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美国时隔52年再登月,着陆器7天到月表!欧洲坠落一颗2.3吨重卫星 [11P] --]

武当休闲山庄 -> 无奇不有 -> 美国时隔52年再登月,着陆器7天到月表!欧洲坠落一颗2.3吨重卫星 [11P]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厨爹 2024-04-14 16:27

  北京时间2月23日7:24,美国“直觉机器”私营公司的月球探测登陆器在月球南极附近着陆,实现了美国本世纪的首次登月活动,也是美国从1972年至今52年来的首次成功登月,还是人类第一家私营航天公司的探测器首登月球。

  

  今年1月25日,美国另一家私营航天公司的“游隼”号月球探测器登月失败,返回地球后坠入大气层销毁,让美国航天人觉得丢了颜面。

  到了2月15日,美国“直觉机器”公司利用马斯克猎鹰9号火箭发射了月球着陆器“奥德修斯”号开启又一次登月任务。得益于猎鹰9号的强大运力,“奥德修斯”号只用了7天便到达了月球表面,完成了美国52年来的首次登月,挽回了“游隼”号失败的颜面。

  

  “奥德修斯”着陆器重约1.9吨,是一个六边形柱体,高约4米,宽1.57米,下面有6个着陆腿,它携带了美国航天局多种科学仪器及商业载荷,NASA为了鼓励私营航天公司的发展,就这次任务向“直觉机器”公司支付了1.18亿美元。

  

  但这次的登月任务完成得也并不是很完美,在着陆前几个小时,奥德修斯的导航出现故障,探测器登陆前激光测距仪无法正常工作,只好将探测器大幅度减速,后来使用实验技术多普勒激光雷达实现了软着陆,这种技术旨在测试未来着陆器如何在月球上进行更精确的着陆。

  

  

  而在着陆的前后,探测器的通讯信号也出现了中断现象,好在着陆之后传回了信号:“欢迎来到月球。”但是信号很微弱,说明探测器的雷达发射器难以正常工作,这有可能是探测器着陆的姿势不端正,或者是信号发射器遭到了撞击等导致的。

  

  不过这台探测器上使用了一种新技术,就是反推姿控发动机使用液氧甲烷推进,这是人类的探测器首次在地球之外的星球上使用液氧甲烷燃料发动机,算是一个创举。

  

  “奥德修斯”着陆器的任务目标包括研究着陆器降落时的发动机羽流与月球表面的相互作用,还有射电天文学、太空天气与月球表面的相互作用,以及着陆器精准着陆技术及通信和导航能力等。

  

  

  而且它也将为美国主导的阿尔特米斯计划月球基地建设以及资源开发等提供重要的信息辅助。

  

  而在“奥德修斯”着陆器登陆月球的前一天,也就是2月21日,欧空局(ESA)有一颗卫星在失控状态下坠入地球大气层,其大部分已在坠落过程中烧毁,残骸降落到了北美洲的西岸,好在目前暂未有造成地面损失的报道。

  

  这颗欧空局坠落的卫星代号为ERS-2,是其于1995年发射升空使用的大型地球探测卫星,体积大如一辆卡车,燃料耗尽后的重量仍有2.3吨,其轨道高度平均780公里,退役以后轨道不断降低,于英国格林尼治时间2月21日17时17分在太平洋东北部上空重新进入大气层,如果其未在大气层中完全烧毁,残骸将坠落到北美海岸


jjybzxw 2024-04-14 19:03
美国“直觉机器”公司的月球探测登陆器成功登月,这是美国时隔52年再次成功登月,标志着美国乃至全球航天事业的重大突破。这次任务不仅是美国本世纪的首次登月,也是人类第一家私营航天公司的探测器首登月球,展现了美国私营航天公司的实力。

在这次任务中,“奥德修斯”号月球着陆器携带了美国航天局多种科学仪器及商业载荷,将在月球表面停留约两个月,为月球基地建设和资源开发等提供重要的信息辅助。这些科学仪器包括用于测量月球表面化学成分的光谱仪、用于监测月球表面微震活动的地震计等。商业载荷则包括一些私人公司提供的设备,如用于测试月球土壤样本的实验室设备等。

值得一提的是,“奥德修斯”号还使用了反推姿控发动机使用液氧甲烷推进的新技术,这是人类的探测器首次在地球之外的星球上使用液氧甲烷燃料发动机,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这种新型推进技术具有更高的燃烧效率和更低的成本,有望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尽管在这次任务中,“奥德修斯”号在着陆前出现了导航故障和通讯信号中断等问题,但最终还是成功实现了软着陆,并传回了信号。这对于未来的月球探索和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特别是在处理紧急情况和故障方面,“奥德修斯”号的团队表现出了较高的技术水平和应对能力。

与此同时,欧空局(ESA)的一颗卫星在失控状态下坠入地球大气层,虽然大部分已在坠落过程中烧毁,但残骸降落到了北美洲的西岸。这起事件再次提醒人们,在太空探索和开发的过程中,必须确保安全和可控性,以避免对地球和人类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查看完整版本: [-- 美国时隔52年再登月,着陆器7天到月表!欧洲坠落一颗2.3吨重卫星 [11P]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