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已经是11月下旬了,北方大部分地方都进入寒冷的冬天了,可是在南方好多地方,还是阳光明媚,甚至还有20多度的“高温”天气。这应该就是我们国家地域辽阔带来的差别吧。 因为这样的差别,南北地区的植物、饮食习惯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不同,像北方人更喜欢吃面食,南方人更喜欢吃米饭之类的。也因为气候的差异,北方有些东西产量很少,只能从南方运过来。 这一期咱们就来说一种被称为“水中人参”的野味,南方人喜欢吃,北方却不多见。 这种被称为“水中人参”的野味就是“泥鳅”,它可不好抓,因为浑身都是粘液,要是直接用手抓,可不好弄,一不小心它就溜走了。 泥鳅喜欢生活在泥坑、泥塘里,是一种小型鱼类。以前在稻田里经常能看到,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都这样。但现在因为农业结构变了,北方种水稻的地方少了,除了东北、山东这几个地方是北方主要的水稻种植区,其他地方大多种小麦,所以野生泥鳅在北方不太常见。 可在南方,水稻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很普遍,野生泥鳅在南方就比较常见啦。 泥鳅一般在夏末秋初的时候捕捞,因为这时候的泥鳅最肥、最好吃。不过好多农民更愿意在秋末冬初去稻田抓野生泥鳅,因为这时水稻已经收完了,稻田里的泥巴因为秋冬天气干燥变得泥泞,而且泥鳅怕冷,这个时候都会躲在稻田底部20到30厘米深的泥里不动,准备过冬,正合适抓。 我还记得小时候,一到11、12月,好多农民就会拿着锄头、火钳夹子,提着竹篓子去稻田里挖泥巴。看到泥里有小洞,就用火钳去“夹”泥鳅,有经验的人一夹一个准,再加上那时候稻田里野生泥鳅多,一天下来能夹个5、6斤呢。 说到泥鳅,有个有趣的冷知识。泥鳅是底栖鱼类,生活在河流、湖泊、沟渠水田、池沼等各种浅水多淤泥环境水域的底部,和其他鱼一样用鳃呼吸水里的氧气。可冬天稻田干了,没水了怎么办? 这时候泥鳅就会展示它的一个特别本事,就是用肠子呼吸。要是没水,或者水里缺氧,泥鳅能把空气吞进肚子里,用肠子呼吸。泥鳅这个本事能让它在河水干涸的时候钻进泥里,只要泥里有少量水分保持湿润,就不会死。 泥鳅的吃法有很多种,不过冬天基本都是用来炖汤。炖上一锅泥鳅,再配点小酒,舒服极了。泥鳅不仅味道好,营养价值也很高,有数据表明,泥鳅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脂肪含量低,胆固醇也少,是高蛋白低脂肪的食品。 另外,泥鳅本身还是一种中药材,能补中益气、益肾暖脾、除湿退黄、祛湿止泻、止虚汗等等。可以说,吃泥鳅不仅能填饱肚子,还能起到食疗的效果。所以从古至今,它都被大家称为“水中人参”。 现在市面上常见的泥鳅大多是人工养的,野生泥鳅很少见啦,主要原因可能是水稻田里打农药太多了。现在想去稻田里抓泥鳅,可能一天都抓不到几条,这让野生泥鳅的价格比人工养的要贵不少。在我们这边的农村,最近有些农民朋友去田里抓野生泥鳅来卖,一斤要30多元,真是稀罕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