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ozm32831 |
2025-04-26 16:40 |
 中国作协每年发布网络文学影响力榜推选当年优秀作品。


近年来,关于“网络文学经典”的问题,聚讼纷纭。这些讨论促进了人们对网络文学的认识,也提供了反思网络文学研究方法的契机。对于正在蓬勃生长的网络文学来说,传统的“经典”概念和理论框架解释力有限。不如先将“经典”视为一个思考视角,将当前围绕“经典”的讨论和相关实践视为“经典化”过程,这样至少能谈清楚三个问题:到底为何要谈“网络文学经典”?谁能推动网络文学经典化?网络文学的“经典化”何以可能?贴近实际来探讨这三个问题,能让“网络文学的经典化”更富有操作性和穿透力,进而促进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 媒介变革和文学转型带来的不是“经典”的消逝,而是“经典”定义权的分散 “经典”问题,是网络文学作为新媒介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要面对的根本问题。围绕“网络文学经典”的热烈争论,体现了文学场中各方力量对网络文学的认识,更反映了传统的文学共同体走向分化的事实。 在诸多参与讨论的力量中,引起较大关注的是学院派。黎杨全、王玉玊等学者关于“网络文学经典”的讨论最有代表性。一方认为“经典”之说来自印刷文明,是精致的和凝固的,而网络文学具有动态化、互动性的新特征,“网络文学经典”是个伪命题。另一方则认为,网络文学的流动性与经典性是可以兼得的。这些讨论可以视为学界对网络文学的“网络性”与“文学性”“经典性”相关问题探讨的延展。例如,邵燕君认为对网络文学的“经典性”的讨论需要从“网络性”的角度展开。同时,她倡导一种“介入式”的研究,要求研究者深入网络文学现场进行观察。这为讨论网络文学经典,提供了切实的路径。 事实上,学院派推动中国网络文学的经典化行动,在这场讨论之前就已经展开。欧阳友权、陈定家、邵燕君、周志雄等学者的网络文学研究团队,对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历程、重要网络作家作品进行了系统研究,形成的《网络文学100丛书》《中国网络文学三十年丛书》《网络文学经典解读》《中国网络文学编年简史》《中国网络文学大事记》等著作,都在推动着中国网络文学的经典化。因为这些学者专业背景、思想立场、社群经验等有所差异,所以对“网络文学经典”的评定,从根本上取决于他们对于网络文学特质的理解。将网络文学视为“超文本文学”,还是“网络通俗文学”,抑或“数码人工环境中的文学”,会建构出不同的网络文学历史叙述与经典体系。学院派在“文学经典”的评定和传播上,具有先天优势。但也应该看到,随着知识的普及和传媒的发达,越来越多的人不以教科书和专家的指引作为圭臬,公开地发表自己对文学的看法。其中一些人还对学院派的评价体系和精英文学观念进行批判。学院派如果不正视这些挑战,回应大众的关切,评出的“经典”极有可能是象牙塔里“圈地自萌”的产物。 如果把网络文学视为当代文学的一部分,就会发现“网络文学经典”与“当代文学经典”“新世纪文学经典”等议题有相通之处。它们共同反映了学界面对当前分众化、圈层化的文学格局的焦虑。在这样的文学格局中,不同的文学需求,催生了不同的文学共同体。在共同体内部的读者、作者的交流中,逐渐形成了属于本共同体的“经典”。媒介变革和文学转型带来的不是“经典”的消逝,而是“经典”定义权的分散。不同的“经典”又强化着不同的共识。传统的文学共同体的共识,在分化过程中逐渐失效,无数的小共同体此起彼伏、众声喧哗。 在这个意义上,“经典”便只能先从局部环境,也就是各个分散的共同体中诞生。其中的个别作品,能够逐渐向外扩散,穿透社群之间的壁垒,最终完成从“小共同体经典”到“大共同体经典”(往往也是“文学史经典”)的飞跃。参与“经典”讨论的众人,与其说在渴望具体的“经典”之作,不如说是渴望借助“经典”之力,在分化的时代重建文学共识。对于仍在丰富和发展中的网络文学而言,要重建共识,重要的不是从理论层面辨析“何为经典”,寻找万能的“经典”标准,而是在文学场中探查是谁在评定“经典”,谁能推动网络文学经典化,进而思考“经典”的可能性。 网络文学经典化由行业协会、平台、读者等多方合力推动 除了学院派,在网络文学场域中,能够推动网络文学经典化的力量主要包括文学体制、平台和资深读者,相应的代表分别是中国作家协会、文学网站和网络原生评论家。 迄今为止,中国作家协会曾开展过两次网络文学精品盘点工作,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在推动网络文学经典化。第一次是2008年至2009年的“网络文学十年盘点”。其评选宗旨是“以‘百年来形成的文学价值观’审视网络文学,旨在为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搭建一座桥梁”。《此间的少年》《家园》《脸谱》等10部作品被评为“十佳优秀作品”,《尘缘》《紫川》《悟空传》等10部作品被评为“十佳人气作品”。中国作家协会主导的第二次网络文学经典化行动,是2018年的“中国网络文学20年20部作品”评选。