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地 |
2024-03-29 10:20 |
“你敢考的上清华,我这个文盲就能成为作家!” “咱们现在就立字为据,我考上清华,你就当作家,如何?” 随着母子俩签上了字,赌约也正式成立。 而这个被人当成笑话看的赌约,真的能改变母子俩的未来吗? 奋斗的媒介点 1997年的一个寒冷冬夜,山东临沂县城的一处工地上,刺骨寒风摇晃着昏暗的灯光,映照出一个男人单腿跛行的身影。 他一手拄着拐杖,另一个手推着车运送着水泥砂浆,汗水浸湿了他脖子上搭着的旧毛巾。这个满身风雨的男人,正是丈夫刘京科。 远在乡下的妻子王秀云和儿子刘桦楠坐车几个小时后,在一处简陋的旅馆里见到了他。 那一刻,母子俩眼眶湿润心如刀绞,他在工地受伤对家不报忧,瞒着俩人独自疗伤。 一家三口就不富裕,如今男主人伤残在身。 儿子刘桦楠又整日放任自流,整日不学无术导致荒废了学业,王秀云每日苦口婆心他都无动于衷,一家人未来的日子简直是一片黑暗。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刘京科是个会写会读的人,曾在当地广播电台工作。 因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而被开除,才不得已到工地打零工。 而王秀云,却是个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就连自己的姓名,也写不出来。唯一能为丈夫分忧的,就是做农活、养家糊口。 回到宿舍,母子二人想到刘京科受了伤还在坚持撑起这个家,情绪上的失意和无奈,在这个寒夜达到了顶峰。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刘桦楠辗转反侧,反思自己在学校的种种不良习惯,决定痛改前非,重新振作,好好学习,改变如今的命运。 玩笑般的赌约 当天,刘桦楠给家里打电话,提出要和母亲一起履行几个月前立下的赌约。 那是一次争吵之后,王秀云在情绪极度愤怒时脱口而出:"你要能考上清华,我这个文盲就能成作家!" 儿子非常不屑,他根本不相信自己的文盲母亲会写出字来。 他便一口应承,并且拿来纸笔让母亲按手印作保证。 王秀云不想让儿子看不起,便硬着头皮接受挑战。 母子俩都无心将这句玩笑话当真。 但亲眼所见的生活艰辛,让这个赌约显得格外诚恳,令人难以轻视。 刘桦楠对自己展开了自救和实现梦想的拼搏人生。 母亲王秀云见儿子真的开始刻苦读书,内心深受震撼。 她开始反思过去对孩子的教育,以及自己对知识一窍不通的无奈处境。 为了激励儿子,她决定做回那个"许下愿望"的母亲,也要努力成为作家。 就这样,母子二人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追梦之旅。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刘桦楠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各种课本,尤其在英语学习上下了大工夫,吃饭时候背单词,休息时候背单词,甚至平常走路都在背单词。 同学们觉得他疯了,开玩笑说他在大白天梦游了。 但这种怪异的学习方式,让他很快拔高了英语成绩。 与此同时,王秀云开始向丈夫讨教文字知识。 要想写出好的文章,首先就要掌握好汉语拼音。 而声母韵母对她来说就像天书,b和d常常分不清,p和q也很容易混淆。但她没有放弃,经过一段时间的死记硬背,也算是掌握了拼音基础。 王秀云阅读着大量书籍,一字一句地积累知识,在此之前从来没有这样的渴求学习过。 她曾一口气读完了复杂晦涩的《红楼梦》,还为其中的故事人物痛哭流涕。大约三个月后,她就能熟练阅读各种经典名著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识字的基础上,王秀云渴望把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感受写出来。 她先从拼音入手,然后开始临摹各种字体。 习惯抓锄头的手,一开始拿笔就会变得很笨拙。一天夜里,她花了很长时间,终于写好了第一个"王"字。 王秀云彻底陷入了文学的摇篮里,她醉心于写字的乐趣。 (图片来源于网络) 她不仅在田间地头练习,就连睡觉前也要在枕头上比划。 儿子刘桦楠目睹母亲这份执着,内心无比敬佩,俩人都互相得到了前行的勇气。 当刘桦楠高中毕业时,他提笔涂改了志愿表,将清华大学填在了首位。 2001年9月,刘桦楠以645分的优异成绩考上了北京林业大学。 虽然没能考上清华,但比起当年那个考试次次垫底的刘桦楠来说,这就是巨大的进步。 而王秀云的第一篇短篇小说《四宝》也成功在当地报纸上发表了。 在北京读书的刘桦楠看到母亲寄来的报纸,激动地泪流满面。他对赌约的实现更坚定了。 母子间的互助 为了帮助母亲圆梦,工作几年后的刘桦楠自费6000元,为母亲出版了第一本小说集《到山里拾柴火》。 而后数年,王秀云的作品不断面世,作品题材质朴生动,笔触细腻入微,多次入选了各级文学奖项。 刘桦楠也如愿以偿,考取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成为母亲承诺二十年的作家与研究生殊荣圆满收官。 毕业后,他进入联想集团工作,很快坐到了高管的位置,薪资优渥,事业也如日中天。 每逢佳节,刘桦楠都会支持父母和弟弟的庆典开支。他从以前的"问题少年"如今已彻底蜕变,成为了家里的顶梁柱。 而这一切,也离不开母亲王秀云言传身教的力量。 是母亲率先拿起笔,在学习的路上与儿子并肩前行,激励孩子奋勇向前。 在他们一家人的行动中,二十年前的赌约变成了动力和希望,也让母子俩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母子"赌气"二十年,成就了彼此,也成就了自己最好的一面。没有赌约,或许就没有母亲的进步,也就失去了儿子奋发向上的机会。 王秀云的故事,更像是一面镜子,照亮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力量,同时也引导家长如何教育孩子、激发孩子内心的斗志。 也正如她说的那样:"身教胜于言教,哪怕是文盲,也要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孩子,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 只是一个文盲妇女对学渣儿子说出了一句无心的话。 因此改变了一家人的一生。 二十多年如白驹过隙,她们母子将人生激扬成一首赞美知识的诗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