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尿毒症”属吃出来?[16P] --]

武当休闲山庄 -> 医疗保健 -> “尿毒症”属吃出来?[16P]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天人地 2024-10-17 09:23
提起尿毒症我想很多人都非常的恐慌,一旦患上尿毒症的话,给身体带来了很沉重的打击,而且也是整个家庭笼罩的阴影之下,因为尿毒症治疗起来非常的痛苦,而且要花费大量的金钱,所以我们要在生活中更要注意自己身体的健康,其实尿毒症的产生与肾脏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如果肾脏一旦出现损伤的话,就会导致新陈代谢出现紊乱,从而逐渐的演变成慢性的性病最后发展商尿毒症。
其实如果是身体患有糖尿病的话,可能就会对肾脏产生一定的危害,不加以重视可能就会发展成尿毒症,所以我们要在生活中尤其是在饮食上多加注意,少吃一些损害肾脏的食物,现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息规律,给肾脏减轻负担,这样心脏才会越来越健康,那么在日常饮食的过程中,大家尽量少吃以下的这3种食物那么肾脏可能会越来越健康。
“尿毒症”是吃出来的?尽量少吃3种食物,肾脏可能会“报答”你
1吃杨桃
提起杨桃非常的酸甜可口很多人都非常喜欢吃,但是杨桃对于肾脏有着很大的危害,因为杨桃中含有一些神经性的毒素成分,如果经常吃的话就会加重尿毒症的风险,而且还会造成肾脏的负担,这样毒素就不能及时的排出身体中的毒素,而且还会影响肾脏健康,所以建议大家尽量的少吃杨桃这种水果。
2碳酸饮料
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而且尤其是现在市面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饮料,很多人都非常喜欢喝碳酸饮料,尤其是也有的人把这种碳酸饮料当作水来喝,长期喝碳酸饮料的话,就会使血液浓度逐渐的增高,而且也会影响着肾脏的代谢功能,尤其是本身就具有肾病或者是结石的人,如果经常喝碳酸饮料,那么肾脏的健康就会受到很大的危害。
3过量食盐
虽然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调料品,尤其是在做菜的过程中,有些人会加入过量的食盐,觉得没有味道吃起来不会相逐渐的就形成了重口味,如果每天摄入的盐分过高的话,就会导致高血压的产生这样就给我们的肾脏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如果不加以重视,最后就可能会发展成尿毒症。
所以大家在日常饮食过程中,尽量的少吃以下3种食物,以免给肾脏造成很大负担,而且还可能会发展成尿毒症,要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少吃一些伤害肾脏的食物,多吃一些有营养的食品,这样身体才会越来越健康
一些尿毒症患者经常苦恼,为什么自己小心翼翼,最终还是导致病情加重了,在抱怨病情加重的同时,有没有反思过自己,究竟有没有透彻的了解过病情加重的原因,有没有关心过尿毒症加重究竟有哪些诱因,只有把这些问题弄明白了,才可以更好地去预防,去控制病情!
尿毒症加重的诱因:
(1):血容量不足,如大量出血,长期消化道失血,过度使用利尿剂,大量呕吐,腹泻等可引起血容量绝对不足,而严重水肿等则可引起有效血容量不足,这些因素均会使进入肾脏的血容量不足而导致肾脏功能损害进一步加重。
(2):使用肾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碘造影剂等药物均可致使尿毒症加重,特别是在容量不足的情况下特别容易发生。
(3):梗阻因素,包括肾内梗阻和肾外梗阻,前者主要有尿酸结晶等大量沉积而阻塞肾小管,后者主要有尿结石,前列腺肥大或增生等。
(4):感染,尿毒症患者全身免疫力下降,极易合并感染,包括全身感染和局部尿路感染,感染后加重全身负荷,促进肾功能恶化,两者形成恶性循环,是引起尿毒症加重的一个十分常见的因素。
(5):高血压控制不佳,不论是原发性高血压还是继发性高血压,都可以引起肾小球动脉特别是入球小动脉痉挛,造成肾血流量下降而引起肾功能进一步恶化,同时,高血压控制不佳还可引起心力衰竭,进一步加重肾血流量下降而导致尿毒症恶化。
(6):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对于尿毒症患者,水,电解质,酸碱平衡非常重要,是维持患者基本生命体征的重要因素,当患者过度失水,体内水分过多,高纳或低钠血症,高钾或低钾血症,均可因加重肾脏负荷,影响全身有效血容量,心脏功能等引起肾功能恶化,而尿毒症患者因肾脏代谢,排泄功能异常常伴有高钾血症,酸中毒,这两者又可促进肾功能进一步恶化,造成恶性循环。
(7):高蛋白饮食和大量尿蛋白,在许多已进入尿毒症期的慢性肾脏病患者,仍有大量尿蛋白,在进入透析治疗前,如任保持高蛋白饮食,则尿蛋白的程度会进行性加重,可导致肾小球基底膜进一步损害,进而使肾功能恶化。
(8):心脏疾病,如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心包填塞等可影响全身有效循环血容量,使肾脏的有效血容量不足,另一方面,在心衰时通常伴有全身回流障碍,肾脏处于淤血状态,也加重尿毒症。
掌握住病因,才能更加有利于尿毒症病情的恢复,在这里,医起吃提醒各位患者,治疗不能盲目,掌握要点,对症治疗才可以使效果发挥到最好!
有许多年轻人仅20多岁就患上了尿毒症,也许我们常常以为这种病大多会发生在老年人的身上。
可是最近的几年,尿毒症患者逐渐低龄化,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患上尿毒症呢?

