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60728710 |
2024-06-08 14:04 |
据《宋史》记载,宣和元年,宋江等36人占据梁山泊,招募义军,聚众起义。旋率众攻打河朔(泛指今黄河下游一带)、京东东路(治青州,今山东省益都),转战于青、齐(今山东济南)至濮州(今山东鄄城北)间,攻陷十余郡城池,惩治贪官,杀富济贫,声势日盛。 浩浩荡荡的梁山起义,便高举“替天行道”大旗展开了。然而,由于宋江一心接受朝廷招安,最终使得众多好汉被残害。其中结局最好的就当属公孙胜了,他是水浒中最聪明的人,宋江一上山就借口离开,也就逃过了梁山惨淡的结局。 公孙胜是何人?他为何能那么快看穿宋江,以至于不愿意再待在梁山效命了?[attachment=2428227] 道士共谋智取生辰纲,对晁盖忠心耿耿 公孙胜是梁山副军师,一百单八将之四。梁山上武将众多,然而公孙胜却是一个道士,双方思想见识之间的偏差,也使得他后来选择了一条不一样的道路。 作为一个清心寡欲的道士,公孙胜为什么最终会上了梁山参与起义呢?还是要从“智取生辰纲”开始说起。 提到生辰纲,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这是晁盖的功劳。其实不然,公孙胜早就看不惯蔡京的作为,且认为这些钱财取之无道,所以密谋劫取。但单凭他一人之力很难成功,于是便去找当时颇有名气的晁盖商议,这才知道,不仅是晁盖,阮氏三兄弟也早有劫取的打算。 于是,公孙胜和吴用、晁盖等六人结为兄弟,等于说以后大家都在同一条船上了,从此须肝胆相照。随后,七人一起谋划,制造了惊天动地的劫取生辰纲事件。 有了这一次的结缘,公孙胜上梁山之后,一直唯晁盖马首是瞻。如果晁盖能稳住梁山第一把交椅的话,公孙胜必然会长居梁山。 但是,在宋江上梁山之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attachment=2428224] 梁山格局大变动,公孙胜借探亲离开 公孙胜最终之所以选择离开梁山,原因还是出在宋江身上。 这也是令人疑惑的一点:宋江“及时雨”名满天下,公孙胜却为什么不看好他呢?随着梁山后续接受招安,人们才逐渐识破了宋江的真面目。表面上在参加起义,但他从心里还是渴望得到朝廷真正的“重视”。 而公孙胜则比较聪明,当宋江刚上山的一系列的小动作中,他就看出宋江此后必然会在梁山争势。宋江有多虚伪呢?江州得救之后,他几番泣泪,跪在地上道“小可不才,自小学吏,今日之恩,深于沧海,多感晁头领并众豪杰不避凶险,来龙潭虎穴,力救残生……这回死心塌地与哥哥同生共死”。一番话说得人人为他的大义感动。 而现实却是,宋江表面上推辞坐上第一把交椅,却在明面上争权。初到梁山,宋江就来这么一手,寨主之争早晚因此而发。不愿再趟这趟浑水,公孙胜干脆找借口回家看望母亲,下山去了。 在公孙胜提出下山之前,晁盖还多次挽留,并希望他早早回归梁山。而现实却是,留在梁山的晁盖被宋江迫害致死,而出走的公孙胜则得以善终。因为他从一开始就知道,如果再待在梁山的话,结局将和晁盖一样。[attachment=2428225] 一语成谶,始终待在梁山,并且最后追随宋江接受招安的好汉,结局都非常凄凉。 梁山好汉们接受招安后,一开始的日子很风光,被皇帝授予官职,上战场,建功立业,受命征讨了对宋朝构成威胁的辽国、田虎和王庆,还有江南的方腊。 不过几场战争下来,梁山好汉死伤大半,到方腊之战结束时,只剩下了三十六人。鲁智深于浙江六合寺圆寂,武松成为残废后出家,杨雄发背疮而死,时迁感搅肠痧而死,关胜得病身亡,呼延灼战场阵亡,宋江和卢俊义被高俅等奸臣设计害死,吴用、花荣自缢而死…… 昔日的梁山好汉何等风光,最终却大多数死得冤屈。 而在此时,公孙胜早已离开梁山这是非之地,又过期了他的道士云游生活。他本就清心寡欲,在宋江上山后立马识穿其真面目,找借口离开后,才不至于最终还要被拖下水。[attachment=2428226] 小结 公孙胜和吴用同样是军师,作为梁山上的“聪明人”,公孙胜可要清醒得多。在晁盖连救两次之后,宋江走投无路才上梁山,并且从未放弃招安梦想。在他的带领下,起义队伍最终只能回归朝廷。除了及时收手离开梁山的人,此外几乎无人能幸存。 公孙胜的聪明,在于不对宋江抱任何希望。也有好汉看清宋江面目,却不能像他一样率性抽身就走。聪明至此,他的结局比谁都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