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六七十年代很平等?别逗了!看看这真实的城乡差距你就明白了[20P] --]

武当休闲山庄 -> 无奇不有 -> 六七十年代很平等?别逗了!看看这真实的城乡差距你就明白了[20P]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527801728 2024-12-05 22:38



“六七十年代很平等,大家都很穷”——这句话看似有理,其实经不起推敲。

穷就等于平等吗?如果穷人和穷人之间还能分出三六九等,又谈什么平等?所谓的“平等”,不过是对苦难生活的美化,对阶级差距的掩盖。

生活状况对比呈现 (一)粮食供应差异

六七十年代的粮食供应,城市和农村的差距像是两个世界。

先说城市吧,比如我舅舅,他是国营单位的退休老工人。



他们家依靠粮票每月去粮店领粮食,大米、白面、玉米面这些主粮基本都有,虽然不是随便吃,但撑饱肚子还是没问题的。

而且这些粮食供应相对稳定,逢年过节还能分点肉票、油票,买些猪肉、花生油,改善一下生活。

尽管物资有限,但城市居民的饮食结构显然比农村强得多。



再看看农村,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粮食分配是以生产队为单位,按照家庭人口和劳动工分来算。

可是,农村的粮食产量低,种出来的粮食先要上交公粮和集体储备,剩下的才分到各家各户。

农民辛辛苦苦干一年,分到手的口粮却少得可怜,很多人家一年下来连肚子都填不饱。



主粮以玉米、红薯、土豆这些粗粮为主,细粮几乎是奢侈品。

平时吃粗粮糊糊、红薯干,逢年过节才能盼到一点点白面蒸的馒头。

就算这样,很多农村家庭还是经常揭不开锅,孩子们饿得跑到地里偷红薯,甚至吃糠咽菜都成了日常。



更让人扎心的是,农村还有阶层差距。

生产队里像队长、会计、保管员这些“有职务”的人,靠着手中的权力,分粮时总能给自己多弄点白面、米油。

有的司机赶马车,能顺路拉点饲料回家,偷偷喂牲口或换口粮。

而普通农民家呢?干着最累的活,分到的却是最差的粮食。



孩子们为了多挣点工分,经常放学后还得去地里拔草、打场。

可即便全家拼命干,分得的粮食还是不够吃,母亲们只能喝刷锅水填肚子,甚至省下自己的口粮给孩子们吃。

(二)生活条件差距

城里的房子,大多是砖瓦结构,冬暖夏凉,屋里也敞亮,自来水哗哗流,晚上电灯一亮,跟白天似的,学习生活都方便。

不像乡下,很多人家住的还是土坯房,一下雨就漏,墙上还掉土渣,屋里光线暗,空间也小,一家老小挤在一起,连转身都费劲。



用水得去村头的井里挑,一趟下来小半时就没了,冬天井水冰冷刺骨,手都冻裂了。

晚上点煤油灯,那味道呛人不说,光线也昏暗,写作业都费劲。

这穿衣打扮上,差距就更明显了。



城里人穿的衣服,款式新颖,颜色鲜亮,料子也好。

春夏秋冬,衣服都不重样。商店里琳琅满目,想买什么就买什么。

乡下孩子们的衣服大多是哥哥姐姐穿剩下的,补丁摞补丁,颜色都洗得发白了,有的地方都磨破了,还得缝缝补补继续穿。

新衣服只有过年才能穿,平时都舍不得,就怕弄脏了或者破了。



大人常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一件衣服能穿好几年,那是真的能穿好几年。

看着城里孩子的新衣服,乡下孩子心里哪能不羡慕呢?

(三)教育资源差距



城里学校教学楼高大宽敞,教室里窗明几净,桌椅板凳摆放得整整齐齐。

图书馆里,各种书籍琳琅满目,孩子们可以尽情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



还有各种各样的实验室,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各种实验器材应有尽有,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探索科学的奥秘。

老师们也都经过专业培训,教学经验丰富,讲课生动有趣,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学习效率自然就高。



再看看我们乡下的学校,很多学校的教室都是用破庙或者老房子改造的,一下雨就漏水,墙上还长满了青苔。

教室里,桌椅板凳破破烂烂,缺胳膊少腿儿的,有的孩子甚至只能站着听课。

图书馆?想都别想!别说丰富的藏书了,就连基本的教学用具都匮乏。至于实验室,更是听都没听说过。做实验那只能在梦里!



师资力量也薄弱,很多老师都是民办老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老师自己都没读过几年书,又怎么能教好学生呢?

可是,即使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乡下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丝毫不减。

老人们常说,读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只有读书才能走出大山,才能过上好日子。

他们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把孩子们送到学校读书。



孩子们也知道读书的机会来之不易,所以学习都很用功,格外珍惜这宝贵的学习机会。

虽然条件比不上城里的孩子,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却一点也不比城里的孩子少,甚至更加强烈。

他们渴望知识,渴望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四)医疗保障对比



城里人生病了,去医院,那医院,设备齐全,医生也都是专业的。大医院,小诊所,到处都是,看个头疼脑热什么的,方便得很。

更重要的是,城里人都有医保,看病能报销一部分,自己不用花太多钱,就算生了大病,也不至于倾家荡产。



乡下就完全不一样了。村里就一个赤脚医生,医术有限,设备也简陋,就一些简单的针头药水,能处理点小毛病,像感冒发烧、跌打损伤什么的。

要是真生了什么大病,那就只能去城里的大医院,一来一回折腾不说,这医疗费更是个大问题。



乡下人那时候可没有医保,看病都得自己掏钱,小病小灾还好,要是碰上个大病,那真是要了老命了,很多人家因为看不起病,只能硬扛着,扛过去了还好,扛不过去,那就……

所以说,城里人和乡下人,这医疗保障的差距是一道巨大的鸿沟。城里人看病,方便,实惠;乡下人看病,难,贵。这看病的难易程度,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健康,甚至生命。

在那个年代,多少乡下人因为看不起病,而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啊!

