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地 |
2024-04-20 07:34 |
麻辣烫火了,最困惑的还得是天水人。 “没有任何一个天水人会想到,最先出圈的是麻辣烫!”一位天水朋友对本地麻辣烫热潮的评价中,隐隐透露出一丝凡尔赛的意味。 原因无他,实在是这座西北小城过于宝藏。麻辣烫店成了排长队的“景区”,天水人第一个替伏羲庙和麦积山石窟感到委屈。就连伴手礼,除了另辟蹊径火起来的甘谷辣椒,也有秦安蜜桃、花牛苹果等一众精品。
麦积山石窟 一批批游客在流量的引导下,竞相赶赴天水。但似乎可以如此断言:“来过天水,却只吃了麻辣烫,那你就亏大了!” 拨开美食升腾的热气和麦积烟雨,这片陇上江南的全貌逐渐清晰。“金张掖,银武威,金银不换是天水。”这座丝绸之路西出长安第一城,早在千年前就是西北顶流了。 陇上佳品,不只有辣椒 即使没有去过天水,你最近也一定在社交平台上看过这样的场景——店主端着满满当当的烫菜,反复为其刷上红艳艳的辣椒油,还不忘跟外地食客贴心解释:“我们的辣椒油看着辣,吃着可香。” 一勺勺辣椒油,仿佛浇灌出了天水麻辣烫的灵魂。吃过天水本地麻辣烫,再吃外地复刻版的朋友无一不大失所望:同样的做法离开了天水,味道怎么就大相径庭?天水种植的辣椒,究竟蕴藏了什么特殊的魔力?
今年春天饮食界的顶流——天水麻辣烫 天水辣椒看甘谷。被誉为“辣椒之乡”的甘谷以一己之力,扛起了全国人民对天水辣椒的深沉热爱。 相关数据显示,近一个月以来,甘谷县13家辣椒企业共销售辣椒产品约64万斤,平均每天就有2万斤左右的辣椒“走”出天水。 甘谷辣椒的盛名由来已久,甘谷县自明朝天启年间就有了培植辣椒的记载,至今已有400多年的种植历史,是我国辣椒栽培最早的县之一。 能种出香而不辣的辣椒,皆因大自然的魔法混合着阳光洒在这片土地上。和普遍印象中西北“大漠孤烟直”的景象不同,甘谷县的坡地土层深厚,且四季光照充足,夏热冬凉却无严寒酷暑,极适宜种植、晒制辣椒。
甘谷晒制辣椒的车间,满地红艳艳的辣椒。 因此,甘谷种植的辣椒普遍具有色泽红亮、肉厚油多、味道浓郁鲜香的特点。据不完全统计,甘谷县辣椒产品年销量可达7780吨,产品不仅畅销国内多省市,还远销马来西亚、韩国等海外地区。 不过,从天水走出国门的农产品可远不止辣椒一种,以花牛苹果为代表的天水水果,早已在海内外组团出道。
天水是花牛苹果之乡。 因“天河注水”得名的天水,仿佛受到了自然的格外优待。位于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上的天水气候温和、日照时间长,不仅是黄土高原地区苹果的最优种植区之一,还培育出了秦安水蜜桃、天水黄杏、天水大樱桃等。 除了优越的气候条件,横贯城市的渭河与长江支流“西汉水”还为蔬果种植提供了优质的水源,共同浇灌出了这颗瓜果飘香的陇上明珠。 伏羲老家,丝绸之路上的顶流城市 从兰州出发到天水,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不小心闯入“江南”结界的错觉。 群山屏障之下,天水徜徉于郁郁葱葱的山林之中。微润的空气和蜿蜒的河流,共同描绘了有别于黄沙落日的西北山水图。 比百亩山林更加深邃的,是天水的人文底蕴,“五千年历史看山西,八千年历史看甘肃。”在天水,你甚至可以近距离感受伏羲与女娲的上古传说。
天水每年都会举行声势浩大的伏羲大典。 去天水游玩,不妨沿着时间的脉络从伏羲庙开启旅途。天水的两座伏羲庙,一座位于卦台山,另一座则于明成化年间修建,坐落在天水西关,也是现今中国最大的伏羲祭祀建筑群。 面积广阔的伏羲庙景区内,规制井然,牌坊、大门、正殿、寝宫排列有序,院落重重叠套。走进院落,可以看到种植于唐朝的龙槐,经历了1300年风吹日晒的古树依旧挺立,古意幽远。
伏羲庙内景 院落中除了唐朝古槐,还有明朝时按伏羲六十四卦种植的古柏。现仍存活的20余株古树中,每年会有一株被推选为喜神树,当地人视其为伏羲化身,进行祭祀,称为“迎喜神”。 春节期间,人们还会将红纸剪成的小人贴在庙中的古柏上,以香火灸之,寓意消除病痛。手拉手的红纸小人则代表着祈求美好姻缘。
灸纸人是伏羲庙庙会上的一项传统民俗。 当历史的指针拨至两晋十六国时期,耳边的风声中隐隐传来佛号。作为丝绸之路西出长安第一站,也是连接边塞的重镇,不同宗教、文化在此汇聚一堂。从西晋伊始,就有来自关中地区的高僧来此传教讲学。 随着当时佛教在关陇地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僧人来此参禅、讲学,天水麦积山一带也逐渐成为秦州地区禅修的重要场所。据《高僧传·玄高传》记载:“高乃杖策西秦,隐居麦积山。山学百余人,崇其义训……”
