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jybzxw |
2024-12-13 13:05 |
侵蚀与磨难造就了废墟美学 “废墟有一种形式美,把拨离大地的美转化为皈附大地的美。再过多少年,它还会化为泥土,完全融入大地。将融未融的阶段,便是废墟。没有黄叶就没有秋天,废墟就是建筑的黄叶。” ——余秋雨《废墟》 古老而伟大的建筑,犹如一本厚重却又脆弱的书。它记载着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的兴衰荣辱,也烙印着一方土地的风土人情。 四季变换,朝代更迭,一座座瑰丽的建筑却在历史的滚滚长河中扮演着记录者的角色。
那些保存完好的建筑为后人所赞叹,但更令人触目惊心的,则是那些战争或历史中被损坏的废墟建筑。
△ 柬埔寨吴哥崩必裂 他们或经受自然的侵蚀、或遭遇战争的洗礼失去了原本的模样,却形成了更独特的残缺之美。
△ 北京圆明园 他们拖着残缺的伟岸身躯,长年驻守在他们的大地上,以触目惊心的模样向人诉说着他们所承受过的痛与泪。触摸着每一块断壁残垣,聆听着它们的故事。
△ 土耳其特洛伊考古遗址 或许废墟建筑已经无法让我们在视觉上完整还原其原貌,但对于考古学家用来分析和挖掘其历史背景及当时人们的生活、文化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而也正是这些“残缺”,启迪和激发了人们对于他们的探索,古老的秘密将重新被人们所知晓。
艺术视角下的废墟美 如果说历史学家擅长从废墟中追溯千百年前的秘密,那么艺术家则更关注废墟本身的魅力与美学价值。
在艺术家的眼中,所有的历史痕迹都成为雕刻和创造废墟的画笔,他们将破败、凋零何种违背正常审美的存在通过自己的方式重新将其展示在众人面前。
△ Christian Richter 摄影作品 Christian Richter是位来自德国的建筑和风景摄影师。出生于 1979 年的他喜爱去探索和记录他所到过的地方。 他直到 2011 年才真正开始拍照,而他的独特视角使得他的作品大受欢迎。一台佳能 5D2 相机和 16-35mm 的镜头是他的标配。
摄影师喜爱穿越欧洲去寻找那些被遗忘的角落,他常常花一两个小时漫步在这些被抛弃的空间并且拍摄在里面发生的一切。 广场,医院,老音乐厅或是废弃电影院,他喜欢去探索时间和自然是如何影响那些我们曾经喜爱过的建筑。
拍摄这些被损坏的充满灰尘的房间,走廊和楼梯,尽可能使用最好的自然光,摄影师有着绝佳的天赋去突出那些吸引人的图案和颜色,展现这些逐渐走向腐朽的建筑的美丽。
废墟的特征是残缺,因此欣赏废墟美的前提是欣赏残缺美。在一般情况下这有违于人们的视觉感受。 故而就有必要对美的概念加以外延,即美的对象不仅属于视觉、听觉或味觉,它还属于心灵的感觉和领悟。
这些表面斑驳,色彩迷人的楼梯平静而深沉,仿佛在岁月的长河中见证历史沉浮,诉说着逝去的繁华。 正如摄影师所说:“它们让我感到一切都是暂时的。”目前这个摄影项目还在进行当中,Christian Richter 将在欧洲各地寻找并拍摄那些被人们遗忘的楼梯。
废墟变艺术的建筑奇迹 在时光流逝和自然侵袭中,加泰罗尼亚始建于18世纪的圣弗朗西斯克修道院逐渐从辉煌变成废墟,即将消失。
△加泰罗尼亚建筑师David Closes重塑的圣弗朗西斯克修道院 David Closes保留建筑历史的遗产,同时又加入自己对于宗教建筑生动的再诠释,将粗糙毁坏的建筑表皮保留,在教堂的正前方加上了透明的玻璃阶梯,夜晚教堂内璀璨的灯光从阶梯内倾泻而出,高大的建筑仍然在夜色下保持暗色的凝重。
古老与现代、玻璃的轻巧透亮和石墙的雄伟沉重构成绝妙的对比。 澳大利亚街头艺术家Rone让自己远离更大、更好、更高的现代艺术哲学,转而在摇摇欲坠的内饰中探索脆弱的美丽。
这位总部设在墨尔本的艺术家近年来有着飙升般的支持率,在他回国后的一系列国际大型壁画中,我们发现他自己自省般的重新思考了空间的概念,美学和记忆。结果是一个回退般地,感情赤裸裸地肖像系列名为“空”。
剥落的油漆,瓷砖和生锈的铁制品在Rone笔下的妇女中被反射出来,因为他们把忧郁的目光凝视在腐烂的空间中,仿佛试图否认被破坏的周围环境。作品看起来就像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木炭蚀刻的图纸空间,展示Rone娴熟的笔法。
“现代人目光深邃,知道自己站在历史的第几级台阶。他不会妄想自己脚下是一个拔地而起的高台。 因此,他乐于看看身前身后的所有台阶。是现代的历史哲学点化了废墟,而历史哲学也需要寻找素材。 只有在现代的喧嚣中,废墟的宁静才有力度;只有在现代人的沉思中,废墟才能上升为寓言。”
每一个栩栩如生的当下,都是层层泥土的堆积和时间的累积,因此每一个现在和未来都紧紧系着过去的一砖一瓦。
今天的我们容纳并敬重着这些废墟的存在,我们敬重废墟的同时更是敬重着历史的浩瀚和辽阔。我们,挟带着废墟走向未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