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ozm32831 |
2024-11-01 20:13 |
如果说2023年是生成式AI“应用”元年,今年算得上AI手机“终端”元年。 国内很多手机厂商是在去年开始广泛布局生成式AI业务,一年多时间,今年市场上发布了大量的“AI手机”。 对多数人来说,其实很难理解到底什么是“AI手机”,它跟“非AI手机”又有什么不同。 简单说说AI手机的三层理解。
第一层,应用级AI 也就是前几年不少厂商宣传的所谓AI手机,其主要能力基本局限在简单的系统助手类上,包括日常提醒、应用调度和简单的图像处理等能力,这些更偏向于系统层级的与前台应用的整合,所谓的“AI”智能算作噱头,也跟我们现在讨论的“生成式AI”关系不大。 当然更有甚者,连上面这些能力都不满配,是的——假如你是iPhone国版用户,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使用Apple Intelligence(苹果智能),只能用类似ChatGPT,Perplexityd等独立的APP与AI交互,大致就在这一层。 不能说完全没有AI,有,但约等于没有。 在国行版本,iPhone连基础AI图像处理都没下放,但这些已经国产手机这年来的的标配……所以很多人讨论苹果AI已经落后于时代并没有原因的。 第二层,系统级AI 到了这一层,显著特征是端侧模型的加入,简单来说就是将精简版的大语言模型或图像模型内置在原生系统里,单一模型容量占用通常在几个G左右,用户进行相关操作时,AI模型可以直接载入,比如通话录音的文字总结,高效的照片人物消除、背景填充,具备AI能力的智能助理等等。 优势就是系统级AI的权限远高于App,端侧模型在本地运行也不会受限于网络影响,所以全局AI控制、即时处理的速度、本地安全是相比第一层的优势,也带来了更好的用户体验。 目前市场上大多数国产旗舰机型和开放了苹果智能的“满血版”iPhone大致属于这个阶段。 第三层,硬件级AI 如果再进一步,就是从底层硬件结合系统最终到应用层面来改造来发挥AI的最大能力,它做的是重塑底层的计算逻辑,也可以是为AI功能专门设计芯片、外设、按钮等等。 一个硬件级的案例是苹果的vision pro头显,在有了算力芯片的基础上额外配备的R1感知芯片,让双芯片协同工作来提升体验,不过受限于成本和价格的大幅攀升,vision pro目前也很难进入大众产品线。 硬件级AI的关键其实是从传统内核基于设备资源计算(包括图形计算、通用计算,AI计算)转向基于AI内核的——以用户个人习惯,意图理解、和环境感知为主导。 不少厂商其实正在往这个方向加速过度,比如前有OPPO推出的“AI按键”,用独立按键+语音+抓屏的形式把零散的AI功能点集成到统一入口,最新的案例则是荣耀最新发布Magic7系列,在影像、屏幕等方面把硬件设计和AI模型结合,给出了传统系统层很难达成到体验。 一个直观的数据是Magic7系列内置端侧的人像大模型参数量达到了12亿,达到了业内最新开源图像模型Stable Diffusion 3.5 Medium版本25亿参数量的一半…要知道手机的端侧模型更多用于图像处理(类似于扩图,风格转换,图生图等),而主流图像模型的文生图,这也意味着端侧的“量大管饱”,能在拍摄和后期玩出很多花样。 据IDC预测,2024年全球带有生成式AI的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将同比增长超过360%,达到2.342亿部,占2024年整个智能手机市场的19%,2028年,生成式AI智能手机出货量将达到9.12亿部,2024-2028年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为78.4%。 不夸张地说,未来的每一部手机几乎都是“AI手机",2024年开始也将是市场竞争的起始点,谁能率先进化到第三层等硬件级AI,做出大众认可的差异化产品,谁就能真正打出AI手机的第一品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