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7801728 |
2024-09-15 22:14 |
深圳沙头角丝花厂,一个见证深圳改革开放历程的产业典范。成立于1979年,这家丝花厂是深圳第一家中外合资工厂,矗立在当时的中英街内。那个特区未成立、中外合资政策未出台的年代,丝花厂通过中英街巧妙地将产品运输到香港,避开海关检查的繁琐程序。
初创之年,丝花厂不仅是深圳经济腾飞的催化剂,更在一段时间内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当地的居民和农民们通过丝花厂获得外包工作,每月能够赚取一两百元,成为当时收入倍增的重要来源。
同时,龙岗皮草加工厂的开业典礼也在繁荣的画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皮草加工业成为当地村民致富的重要途径,为深圳的经济发展贡献了力量。这一时期,香港合资的加工厂通过中英街将产品顺利运往香港,实现了跨境合作。
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深圳的产业结构也逐渐多元化。一家生产收音机的无线电厂在上世纪70年代崭露头角。当时,收音机作为国家的重点产品,对普通家庭来说还是奢侈品。拥有一台收音机代表着家庭的相对富裕,而如今手机已经取代了收音机,我们能够随时随地通过手机了解外部世界,收音机则在潮流的冲击下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70年代末,深圳沙头角熟皮加工厂的成立进一步丰富了深圳的产业地图。这家与香港合资的加工厂通过中英街将加工的产品运送到香港,巧妙地跨越两地边境,为两地经济合作搭建了桥梁。
在经济的同时,教育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老师正在上课,教授唐诗《锄禾》。这首古诗描绘了农民在烈日下辛勤劳作的场景,呼唤人们要节约粮食,珍惜劳动成果。这不仅仅是一堂语文课,更是对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那个年代的小孩,因为环境的艰苦,变得朴实而坚强。即使是在家里,小孩们也会帮助父母洗衣做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减轻家庭的负担。这种朴素的生活方式,使得那个时代的孩子们养成了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而农村的广播员则是当时信息传递的主力军。高音喇叭传递着播报时间的信息,整个村庄在播音的时候沸腾起来。农民们通过广播了解外部世界的动态,这段记忆深深地刻在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心中。
街头巷尾,一对夫妻在地摊上摆卖中药材。那个时代,路边摊出售的中药材品种繁多,却鲜有经过检验。人们很难辨别街头地摊上的中药真伪,这也反映了当时医疗卫生体系的不足。
最后,70年代的生产队在农活中辛勤劳作。队长派工,社员们早早地起床,开始新一天的农活。劳动的付出是按公分计算的,年终根据工分来算每个人的收入。这种生产队的组织方式,见证了那个年代人们的勤劳和拼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