股14年后,于2022年8月开始陆续减持。
十四年期间,比亚迪港股股价最高达到350多港元。 如果按此计算的话,巴菲特投资比亚迪的投资回报率最高达40多倍。

而伯克希尔这家摇摇欲坠的小纺织厂,在巴菲特手中60年间股价从7块多美元一度飙升至80万美元,涨了10万倍啊朋友们,用「点石成金」都不足以形容这样的奇迹。
更令人震惊的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总部的规模,虽然伯克希尔拥有众多控股子公司,如果算上子公司的员工,全球有37.2万人在为伯克希尔打工。
但位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的伯克希尔总部常驻工作人员只有26人,总部甚至都没有自己的办公大楼,只是在Kiewit Plaza大厦租了半层楼做办公室。
这26人就是靠「授好权、管好钱」来管理业务庞杂的子公司的。相比之下,苹果的总部Apple Park,占地26万平方米,常驻员工1.2万名,但这两家公司却有着差不多的年营收。

不过与事业上的成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巴菲特在生活上的「不能自理」,这话可不是我说的,而是巴菲特的第一任妻子苏珊说的。
1952年,19岁的苏珊嫁给了还没发家的巴菲特,之后他们孕育了3个孩子。
苏珊说巴菲特是一个典型的内向者,在人际交往中自卑、不善言辞,生活上也无法自己照顾自己,婚后,苏珊几乎是充当着母亲兼妻子的角色。

结婚25年后,巴菲特和苏珊的感情出现了问题,苏珊发现巴菲特和华盛顿邮报的女老板凯瑟琳过从甚密,这让苏珊开始重新审视他们的这段婚姻。
没过多久,苏珊就搬到了距离奥马哈2千多公里外的旧金山,去追求自己的歌唱事业,临走前,因为担心没人照顾巴菲特的生活,她就把巴菲特托付给了自己的一个闺蜜---阿斯特丽德。
阿斯特丽德是苏珊表演爵士乐的俱乐部的女招待。这一照顾,阿斯特丽德就照顾到巴菲特的家里去了。

定居旧金山的苏珊,不久后也开始和她的网球教练同居,不过她直到2004年去世都没跟巴菲特离婚。
不离婚不说,两人的关系依然很亲密,几乎每天都会通电话。
巴菲特、苏珊和阿斯特丽德对这段三个人的婚姻也丝毫都不避讳,甚至他们寄给朋友的圣诞贺卡的落款都是三个人的名字。
2006年,苏珊去世2年后,阿斯特丽德才正式成为了巴菲特的第二任妻子。不得不说,股神就是股神啊,连私生活都这么与众不同。

2023年11月,继苏珊之后,99岁的芒格也离开了巴菲特。
2024年5月,伯克希尔举行了数十年来第一个没有芒格的股东大会,台上的巴菲特,眼神中难掩落寞,他嘴上还是习惯性地说着「查理和我」、「查理曾经说」、「查理让我学到了」。
而在场的股东们,也深知他俩的情谊,一位股东在宝贵的问答环节中问道:「如果你还能和芒格共度一天,你想做什么?」
在全场的掌声中,巴菲特柔情似水地答道:「如果有机会再与芒格共度一天,跟我们之前所有的日子都不会有太大区别。」

2024年11月,感恩节前夕,期颐之年的巴菲特将他持有的1600股伯克希尔A类股,转换为240万股B类股,捐给了四个家族慈善基金会,相当于捐出了11.4亿美元。
捐后,他还持有206363股伯克希尔A类股。11月25日,巴菲特撰写了一封篇幅很长的告股东信,谈及了自己身为顶级富豪的财富传承理念。这封信被很多人认为是巴菲特的公开遗嘱。
信中,巴菲特说,自己99.5%的财富会在过世后,由子女陆续捐出,也就是说只会将0.5%的钱留给3个孩子。

尽管很多人认为巴菲特这么做就是在合理规避遗产税,捐给家族慈善基金会的钱最终还是会由几个孩子掌控。
但巴菲特在信中也明确表示了:极其富有的父母应给孩子留下足够的财富,让他们可以有所作为,但不应该多到让他们无所事事。
巴菲特还反复强调了他一直秉持的复利投资理念,他说「复利的真正威力往往体现在生命的最后二十年」。

那么巴菲特的投资之道究竟能否复制呢?在新时代又是否过时了呢?
首先,不管是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1.0版本,还是巴菲特的价值投资2.0版本,对一只股票的选择都取决于对其公司的估值,但是估值真的一点都不简单。
现金流、资产负债表、年报,甚至是实地考察都是一些很表面的东西。

以投资喜诗糖果为例,最终让巴菲特下定决心买入的原因根本不是喜诗糖果的账面价值,而是以口碑、品牌竞争力铸就的「价值护城河」。
没有足够的阅历和投资经验,是根本看不出其中的门道的,也不可能做出正确的抉择。
其次,巴菲特所说的「长期持有」本身就是一个反人性的东西。比如,巴菲特持有可口可乐37年,持有比亚迪14年,持有苹果9年等等,这些股票中间经历了无数的市场震荡。