(五)劳动与集体生活

乡下人的日子可以用“集体”来概括。每天清晨,生产队的钟声一响,大家伙儿就陆陆续续地往生产队集合,跟学校上课似的。

队长站在场院中央,开始分配今天的活儿:谁去耕地,谁去播种,谁去锄草,安排得明明白白。



大伙儿领了任务,就扛着锄头、拿着镰刀,浩浩荡荡地往田间地头走去。

大人们干重活儿,耕地、播种、收割,那都是力气活儿;小孩子也闲不住,除草、浇水、放牛,力所能及地帮衬着。

这活干得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痛腿抽筋。干多干少,全凭工分说话,工分高,年底分到的粮食就多,工分低,就只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了。



这集体劳动,苦是真苦。头顶着烈日,脚踩着泥泞,一天下来,汗水都能把衣服湿透好几遍。

碰上农忙季节,更是没日没夜地干,恨不得一天掰成两天用。

可即便如此,一年到头,分到的粮食还是不够吃,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肚子饿得咕咕叫。

不过,苦归苦,集体生活也有它的乐趣。农忙的时候,大家伙儿一起劳动,互相帮助,你帮我一把,我帮你一把,虽然累,但心里却很踏实。



农闲的时候,村里还会组织一些集体活动,比如看露天电影、文艺表演什么的。

一到晚上,大家伙儿就搬着小板凳,早早地到场院集合,等着看电影。那热闹劲儿,比过年还喜庆。



虽然条件简陋,但大家伙儿看得都很开心,看完电影,还意犹未尽地讨论剧情,邻里之间的感情也更深厚了。

个人感受与观点重申

在舅舅家那段日子,真是让我开了眼界。和我们乡下的生活比起来,那简直是两个世界。

从住房到穿衣,从教育到医疗,从劳动到生活方式,方方面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这段经历让我深刻地体会到,说六七十年代人人平等,那根本就是一句空话。

城里和乡下,生活水平差得不是一星半点儿。这哪是平等啊?要是真平等,这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有类似经历的朋友们,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说说你们的感受。当然,以上只是我个人的观点,仅供参考。

天人地 2024-12-05 22:53
六七十年代的城乡差距
粮食供应的城乡差距
在六七十年代,中国的粮食供应情况确实存在显著的城乡差距。城市居民虽然也面临粮食短缺的问题,但相对来说,他们的粮食供应情况要比农村居民好得多。城市居民可以通过配给系统获得一定的粮食供应,而农村居民则需要依靠农业生产来维持生计。由于自然灾害、政策失误等因素,农村地区的粮食产量常常无法满足需求,导致农民生活极度困苦。

城市与农村的生活水平
六七十年代的城市和农村在生活水平上有着明显的差距。城市居民的生活条件相对较好,他们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教育、医疗和其他公共服务。相比之下,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他们不仅要面对粮食短缺的问题,还要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和高额的公粮负担。

政策与社会影响
当时的政策对城乡差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国家对粮食的统购统销政策使得农村居民的收入大部分被用于缴纳公粮,导致他们几乎没有剩余的粮食来维持基本生活。此外,城乡之间的户籍制度也限制了农村居民向城市迁移的机会,进一步加剧了城乡之间的不平等。

结论
综上所述,六七十年代中国的城乡差距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尽管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政策背景有所不同,但城乡之间的不平等仍然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城市居民在粮食供应和生活质量上明显优于农村居民,这种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当时的政策和社会结构所决定的。

jjybzxw 2024-12-05 23:21
  您提到的这些观点和生活状况的对比,确实揭示了六七十年代中国城乡之间存在的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条件上,还包括教育资源、医疗保障等多个方面。以下是对您提到的几个方面的进一步阐述:

  1. 粮食供应差异:正如您所说,城市居民依靠粮票制度,虽然物资有限,但基本的粮食供应相对稳定。而农村则因粮食产量低和上交公粮的制度,导致农民实际可支配的粮食较少,生活更为艰苦。

  2. 生活条件差距:城市居民的住房条件、用水用电等基础设施普遍优于农村。农村居民则面临着住房简陋、用水不便等问题,生活条件相对落后。

  3. 教育资源差距:城市的教育资源相对丰富,学校设施完善,教师水平较高。农村则因师资薄弱、教学设施缺乏等问题,教育资源严重不足。

  4. 医疗保障对比:城市居民享有较为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而农村地区则因医疗资源匮乏、医疗费用高昂等问题,使得农民面临较大的医疗压力。

  5. 劳动与集体生活:农村的集体劳动制度使得农民在农忙时期需要进行高强度的劳动,而收获却不一定能够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集体生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邻里间的联系,但也存在着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

  这些对比说明,六七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尽管在政治上追求平等,但实际上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城乡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生活差异。这种差异并非简单的“穷就等于平等”,而是需要通过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来逐步缩小的。

  同时,这些历史经验也提醒我们,平等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均等,更包括教育、医疗、文化等多方面的机会均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在缩小城乡差距、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需不断努力,以实现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社会平等。


hali88 2024-12-06 09:12
现在不也一样?只是形势不同而已,差距更加大


查看完整版本: [-- 六七十年代很平等?别逗了!看看这真实的城乡差距你就明白了[20P]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