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地 |
2024-11-21 08:22 |
它也可能是个危险的“强盗”,如果摄入过量,就会“抢走”全身多个器官的健康,甚至缩短我们的寿命!它就是我们最为熟悉的糖。 为什么糖过量会带来危险?怎样才能识破生活中伪装的糖?咱们不妨重新认识一下这个“甜蜜的杀手”。 1
体内多余的糖 “抢走”了你太多东西! 世界卫生组织曾对23个国家人口死亡原因作了调查后得出结论:嗜糖之害,甚于吸烟!长期食用含糖量高的食物可能会使人的 寿命缩短20年。 这里的糖包括 蔗糖、葡萄糖、麦芽糖、果糖以及以此为原料做成的 浓缩糖。一般每日摄糖量应 不超过25克,超过的越多、时间越久,后果可能越严重。 1 抢走眼睛的视力 糖在人体的氧化代谢需要维生素B1的参与,当摄入大量糖分时,对维生素B1的消耗量也会增加。但同时维生素B1也是维持视神经运转的重要物质,如果体内维生素B1缺乏,不仅 容易减弱视力,还可能加重干眼症和眼肌无力。 缺乏维生素B1有一个征兆就是视野中出现灯丝状闪烁。另外,糖尿病早期也可能出现视力下降较快的现象。
2 抢走骨骼的蛋白质 糖一般不会直接导致钙质流失,但糖尿病患者却往往合并有骨质疏松等缺钙情况。这是因为,由于人体骨骼中22%都是蛋白质,它所含的氨基酸和多肽有利于钙的吸收,还能让骨骼更加坚韧、牢固。 糖分和蛋白质都能为人体提供能量,当我们长期摄糖过量时, 很容易导致蛋白质摄入不足,以致于骨骼缺少营养而变得更加脆弱,使钙质流失更加严重。 3 抢走皮肤的弹性 皮肤的弹性来源于大量的胶原蛋白,过量的糖无法被代谢时,就会随血液进入真皮层并附着在胶原蛋白上,发生糖化反应, 导致其失去弹性而变脆。 同时,过量的糖化产物还会 增加黑色素沉着,为皮肤上的病菌提供营养,从而引发皮肤炎症。 皮肤瘙痒、破溃、久不愈合也是糖尿病常见的一种症状。 4 抢走肠道的免疫力 肠道其实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其免疫系统约占70%,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有肠道菌群以及各类免疫细胞。但有实验研究发现,长期高糖饮食会让 肠道内有害菌数量上升,引起菌群失衡,容易因此降低免疫力。 另外,正常人在食用大量单糖之后,比如葡萄糖、蔗糖、果糖等,吞噬细胞的杀菌能力会比空腹时下降将近50%,且可能持续5小时。 5 抢走血管的寿命 过量的糖并不会马上对血管造成损伤,但其产生的间接伤害威力可不小。一方面,血液中多余的糖分子会转化为脂肪, 容易引发或加重肥胖,并且影响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代谢效率,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另一方面,长期摄糖过量会导致 血糖水平波动较大,血糖过高时血液会变得粘稠,更容易引起血管堵塞,缩短血管的寿命。 【提示】高血糖前期有约1年的黄金逆转时间,发现空腹血糖在6.1~7.0mmol/L之间、餐后两小时血糖在7.8mmol/L~11.1mmol/L之间的人,建议及早就医,积极调节生活方式,并合理控糖,有望避免糖尿病。 2