什么是尿毒症?
尿毒症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各种晚期肾脏病共有的临床综合特征,是慢性肾功能衰竭进入末期阶段时,所出现的一系列临床表现所组成的综合征。
患上尿毒症的人体内的水、电解质、酸碱代谢会发生紊乱,表现为食欲不振、呕吐、不同程度的皮下水肿(如眼睑、双下肢)、血压升高、左心功能不全(表现为胸闷、活动耐力下降、)夜间不能平卧、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心力衰竭、心肌受损等症状。

熬夜,为何也会引起尿毒症?
我们都知道年轻人经常熬夜,长期的熬夜,饮食不规律,身心得不到足够的休息和放松,就会造成免疫力的下降。
若这时再受到外界的抗原刺激,就会对肾功能造成影响。这无疑会对肾脏造成非常大的损伤。

但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原因,会肾脏造成伤害引起肾衰竭呢?
第一,经常性的憋尿行为
现在的年轻人很多都有有憋尿的习惯,有的时候是工作太忙,忙于完成手头的工作,不得不去憋尿。
有的时候则是有很多年轻人爱玩游戏,常常一玩就是几个小时一动不动,即便是想上厕所也会习惯性的憋着,这就养成了年轻人憋尿的习惯。
长时间的憋尿可能会导致尿路感染,这类感染一旦反复发作可能导致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盂肾炎也是引起肾功能衰竭的原因之一。

第二,饮食经常太油、太咸
年轻人的工作压力大,常常使他们不得不拼命的工作,努力赚钱,赶赴各种应酬,深陷酒池肉林之中。长时间的吃太过于油腻的饭菜,加重了身体的负担。
另外,长时期的饮酒,加快肾脏产生尿液,增加肾脏内分泌循环负担。
而我们常说的“口头重”,也就是爱吃较咸的饭菜,会加大肾脏分解氯化钠的工作量,加重肾脏的负担,长久下去就会引起肾衰竭。

第三,不爱喝水、经常喝饮料
很多年轻人不爱饮用白开水,经常性的喝饮料,只有特别渴的时候才会去喝白开水。其实各种冷饮奶茶更是天天不离手。
饮料中含有的糖分会增加肾脏的负担,不仅如此,饮料中的各种添加剂更会在人体内沉积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长期饮用碳酸饮料会导致尿酸高,进而引发肾炎。不健康的食品在体内形成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复合物,也会引发尿毒症。

现在的年轻人因为工作及生活的压力,常常伴有亚健康状态,使得人体对病毒的抵抗能力下降,也大大提高了年轻人患上尿毒症的可能性。
总而言之,尿毒症正渐渐趋于低龄化,年轻人患上尿毒症的原因来自于多方面。

jjybzxw 2024-10-17 19:32
  尿毒症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发展到终末期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体内代谢废物和毒素不能有效排出,导致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同时伴有肾脏内分泌功能障碍。尿毒症的治疗和预防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合理饮食、控制基础疾病、避免肾毒性药物等。

   尿毒症的饮食建议:

  1. 限制蛋白质摄入:选择优质低蛋白食物,如鸡蛋、牛奶、瘦肉等,以减轻肾脏负担。

  2. 控制水分摄入:避免水肿和高血压,根据尿量和体重变化调整水分摄入。

  3. 限制钠盐摄入:减少高血压和水肿的风险,避免高盐食物和调味品。

  4. 控制钾的摄入:避免高钾食物,如香蕉、土豆等,以防止心脏功能异常。

  5. 补充钙和维生素D:预防骨质疏松,可食用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如牛奶、豆腐等。

  6. 保持饮食多样化:适量食用蔬菜、水果、全谷物等,促进肠道健康。

   预防尿毒症的措施:

  1.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肾脏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等。

  2. 控制高血压和高血糖:遵循医嘱服用降压药和降糖药,并定期监测。

  3.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适量运动,保持健康的饮食,减少高蛋白、高磷、高钠、高钾等不利于肾脏健康的食物。

  4. 避免过度用药和谨慎使用中草药:约25%的肾功能衰竭患者与药物的肾毒性相关。

   尿毒症加重的诱因:

  1. 血容量不足:如大量出血、长期消化道失血等。

  2. 使用肾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碘造影剂等。

  3. 梗阻因素:包括肾内梗阻和肾外梗阻,如尿酸结晶沉积阻塞肾小管,尿结石等。

  4. 感染:尿毒症患者全身免疫力下降,极易合并感染。

  5. 高血压控制不佳:引起肾小球动脉痉挛,造成肾血流量下降。

  6. 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对尿毒症患者非常重要,过度失水、体内水分过多、高钠或低钠血症等均可引起肾功能恶化。

  尿毒症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饮食管理、透析和肾移植等方法。患者应遵循医生的指导,合理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以控制病情和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应注意避免尿毒症的加重诱因,及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



查看完整版本: [-- “尿毒症”属吃出来?[16P]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