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谷粉丝 |
2025-04-24 21:09 |
春天的脚步轻盈而温暖,但对于脑梗患者来说,这个季节却暗藏危机。作为一名长期在神经内科工作的医生,我每年春天都会遇到一些熟悉的面孔——那些曾经因脑梗住院的老患者。他们原本病情控制得不错,可一到春天,却因为一些看似平常的行为,再次走进医院。今天,我想结合临床中的真实案例,给大家讲讲春天里脑梗患者最不该轻易尝试的三件事。

1. 洗桑拿、泡热水澡:热水背后的“隐患” 春天天气渐暖,很多人喜欢通过洗个热水澡来放松身心。但对于脑梗患者来说,这可不是一个好主意。热水的刺激会让血管迅速扩张,血压随之波动,原本就不稳定的脑血流更加难以调控。大脑供血可能跟不上,甚至可能诱发缺血,或者让潜在的血栓被“激活”。

我曾接诊过一位五十多岁的患者,他去年因轻度脑梗住院,康复得不错。可天气一暖,他开始享受“洗澡自由”,每天早晚都用热水洗很久。他觉得洗完特别轻松,脑子也清爽,结果有一天洗完澡刚出浴室,突然站不稳,脸发麻,右手发沉。送到医院一检查,发现又出现了小范围的缺血灶。

当人体浸泡在热水中,尤其是水温超过40℃时,体表血管扩张,全身血流重新分布,脑部短时间内可能会供血不足。再加上洗澡时空气湿热、氧气含量低,对于心肺功能不佳或脑血管调节能力差的人,很容易陷入低灌注状态,埋下血管意外的隐患。

2. 过度劳累:家务活的“陷阱” 春天来了,很多人开始忙碌起来,搞搞阳台种菜、整理房间。一些脑梗患者觉得自己恢复得不错,也想“做点事”,可动得太多就有问题了。弯腰久站、提重物这些看似平常的家务活,其实都在挑战血压稳定和脑供血能力。 我有个六十多岁的患者,康复期间一直按时吃药,可他有个习惯,春天喜欢翻花盆、擦窗户。有一次他连续干了两个小时,站起来时突然眼前一黑,手发软。送到医院检查,发现是脑供血不足造成的短暂性脑功能障碍。虽然这次没有形成真正的脑梗塞灶,但已经非常危险。

研究显示,脑梗康复人群中,超过20%的人在康复期因“做家务过量”导致病情反复,其中以春季为高发时段。长时间弯腰、抬头容易引起颈动脉供血受限;反复蹲起、提拿重物会让血压快速波动;全身肌肉紧张、大量出汗可能引起血液黏稠度上升,这些都不是脑血管病人能承受得起的。

3. 频繁长途出行:旅途中的“风险” 春天是出门旅游的好时节,很多脑梗患者也想趁着身体恢复得差不多,出去走走看看。但长途旅行对脑梗患者来说,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长时间坐车、疲劳、缺水、气压变化等因素凑到一起,会对大脑血液循环产生很大的干扰。

我曾接诊过一位六十多岁的患者,他是个自驾游爱好者,天气回暖后就计划开车去南方看油菜花,单程近600公里,一天赶路十小时。出发前他状态还不错,按时吃药,情绪也很好,但返程那天他在路上突然出现眼前发黑、手抖、意识模糊,紧急送到就近医院检查,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一项研究指出,旅行过程中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比平时高出近38%,特别是长时间乘坐交通工具、不规律饮水和疲劳是主要诱因。对于有过脑梗病史的人来说,这个风险更高,恢复期内尤其要避免超过两小时的连续乘车或乘机。 春天的“健康智慧” 脑梗塞不是一次性疾病,而是需要终身管理的慢性状态。春天来了,阳光多了,心情也好了,但别让这些“好”,让你放松了对身体的警惕。你越觉得“无所谓”的那几件事,可能就是身体最吃不消的部分。在春暖花开的时候,真正对身体好,是稳住节奏,而不是急着“恢复自由”。多一分谨慎,可能就少一次复发。对脑梗患者来说,宁愿摸摸麻将,少动这三件事,未必不是一种长久的智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