含“糖” 的 食物 可能比你想象的要多 明明大家都知道吃糖太多不好,却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摄入大量的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家对高糖食物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仅仅以甜或不甜来判断是不准确的! 1 这些不甜也是糖 糖类也被叫做碳水化合物,淀粉就是其中常见的一种,它广泛存在于多种常见食物当中,比如 精细米面、薯类食品、玉米、香肠等,但它们一般没有甜味。过量食用此类食品,无形中也增加了摄糖量。 另外,一些风味食品也可能含有大量糖分,比如奶茶、苏打饼干、人造海味食品、市售果汁、汽水等,购买时注意查看配料表。 2 这些很甜却不是糖 类似 阿巴斯甜、安赛蜜、纽甜等人工甜味剂,其甜度与蔗糖相似或者更高,许多加工类食品,比如面包、口香糖、饼干、罐头、饮料等都普遍存在。这类甜味剂既不提供能量也基本不受胰岛素调节, 一般适量食用对健康没有影响,也包括糖尿病人。但日常摄入也要控制好量。 3 相对健康的糖 有些糖相对健康,建议大家经常食用,比如膳食纤维。其中水溶性膳食纤维可以在肠道吸收大量水分来缓解便秘,还能促进益生菌生长, 改善肠道微环境。 而不可溶性膳食纤维能减少食物在肠道中停留的时间, 减少对糖和胆固醇的吸收,促进肠胃蠕动、帮助消化。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主要是蔬菜和水果,以及部分粗粮。 3
吃糖不可怕 怕的是“糖瘾” 糖分可以刺激人体神经兴奋,促进多巴胺分泌,增加愉悦感, 所以吃甜食容易“上瘾”。嗜糖成瘾,长期大量食用,可能会导致血糖的代谢循环不断恶化,甚至出现 胰岛素抵抗。 怎样改善这一情况呢?除了控制摄糖量以外,我们还可以从3个方面入手。 1 增加优质蛋白质 优质蛋白质能够为人体提供大量的能量,增强饱腹感, 降低对糖产生的“假饥饿”。同时还能够补充被糖化反应破坏的蛋白质,促进皮肤和肌肉组织自我修复,也比单纯补充脂肪要健康一些。 优质蛋白质的来源有豆类食品、鱼肉、鸡肉、奶类、蛋类、精瘦肉等,成人蛋白质推荐摄入量为每天每公斤体重1.16g。 2 适当进行无氧运动 人体一般70%的能量来自于葡萄糖分解,如果进行高强度运动,几分钟内就可能消耗大量葡萄糖。所以身体条件符合的人群, 可以适当进行无氧运动,比如短跑、跳绳、球类运动。 3 控糖好帮手:白芸豆、南瓜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白芸豆提取物中含有较高活性的α-淀粉酶抑制物质,能阻断淀粉分解, 减少葡萄糖吸收,平时适当食用白芸豆有助于调节血糖水平。 南瓜则含有丰富的钴,它是胰岛细胞必须的微量元素, 能够促进新陈代谢,改善造血功能。另外南瓜饱腹感强, 升糖速度较慢,适合肥胖、高血糖人群作为部分主食。 肚子痛竟可能暗藏致命危机!尤其是这四种,来势汹汹,夏季更要小心,千万别忍着~ 比感冒更高发的尿路感染,早发现,早治疗,效果好!记住四点,帮你更好预防、康复~
为什么很多人的屁股有“两团黑”?终于知道答案了……这些关于屁股的健康秘密,别错过 大家都知道抽烟喝酒有害健康,但事实上还有一种物质,同样也对健康造成很大的危机。 它就是人人都爱的味道-----糖! 为了5万美元,糖对心脏损坏被隐瞒了整整50年! 美国一直以来都是被冠上“肥胖之国”的国家,美国人由于一直追崇“高糖、高脂、高热量”的饮食特色,从而导致美国肥胖率逐渐上升,冠心病、糖尿病等基本频率高发。 而糖的危害,事实上早就被美国不少科学家所发现,但为了庞大的糖产业在美国市场份额,早在50年前美国各大糖产业巨头组织协会采取各种方法,从而对营养学家不断渗透。 他们采用各种“金钱”的魔力,促使不少顶级营养学家在各大杂志上发表关于“吃糖无害”的文章,这些营养学家,就有不少来自哈佛医学院的顶级专家,还有医学领域最权威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编辑。 