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谷粉丝 |
2025-04-03 10:17 |
是不是脑梗这病,熬夜最危险?是不是不熬夜、早睡早起,脑血管就一定不会出问题? 我在医院干了大半辈子,见过太多脑梗患者,早的三十多岁,晚的七十多岁,发病原因看起来五花八门,但真要追根溯源,熬夜其实不是最伤脑血管的那个“凶手”。

很多人天天盯着“作息时间”,却忽略了那些频繁出现的小动作、小习惯,才是脑梗反复发作、病情加重的关键。到底是哪些事,比熬夜还容易让脑血管出事?

很多人都觉得蹲下、起立这点小动作,哪有什么危险,天天在做。 可是在医院里,我见过不少脑梗患者就是在干这些家务的时候突然犯病,往往来得又快又狠。 原因其实特别简单,这个动作改变得太快,脑血流没跟上。

蹲下去时,血液容易积在下肢;猛一站起来,血还没来得及回流,脑子就短暂缺血了,尤其是有颈动脉斑块、血压不稳的人,这一来一回的刺激,简直就是“给血管找麻烦”。 有个脑梗恢复期的病人,觉得自己差不多能下地了,就蹲着擦地,几分钟后一起身人就晕倒了,送来时说话都不利索了,做了检查,脑供血又出了问题。

研究发现,体位突变造成的脑供血短缺,是诱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常见机制,而这些“短暂”发作多次之后,很容易发展成真正的脑梗。 特别是动脉硬化明显、血管调节能力差的人,血压在短时间内的大幅度波动,就足够让小血管“炸锅”。 别小看擦地板、拔草这些事,对年轻人是锻炼,对脑梗恢复期的病人来说,是风险极高的负担。动作慢一点、节奏稳一点,比什么都强。

这条很多人听过,但又觉得有点玄乎。情绪怎么就能影响脑梗? 可我在医院见过太多病人,发病前刚刚生完一通大气,不管是和孩子吵架,还是因为邻里琐事着急,一来火就出现偏瘫、语言障碍。 人一激动,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水平立刻飙升,血管收缩,心率加快,血压也跟着蹭蹭往上冲。

这个时候如果脑血管已经有小斑块、小血栓,那就是最容易脱落、堵塞的时刻。 我记得一个患者,本来控制得挺好,就因为和家里人吵架,说完话不到十分钟就倒在地上,检查结果是大面积脑梗,醒来后一边手根本动不了。 研究明确指出,情绪激动、突发应激反应会直接影响脑部微循环,尤其是前循环区域的血管,在极端情绪下容易痉挛,引发供血不足或血栓堵塞。

而更麻烦的是,这种情绪变化很多人没意识到自己已经“伤到了脑”。 脾气不好不是缺点,是风险点,特别是对那些本身就有高血压或高血脂基础的中老年人,情绪管理和血压管理一样重要。 有时候,不吵那一架、不急那一气,就是保住一次脑梗的机会。

很多人觉得坐着最安全,尤其是年纪大了,常常一坐就是半天。 可对脑梗高风险人群来说,坐着不动,其实是最危险的慢性状态。 长时间不活动,下肢静脉的血液就会变得缓慢甚至瘀滞,血液越流越慢,越容易形成小血栓。 而这些血栓一旦脱落,有机会穿过心脏、进入动脉系统,最终栓塞脑部的微血管。

这种路径虽然少见,但真实存在,尤其是在某些心脏瓣膜功能异常或有“卵圆孔未闭”的人身上,更容易出现。 有位退休编辑,每天喜欢坐沙发上看书三四个小时,觉得自己脑子用得多就能预防脑退化,结果突发脑梗。检查发现,他腿部静脉系统有旧血栓,医生说这就是“源头”。

研究发现,久坐超过两小时下肢血流速度明显下降,静脉回流受限是引发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一部分脑梗并不是来自脑部血管的问题,而是“游走”的血栓从腿部或者盆腔上来,在某个微小动脉卡住了位置。

这种类型的脑梗恢复慢、定位深,症状不一定立马严重,但时间一长会造成认知下降、语言障碍、甚至记忆力减退。 所以久坐不是安全区,而是“造栓厂”。 哪怕只是坐着看电视、刷手机,也该每隔半小时起身活动几步,哪怕只是甩甩腿、走几圈,也能大大减少风险。

这个习惯听着不算啥,憋尿嘛,忍一忍大家都经历过。但很多脑梗反复发作的患者,病因里都藏着这个小动作。 人在憋尿时,膀胱扩张,大脑下丘脑、神经系统就会调动一系列控制系统,一方面要压住排尿反射,另一方面又会释放升压物质。

时间一久,不仅血压升高,还会导致迷走神经失调,部分人甚至会出现憋得头晕、眼前发黑、站不稳的情况。 对血管有斑块的人来说,这种波动一旦超过限度,就容易引发微栓脱落、血管痉挛,最终发展成脑梗。

有个出租司机,常常因为工作憋尿,一站就是三四个小时。后来一次客户刚下车,他下车就突然晕倒了,查出新发脑梗,医生说和长期憋尿带来的血压波动密切相关。 研究已经表明,膀胱过度充盈会引起神经系统的不适调节反应,导致脑部瞬间供血不足。 特别是在老年人和脑血管病人群中,憋尿造成的血压波动幅度更大、持续时间更长,甚至会引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所以不要再觉得“忍一忍就过去了”,尿意来了就该解决,别让身体承担这个“强忍”的代价。 很多人一听“脑梗”,就怪罪熬夜,其实熬夜只不过是那一根小小的导火索。 真正让脑子坏掉的,是那些每天在重复、却没人重视的行为。 蹲起、憋尿、久坐、发脾气,这些日常小动作,比你少睡几个小时更容易让脑血管“受不了”。 养脑,不是看你多努力,是看你多细心。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