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7801728 |
2024-11-30 08:00 |
在福州的第二天,我们的计划是去中洲岛。
中洲岛是闽江上的一个岛屿,原为闽江在福州市区内的一个沙洲,位于仓山区,由解放大桥连接两岸。中洲岛被誉为"南台明珠",是福州十大景观之一。岛上原有许多历史建筑,但均已拆除。后来虽有各种改建计划,但终是搁浅。于是值得的一观的仅剩废弃的欧式建筑,而且颇为残破。值得庆幸的是,隔着闽江,在茉莉大道上远观这幢曾经辉煌的欧式建筑,颇有点布达佩斯大饭店的既视感。所以,更多的游客是在对岸,或者解放大桥上以此建筑为背景,拍出“照骗”。我也无法免俗。
其实,在烟台山的江岸远拍这幢建筑也味道十足,而且早晚兴味不同,这幢背景建筑也算物尽其用。
我是大清早抵达茉莉大道的,游人不多——福州整体游人不多——除了三坊七巷。在茉莉大道多番远拍之后,还特意走解放大桥近观。站在桥中央,闽江也显得气势磅礴,恢弘大气。解放大桥不能走机动车,这倒也避免了嘈杂,方便了游客。
幸运的是,解放大桥旁边还有一个苍霞特色历史文化街区。该街区应该是晚上比较热闹,清早人迹罕至,店铺大多关门,但这恰恰适合闲庭信步式的漫游。街区里的教堂的彩色玻璃窗还是挺上镜的。
沿着街区一番狂走,居然来到了上下杭—— 上下杭在三㨗河两岸,保存了很多明清时期的建筑,那是旧时福州的商业中心和航运码头——同样因为是清晨,这里的街道尚未被唤醒,只有空中飘浮的榕树气根和荡漾的水波传递着生命的活力。 在这里我们偶遇“耳聋伯”。据说这是始创于光绪年间的百年老店,耳聋伯元宵承载着许多老福州人的味蕾回忆。在前往福州之前,我就早有耳闻,原以为要到中药洲才能吃到地道的福州老味,没想到如今偶遇。虽然这天早上吃的“捞化”,到如今还未消化,但既来之,则安之,怎么也试试。如果口感不佳,再去中药洲觅食,也不迟。
这里必须先补充介绍早餐“捞化”。捞化是福州市的一道著名小吃,属于闽菜系,该菜品享誉中外。捞化其实应该叫捞米粉。米粉使用原产莆田的兴化米粉,质地细,一捞就熟。故俗称“捞兴化”,后顺口简称“捞化”。它的特点一是高汤鲜美;特点二是辅料多样,可以随意点。对于海鲜不是太感冒的我,选择的还是传统的鸡肉、牛羊肉之类。因为不知深浅,第一次点得太多,肉就点了三种,再加蔬菜,满满一碗,吃得连中饭都省了。回想起来,其实终于高汤的原味,稍加素菜即可。
言归正传,遇到如雷贯耳的“耳聋伯”,爱吃甜食的女儿是不会错过的,于是为甜食特备的第二个胃张开了。我们点的是芋泥和花生汤。果然名不虚传。花生汤香甜不腻,点的是凉食,所以颇有点清热之效。芋泥,可谓芋泥的巅峰——是那种现做现吃的芋泥。一口下去,暖暖糯糯,香浓绵软,尤其撒上了点芝麻,使之香得让人灵魂出窍——这是迄今为止,我们吃到的最好吃的芋泥,没有“之一”。后来在湖州的塔下街也吃到一家的芋泥,也很香,但毕竟比“耳聋伯”少了点细腻厚重。
沿着上下杭随性而行,曲曲折折的水道,古朴的沿岸小屋。河道上还不定时喷出水雾,将河面与两岸的小屋氤氲在水汽里,如梦如幻。不经意撞进一座院落,或是茶社,或是书屋,或是瓷器,或是展览馆,清静闲适,毫无嘈杂。每座院落,每家小店,都精心布置:几个古朴的陶器,几株绿植,甚至枯枝,看似随性,实则精心地摆放在木窗台、石台阶上,古趣盎然。
我们选择了一家书店——鹿森书店小憩。说是书店,其实是书吧。即可看书,把玩文创,又可品茶,用简餐。关键是摆设中西合璧,中西对撞,颇有调调。书店很安静——或许还是因为未到晚上吧——据说上下杭最热闹是晚上,我是没晚上去。倒是三坊七巷早晚都人多。简餐味道不错:水果沙拉、意面、拌饭都味道不错。喝着柠檬水,看着书,夏日的悠闲就在静静书店里弥漫开来,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快乐也氤氲成美好的记忆。
中午照例回民宿小憩,养精蓄锐,准备傍晚转战烟台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