根据当事人回忆,当时每位专家都收了相当于现在5万美元的商业贿赂。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一直都宣传“吃糖无害”的观点,无论是学术文章也好,还是官方膳食指南也罢,都没有宣称“吃糖与心脏病、糖尿病”等相关警示。 在这50年间,又有多少美国人因为这种甜蜜的“杀手”而遭受折磨呢? 仅仅在2012年,在702308例心血管以及代谢疾病的死亡报告中,就有10.8%的冠心病死亡案例、14.8%的糖尿病死亡案例与糖有关。 糖,同样也还在伤害着国人 近年来据调查显示:国人的糖分摄入增加了5倍,吃糖的危害还没有被很多人得知。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23个国家死亡人口的调查得出了结论:噬糖之害,甚于吸烟。 同时这项调查还发现,长期大量吃糖的人寿命比正常人的减少10-20年。 糖的危害,超出你的想象! 因为它,5岁的孩子一口牙齿全部烂掉; 因为它,12岁的孩子患上了痛风; 因为它,20岁的女孩血糖爆表...... 一幕幕都让人难以想象和难以置信,并且过量糖分的摄入还导致了许多的疾病。 从健康角度分析,过量糖分会带来哪些问题? 1、心血管疾病,诱发高血压 高盐的饮食是引起高血压的罪魁祸首,但美国的科学家研究发现,高糖的食物能够作用于下丘脑的某个部位,导致心跳加速,血压随之升高。 2、肥胖 糖分在进入身体之后,一部分通过胰岛素的降解变成能量,一部分会变成原糖储存在体内,过量的糖分摄入就会转化为脂肪,引起肥胖。 3、糖尿病 吃糖本身是不会引起糖尿病,但过量的糖分摄入会导致血糖短暂升高,增加胰腺的负担,导致的肥胖也会进一步压制胰岛的健康,糖尿病随之而来。 4、影响身高 过多糖分就需要大量胰岛素来代谢分解,大量胰岛素抑制了生长激素的分泌,身高自然也就受到了影响。 5、胆结石 糖分的过量会加速胆固醇在体内大量累积从而形成结石,过量糖分引起的肥胖也会导致胆固醇的增加,形成胆结石。 6、妇科疾病以及女性癌症 当女性摄入糖分的时候,通常是通过尿液代谢,但因糖呈现酸性,会破坏阴 道周围的酸碱的平衡,增加患阴 道炎等妇科疾病的概率。 据瑞典科学家的研究发现:与那些很少吃甜食的女性朋友相比,一周吃2-3次甜食的女性,有33%的风险患子宫癌,如果每周吃甜食的次数增加到5次,那么几率将会增加至42%。 其次乳腺需要适量的胰岛素保持健康,过多的糖分会让乳腺失去保护,容易出现乳腺癌。 7、痛风 糖分的过量摄入导致尿酸的升高,而尿酸过高就会引起痛风。据调查显示,大量喝甜的碳酸饮料的人比不喝的人患痛风的概率高出120倍。 8、易长龋齿 长期吃糖不刷牙会出现龋齿(蛀牙)等多种口腔疾病。 每天吃的糖,要远远比想象中要多的多 有不少人就会认为:我吃的不甜,应该没事吧! 但事实上,有不少隐形糖都让你每天不知不觉吃进肚子里,不少食品加工商,或者食品处理中会利用人爱糖的天性来调整口味;再加上糖又能很大程度延续保质期,提升食物口味。 而数据显示,配料表前三名含有添加糖的包装食品,就占了我国超市预包装食品的70%以上。 那你或许会说:我不吃零食,总该没事吧? 事实上我们日常吃的菜,往往为了增加口感而吃了不少糖。 比如:一份糖醋排骨就有36克糖,一份番茄炒鸡蛋就有24克糖...... 而据2016年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就建议:每人每日所摄入添加糖不超过50克,尽量在25克以下。 此时的你,是否做到了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