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ozm32831 |
2024-04-24 20:20 |
数字史学作为历史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其核心在于利用计算机技术、大数据分析、网络资源等手段来研究历史,旨在促进历史研究的科学化、准确化和信息化。然而,任何一种新兴的研究方法和学科方向在发展过程中都可能存在争议,数字史学也不例外。这些讨论实际上反映了学界对数字技术的矛盾心态。笔者以为,数字史学面临的争议,主要集中在方法论、技术与人文的平衡、数字化史料的使用等方面。毫无疑问,数字技术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但技术不能也不会完全替代研究者对历史的理解和诠释。与其只在方法和理论的角度来讨论其利弊,不如选择合适的领域通过具体研究来加以验证与深化。以数字技术深化城市史研究是学界近年来比较关注的一个领域。数字城市史研究的探索表明,历史研究需要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进行,需要有人文素养和批判性思维。推动数字史学发展不会让数字和技术取代传统研究,取代理论分析,反而会让传统史学研究更具活力和创造力。
中国城市史是改革开放以后兴起的研究领域,相比历史学其他分支,更加具备与数字史学融合发展的条件。首先,中国古代保存了大量历史典籍,其中有不少记载与城市发展相关,特别是地方志保存了非常丰富的城市史资料,如关于城市选址、城市的自然地理环境、空间分布、街道、经济、文化等。晚清民国时期,随着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城市在国家和地区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有关城市的资料更是大增。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国家统计制度、档案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的建立,以及报刊、图书、音频、视频、图像制作出版等,海量的城市数据得以保存。这些使得中国城市史特别是新中国城市史的数字化研究具备较为扎实的史料基础。而由于近代以来特别是新中国城市史的资料数量过于庞大且分散,如果仍以传统的方式来收集整理资料并开展研究,不仅效率低下,且很难保证资料的全面性、系统性与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因此,深入系统开展中国数字城市史研究已十分必要。
数字城市史是利用数字技术对城市历史进行记录、呈现和研究的新兴史学领域。它在现有的城市史研究基础上,结合历史学、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和技术,通过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等手段对城市历史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可视化,从而为研究城市的发展变迁等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科学研究视域下的“数字化”应包含以下几个步骤:电子化/信息化/虚拟化,数字化,结构化,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前面的为操作或研究手段,后面则是不同层次和维度的运用手段。首先需要将真实世界的具象信息电子化/信息化/虚拟化,转化为机器可以读取和识别的数据,然后对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即采用特定的数理方法将真实的数据过滤提纯并抽象为相对的符号,转变为机器交互识别的语言数据。需要注意的是,数据虽然被抽象和过滤,其真实性仍可以根据需要予以保证,但主要保留的是重要特征数据。在得到特征数据后,研究者可以对其赋予不同属性,使其成为不同集合,完成数据的结构化。结构化的数据本身就具有明显的特征,再经过归纳演绎或更深层次的算法分析得出规律性认识。
与传统城市史研究不同,数字城市史更加关注如何运用数字技术、信息技术以及智能化手段来研究城市的发展变迁。数字城市史不仅关注技术层面的发展,还涉及城市的历史演变、城市规划、建筑风格、社会结构、经济增长、文化发展等内容,有助于全面立体地展现城市发展轨迹与社会面相,并可通过数字技术运用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历史参考。基于数据处理,可再经过多媒体化的手段将这些抽象的结构化数据进行具象表达,通过数据处理手段(如搭建模型和程序)完成数据的自动化处理,将数据涵盖的时空尺度进行拓展和压缩,实现智能化和人机交互的愿景,从而可在“瞬时”完成研究结论的生成与可视化呈现。
从史学研究发展来看,开展和加强数字城市史研究具有必要性。早在城市史兴起之初,数据的广泛应用就是一种普遍现象。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系统开展数字城市史研究有助于城市史研究方法的创新,使城市史研究更加深入精确。通过海量数据的收集处理,能够对城市历史进行长时段观察,更全面地理解城市的发展过程,充分认识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长期趋势,探寻城市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可以推动多学科交叉发展和新文科建设。数字城市史强调跨学科研究方法,不仅需要历史学家参与,还需要计算机科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等多学科学者共同参与。系统开展数字城市史研究,还将推动数字技术在历史学其他分支和社会科学其他领域的应用,推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以及相关技术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有机结合。
开展数字城市史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可以为当代城市规划和城市治理提供历史智慧。当前,中国城市化正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对城市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科学地总结城市发展的经验教训,为城市规划和发展以及解决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发展挑战提供咨询参考和历史启示。二是有助于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开展数字城市史研究,有助于更加全面地记录和保存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保存历史文化遗产相关信息,对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历史记忆具有重要价值。此外,开展数字城市史研究可以为公众提供新的学习和体验历史的方式,通过数字化平台建设、虚拟展览、互动体验等形式为公众了解城市历史提供丰富资源,推动城市历史知识广泛传播,甚至带动历史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促进历史文化与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目前,开展数字城市史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任重道远,应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做好基础性工作。
首先,进行城市史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数字城市史研究的首要工作是搜集整理城市历史资料,包括历史典籍、地方志、政府档案、城市规划文件、城市统计年鉴、历史地图、老照片、新闻报道、口述历史、研究著述等。需要全面开展传统史料的扫描或录入、口述史的录音转化、古地图与老照片的扫描、方志等文献的录入和转换等,通过多种手段将相关史料信息录入计算机和其他数据系统,最终以数字化的形式进行呈现、研究和传播。
其次,开展数字城市史研究的另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建设数据库。对历史资料进行信息化处理后,还需要对相关信息进行分类处理,利用特定程序建立计算机可以读取处理的数据库。比如地理信息系统(GIS)可以融合和处理文本、矢量、栅格等多元数据,构建数据库并进行地理空间模型分析。地理空间人工智能(GeoAI)能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从数量庞大的传统地图提取地图数据。还可以基于机器学习语义识别地方志、文献中的空间意象或重要事件进行析出,并统计其频率、频度等特征。对于老照片,可以通过图像识别算法来识别分析其中的特定要素,如某种风格的建筑等。对于口述史,可以利用计算机算法和AI进行自动转录、切割和析出,甚至可以加入一定的算法来对口述史信息进行判别和比较。
最后,利用大数据和跨学科方法开展城市史研究。作为一个新兴领域,数字城市史仍需要证明自己能够为城市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而不仅是技术的应用,也就是说,数字化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具体研究中必须以现实关怀或理论关怀来设置选题,达到历史研究的目的。比如,通过大数据分析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历史过程,包括城市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住房政策等;运用数字人文方法,如文本挖掘、网络分析等研究城市发展的不同模式和趋势。在此过程中,全方位推进跨学科合作,促进城市史与规划学、建筑学、地理学、计算机科学等深度合作,共同推进数字城市史研究发展和学科建设。此外,还可以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重现历史场景,提供沉浸式的历史体验,通过网络平台、博物馆展览等方式普及中国城市历史知识,提高公众对城市历史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与城市规划和管理部门开展合作,推动数字城市史研究成果在当代城市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发挥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