1998年到2008年被称为可口可乐失落的10年,股价一度蒸发近40%;比亚迪就更夸张了,股价从2009年10月的78.5一度暴跌至2011年9月的6块多。
当时谁能想到比亚迪如今的股价能涨至400港币,普通人在这种情况下,恐怕早就被吓得心脏病发,套现走人了。
另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巴菲特是在一个长期上涨的市场里驰骋的,纳斯达克指数从80年代的二三百点一路涨至了如今的17000点左右;
标普500指数从90年代的七八百点涨至了如今的6000点左右,你让巴菲特来万年3000点的A股试试,估计他也会被虐的体无完肤。

不过我这么说并不代表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对普通人来说是毫无借鉴意义的。巴菲特说,别人贪婪我恐惧,别人恐惧我贪婪,这其实正是投资的真谛。
在股票市场,越是经历丰富的投资者,越能深刻地体会到一句话:投资必须反人性,否则根本不可能成功!
股票市场存在着严重的「狼群效应」,从众心态极为普遍,但投资要成功,必须反其道而行之,从本质上说,投资就是一场人性的修炼,往往市场取得一致性意见的时候,就是风险最大的时候。

巴菲特的价值投资体系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能力圈。
他说如果你知道了你能力圈的边界所在,你将比那些能力圈虽然比你大五倍却不知道边界所在的人要富有得多。
你并不需要成为一个通晓每一家公司的专家,你只需要能够评估在你能力圈范围内的几家公司就足够了。

但同时也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新的领域,与时俱进,正所谓「在能力圈内行动,在舒适圈外学习」。
就像巴菲特在2019年在安迪·塞尔沃影响力专访中,说的那样:最好的投资就是投资自己。这可能是巴菲特留给普通人最有用的忠告吧。



jjybzxw 2025-05-24 10:31
巴菲特的投资哲学与危机应对

在之前的讨论中,我们详细回顾了巴菲特的投资生涯,从他早年的经历到与芒格的相遇,再到他如何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中调整投资策略。现在,让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巴菲特的投资哲学,以及他是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的。

巴菲特的投资哲学

1. 价值投资:
   - 巴菲特是价值投资的忠实信徒,他强调投资应基于公司的内在价值,而非市场价格。当市场价格低于内在价值时,就存在投资机会。
   - 他通过大量阅读财报、相关资料,并结合实地调研来判断公司的内在价值。

2. 长期投资:
   - 巴菲特主张长期持有优质股票,而不是频繁交易。他相信时间的力量,认为长期投资能够带来稳定的回报。
   - 他经常提到“买股票就是买公司”,强调投资者应该像公司所有者一样思考。

3. 安全边际:
   - 巴菲特非常注重安全边际,即股票价格与内在价值之间的差距。他认为,足够的安全边际能够降低投资风险。
   - 在投资过程中,他总是寻找那些被市场低估的股票,以确保有足够的安全边际。

4. 逆向思维:
   - 巴菲特擅长逆向思维,他经常在市场恐慌时买入,而在市场狂热时卖出。
   - 他的这种投资策略使他能够在市场动荡时保持冷静,并抓住投资机会。

巴菲特如何应对金融危机

1. 保持冷静与理性:
   - 在金融危机期间,市场情绪往往非常恐慌,但巴菲特总是能够保持冷静与理性。
   - 他相信,危机中往往蕴含着巨大的投资机会,因为很多优质股票会被市场低估。

2. 增加现金储备:
   - 在危机来临之前,巴菲特通常会增加公司的现金储备,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市场动荡。
   - 这样做不仅使他能够在危机中保持流动性,还能够让他有机会以低价买入优质资产。

3. 寻找被低估的资产:
   - 在危机期间,巴菲特会积极寻找那些被市场低估的资产,特别是那些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公司。
   - 他相信,这些公司在危机过后会迅速恢复并创造更大的价值。

4. 长期持有:
   - 巴菲特在危机期间通常不会选择抛售股票,而是选择长期持有。
   - 他认为,只要公司的基本面没有发生变化,长期持有就能够带来回报。

5. 与芒格的合作:
   - 芒格作为巴菲特的长期合作伙伴,对巴菲特的投资决策产生了深远影响。
   - 在危机期间,两人会共同分析市场情况,制定投资策略,并相互支持、共同应对挑战。

巴菲特留给世人的警示

在2024年11月的致股东公开信中,巴菲特不仅回顾了自己的投资生涯,还给出了对未来的展望和警示。他强调,投资是一项长期活动,需要耐心和坚持。同时,他也提醒投资者要时刻保持理性,不要被市场的短期波动所影响。

巴菲特还指出,虽然他的投资方法在过去取得了成功,但并不意味着这种方法在未来一定能够继续有效。因此,投资者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投资目标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方法。

结语

巴菲特作为一位伟大的投资者,他的投资哲学和应对策略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借鉴。在面对金融危机时,他能够保持冷静与理性,寻找被低估的资产,并长期持有。这种投资策略不仅使他个人获得了巨大的财富,也为整个投资界树立了榜样。在未来的投资道路上,我们应该学习巴菲特的精神和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投资能力。


查看完整版本: [-- 手握3300亿美元却宣告年底退休,巴菲特为什么能成为「股神」?[65P]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