麦积山是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因山形似农家麦垛而得名。 僧人云集的麦积山是秦岭西段的一座孤峰,在山水环绕中遗世独立,有着“西北山水林泉之冠”“陇右名山”的美誉。特别是雨雾朦胧、云雾环绕之时,仿佛仙山云宫,无怪乎“麦积烟雨”位列秦州八景之首。 麦积山的另一奇景——麦积山石窟也由此而来。麦积山石窟以东崖和西崖为主,始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历经北魏至明、清十余个王朝,横跨千年。 “峭壁之间,镌石成佛,万龛千室。虽自人力,疑其鬼功。”直至今日,来到峭壁之下抬头仰望麦积山石窟的游客们,仍不禁发出与古人同款的感叹。
麦积山石窟 自东崖上,西崖下,崖壁上的“琼楼十二层”凌空栈道串联着不同朝代匠人们开凿的石窟、精心雕琢的佛塑,仿若时空隧道。 现存的221个洞窟,经过岁月的磨砺,保存了历代佛教造像艺术的精华。其中第4窟展现的“薄肉塑”是麦积山石窟独有的雕塑形式,这种“绘、塑”结合的手法让飞天造型灵动飘逸,又不乏塑像的立体丰满。 除此之外,还有面带“千年神秘微笑”的西魏第44窟一佛二菩萨造像、有18块刻凿了4000多个贤劫千佛的北朝造像石碑,被称作“万佛洞”的第133窟等极具代表性的多个石窟。
麦积山石窟内的佛陀造像 从西关伏羲庙,到大地湾史前遗址、放马滩秦墓群,再到麦积山石窟、明朝胡氏民居建筑“南北宅子”,人类历史文化的演进,在天水这片土地,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在佛像温柔的注视下,岁月流逝,而烟火小城繁华依旧。
碳水爱好者的精神老家,必须是它 不少美食爱好者为了一碗正宗的天水麻辣烫,不远万里奔赴西北。但到了天水,如果只吃麻辣烫,绝对是天大的损失。
天水几乎每家麻辣烫店外,都挤满了前来打卡的游客。 “对于本地人来说,麻辣烫都不算叫得上名儿的美食!”天水朋友想要安利美食的心蠢蠢欲动。对于这个“由碳水组成”的城市来说,对于简单食材的把控能力早已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跟着天水人吃一天,才知道什么叫从早到晚,一“碳”到底。猪油盒、黄馍、呱呱和一碗骨汤或杏仁茶,既可以两两搭配,也能共同组成最瓷实的早餐组合。
天水人早餐的C位,猪油盒。 天水猪油盒 ,虽然长期出没于街头巷尾,却是实打实的“皇室”出身,源自清朝宫廷的“猪油饽饽”。面粉和猪油、胡麻油、椒盐的简单组合,再经过半烤半煎的烹饪,朴实无华的外表下却隐藏着无比的酥脆和油香。 如“呱呱”“然然”“唠唠”“削削”等,天水美食的叠字名称虽然自带嗲气,但吃过才知道它们的硬核之处。荞麦和土豆,撑起了天水美食的半壁江山,也让碳水爱好者从此有了灵魂归宿。 由荞麦淀粉制作的“呱呱”是秦州第一美食,看着晶莹粉嫩,吃起来却有一种肉泥的筋道和胶质感——一大盆荞麦粉浆冷却凝固后,捏碎成小块,拌上佐料,再附以一大勺红油辣椒就能大功告成。
天水美食排行第一的“呱呱”,自然也少不了本地甘谷辣椒制作的红油。 “呱呱”位列第一,土豆淀粉制成的“然然”自然也不甘落后。虽说长相相似,但比起呱呱筋道的口感,然然则更加糯香。 离开了早餐餐桌,土豆摇身一变成了无处不在的洋芋丸子。洋芋丸子究竟有多少种吃法?本地人掰着手指也犯迷糊。 据本地人描述,最经典的吃法莫过于将丸子先炸后煮,裹着辣子塞进饼里,享受碳水pro max的幸福快乐。就连火遍全国的麻辣烫里,也不能少了洋芋丸子的身影。可以说,在天水,没有一颗定西洋芋,会无用武之地。
洋芋丸子,天水人的心头好。 如果要问为什么要将炸过的丸子再煮一遍,那就是“极少有人喜欢吃硬的丸子,就像天水人的性格一样,可以硬,但大部分时候都软糯实在”。
麻辣烫里的洋芋丸子 荞麦和土豆之外,天水美食的另外半壁江山,就扛在了小麦肩上。作为主食爱好者会集之地,天水的小麦有100种出道方式,包括且不限于擀面皮、牛筋面皮、擀面皮夹饼、面鱼、浆水面等一系列经典“节目”。 虽说红油凉拌的擀面皮是大众接受度最高的街头美食,但颇具甘陕特色的浆水面也一定不容错过。“浆水”出自每家人自己的浆水缸,经荠菜或芹菜在缸中与面汤一同高温发酵得来。 微酸的口感不仅清爽解腻,也是夏日消暑的不二法宝。
浆水面 从石窟到市井,坐在街头吃过一碗浆水面,在这座西北小城温润的气候里,萦绕在身边的是最热辣滚烫的烟火气。 曾连接南北、沟通关内塞外的丝路小城,努力舒展怀抱,拥抱着再次为它而来的所有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