评选标准为“重视作品本身文学性,注重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间客》《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悟空传》等20部作品当选。相较于“十年盘点”选出的作品,“20年20部”评出的作品更具社会知名度。在这两次评定之外,中国作家协会、国家新闻出版署、地方作家协会等部门主导的网络文学评奖和推介活动,也算是文学体制基于自己的标准,进行的“网络文学经典”初评工作。 文学体制的经典化工作具有较大影响力,但在网络文学读者中产生更直接影响的,是文学网站的各种榜单。起点中文网、晋江文学城、红袖添香小说网、潇湘书院等网站的榜单,以数据排名直观地显示什么是受欢迎的网络文学。这些榜单反映了粉丝读者的消费需求,能够代表广大网络文学读者的阅读趣味。 资深读者、从业者是相对独立的网络文学经典化力量,他们也被称为“网络原生评论者”。从2005年起,就有资深读者“后世史学家”的《玄幻网站风云录》,资深网络文学从业者“weid(段伟)”的《网上阅读10年事(1998-2008)》《一部标签的丰富史,一则原创小说类型谈》,胡笳的《网络小说的前世今生》等,从行业史、阅读史、类型发展史等角度,为网络文学经典化作出重要贡献。除了网站平台,在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上,还活跃着“安迪斯晨风”“赤戟”等网络原生评论家,他们的网络文学书单和年度作品点评,基本上反映了资深读者的阅读趣味,是有读者影响力的“经典初评”。这些阅读史、榜单列出的作品评价标准五花八门,但最能反映诉求的关键词,应该是“weid”提出的“好看的小说”,它基于大众读者的朴素感受。 网络文学的生产与消费,是类型化、圈层化的,但读者们也有相对大众化的交流平台。不同类型趣味的作者、读者,在这些平台上分享、碰撞,最终形成了共同的“网络文学经典”。这类平台的代表是“龙的天空”论坛及其附属的优书网。多年来,这里汇聚了大量资深网络文学读者,他们除了分享个人书单,还对网络文学作品进行打分、点评,形成了“龙粮榜”“龙空top200”“龙空top100”等榜单。这些榜单涵括了多种小说类型,是趣味各异的读者所认可的“共同经典”。这些榜单会根据读者评分变化,实时调整,实现了一种“动态平衡”。或许正是因为这种“经典”的平衡是动态而非固定的,才有可能延续多年,对读者产生深远影响。 网络原生评论者通过叙述网络文学历史和评选优秀作家作品,让中国网络文学有了自己的历史和价值体系。网络材料较难留存,网络原生评论者是网络文学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们的叙述和评判本身就颇具史料价值。更重要的是,这些网络原生评论凸显了以读者为中心的理念,这是网络文学得以蓬勃生长的根源,也是新的共同体能够建立的基础,值得重视。 经典化需要链接多种共同体,生成更具有创造性的文学与文化 网络文学是正在发展壮大且仍在探索其可能性的文学形态,按照传统印刷文明标准去评定“经典”,很可能会贬损网络文学的特质。但在现实中,不同的网络文学群体确实形成了自己的“经典”。几十年的网络文学实践经验,也有必要进行总结与拓展。这就需要在更宏大的视野下,思考网络文学的价值问题。这个宏大视野就是时代的视野,具体来说,是在当前时代赋予网络文学的使命中思考网络文学经典化问题。 作为新时代网络文化的一部分,网络文学有自己的使命:“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在此视野下看“网络文学经典”,“经典”也应该被理解为动词,是作家们在创作中自觉追求积极健康、向上向善品质的行动。 互联网的突出特征是链接,通过链接,可以实现各种资源、制度的连通与创新。网络文学的“经典”,应该具有鲜明的链接特征。评选具体的经典作品固然重要,但将“经典”的普遍价值和互联网的链接性结合起来,以“成为经典”这一目标,推动网络文学作品在共同体之间的流动,进而促进不同共同体之间的交流,或许更能够发挥“经典”的链接功能,促进新时代网络文学的发展。 网络空间中的各个共同体,并非虚拟的符号,而是现实中各个社群的投影。他们选出的“经典”,沉淀了各自的生命经验和情感欲望,也凝结了这个共同体的审美标准。但这些“经典”只是在同一个圈层中交流的产物。从外部看,是分散、破碎的。文学作品的经典化,需要走出一时一地的标准,基于共同的价值追求,激活优秀传统,链接多种共同体,生成更具有创造性的文学与文化。 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人们对话的共同底线。不管趣味差异有多大,人们共同的价值追求,仍是光明、爱等正面价值。即便是在虚拟的故事世界,这些追求也是核心叙事动力。共同体之间可以借助表现美好价值追求的“经典”之作,进行对话,形成有效链接。在此过程中,深入网络文学现场是必要的。去现场观察作者和读者,去理解他们的爱恨情仇,熟悉他们的表达习惯,并与网络原生评论展开深入对话。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建构新的文学共同体,真正创造出新时代的“经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