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地 |
2024-03-11 11:47 |
世界上有一种肉牛,浑身长满了肌肉,肉质紧实鲜嫩,体重最大可达到1295公斤,出肉率甚至可达80%,还有人称之为牛届健美冠军,这种肉牛就是比利时蓝牛。而这个品种的牛肉在我国几乎以进口为主,很少有农户自己繁育养殖。 根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2023年1至12月的牛肉进口量为274吨,可见我国对牛肉的市场需求非常之大。那为什么我国不大量的引进比利时蓝牛呢?它的肌肉如此突出,是不是因为打了激素?安全吗?能吃吗?吃了不会生病吧?
人类预期之外的杂交品种
在19世纪初期的比利时,牛群的品种主要分为奶牛和双重用途的奶牛,后者的牛奶和肉类的使用价值都非常高,而当时比利时的双重用途奶牛主要有西弗兰德斯的红牛、东佛兰德斯的白红牛和白蓝牛。 19世纪下半叶,比利时引进了英国短角牛来改善当地的牛群品种,牧场将短角牛与当地肉用性能好的双重用途奶牛混养,以期通过杂交提升杂种优势,来获得肉用性能更好的肉牛。 直到1920年至1950年期间,养殖场出现了一些看起来非常强壮,肌肉线条明显比其他奶牛更加明显流畅的奶牛,人们也开始格外关注这些奶牛,发现它们就是英国短角牛和弗里牛的杂交品种,也就是最原始的比利时蓝牛。 接下来的10年间,这种奶牛的肌肉感越来越明显,而且越来越多,并且人们发现这种奶牛与其他的普通奶牛的食物、生活环境、习性等都没有差别,而肌肉含量却更高,肉质更紧更嫩,这让屠夫们非常意外。 这种新型奶牛的牛肉流入市场后,获得了很多消费者的认可,并且一时供不应求,越来越多的养殖者开始繁育新型奶牛,一时之间,新型奶牛的屠宰率越来越高,卖出的价格也越来越贵。 但是随之而来的还有新的问题,那就是这种奶牛的母牛难产率非常的高,即便是顺利分娩产下的牛犊,患有先天性遗传病的概率也很高这让养殖者们犯了难。 于是乎,大家开始纷纷引入剖腹手段,在母牛分娩的早期阶段就开始进行剖腹产,手段虽然残忍,但是极大的提高的母体和胎儿的存活率。 从此,比利时开始探究其肌肉发达的原因,并研究先天性遗传疾病的遗传属性,想要在不影响产量的同时,减少遗传病的患病概率。同时难产和遗传病的不利因素并不影响新型奶牛在市场的快速发展。 1973年,比利时蓝牛被正式引入牛群名录,第二年就被分为两个品种分支,一个是继续用作牛奶和肉类使用的双重用途奶牛,另一个是专门用于肉类生产的双重肌肉奶牛,也就是我们现在通常看到的比利时蓝牛。 直到20世纪90年代,比利时对于蓝牛的基因属性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发现在杂交过程中,蓝牛体内的肌肉生长抑制素发生了基因突变,导致肌肉生长抑制素失活,肌肉的增长得不到限制,最终形成了“肌肉肥大”的结果。 根据1997年的数据统计,当时比利时蓝牛的肌肉增加量相比普通奶牛要多20%左右。而这20%的增加量并不仅仅是重量或者体积,而是肌肉中的纤维增生,因此肉质才会更紧更嫩,口感更好。 这一发现让养殖者们激动万分,并开展了进一步的基因序列对比。研究发现,比利时蓝牛之所以会出现肌肉增生的情况,是由于在基因突变的过程中,少了11个核苷酸而导致的。这一发现也成为了人工干预比利时蓝牛成长的开始。
我国对比利时蓝牛引入了吗?
比利时蓝牛在国外的养殖场非常普遍,分布在大概20多个国家和地区,然而在中国却鲜有人知,甚至根本没有听说过,即使有所了解,也只停留在其外形、价格和肉质等方面,也几乎没有专业的比利时蓝牛养殖场。 但其实早在1996年,我国就引进了比利时蓝牛,想要利用公牛的基因来改善我国的肉牛品质,但是培育结果都不理想,以至于其在我国的知名度并不高,也没什么养殖基础。 2017年,新疆一牧业科技公司通过胚胎移植,从澳大利亚引进了100多头怀有比利时蓝牛的母牛,而2018年底,产下的比利时蓝牛公牛牛犊仅50多头。2020年,通过人工授精,新疆首批纯种比利时蓝牛品种顺利生产。 值得注意的是,从1996年我国引进比利时蓝牛起,直到2020年,这是我国首例成功繁育出本土纯种比利时蓝牛的公司。那么,比利时蓝牛的引进培育为何如此之难? 比利时蓝牛的难产率和先天性遗传病的患病率一直以来都是很难解决的问题,在和产量的衡量中,养殖场多以产量优先,而国外有着几十年的繁育经验,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剖腹产技术和产业链。 而人类利用基因突变干预比利时蓝牛生长的程度,远比想象中更为严重,现如今的蓝牛几乎已经丧失了抑制肌肉生长的能力,所以才能达到每日增重近3斤的重量,体型和重量相较于其他奶牛也更加庞大。 比利时蓝牛难产率高的根本原因在于,蓝牛在胚胎阶段就十分巨大,母牛根本无法正常分娩,自然分娩的难产率达90%以上,而剖腹产的比率也高达95%-99%,也就是说,比利时蓝牛的繁育几乎只能依靠剖腹产。 北京卫视曾报道过一位法国兽医,他从业4年左右,已经可以熟练的为母牛完成剖腹产手术,用时仅需半个小时左右,平均每年要为100多头母牛做手术。 一头正常比利时蓝牛母牛的寿命约为8至12年,平均妊娠周期是282天,也就是说,一生大概要剖腹至少8次,每次的伤口长达30厘米,对母牛的伤害非常的大,每一次的剖腹都会对下一次的孕育质量产生极大的影响。 就目前而言,我国尚且没有专业成熟的兽医团队,对比利时蓝牛的剖腹手术相对国外而言还不够成熟。由于普及度不高,我国的大多数养殖场对这个品种也不了解,缺乏专业的养殖技术。 另外,由于肌肉体积过大,骨骼、心肺等脏器常年受到压迫,加之先天性遗传病的高患病率,初生牛犊更容易夭折。对国内的养殖户来说,不仅达不到养殖要求,蓝牛的折损率可能也是难以承受的。 除此之外,我国的牛肉市场并不完善,对于牛肉分级不明确,因此优质牛肉的市场占有率小,价格也上不去,也同样无法刺激养殖户的积极性。
比利时蓝牛遭受的物种和食用安全争议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对于比利时蓝牛的争议从没有断过。从比利时蓝牛出现开始,养殖者们就针对此品种的未来方向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更多人倾向于继续增加养殖量,繁育更优质的肉牛品种,拓宽牛肉市场。 1969年,有人提出这样的发展方向过于极端,建议停止繁育肉牛,并且仅保留双重用途品种的奶牛。市场的选择和反对的声音,一直持续至今。 支持者认为比利时蓝牛最初就是动物之间的主动选择和自然培育的结果,同时肉质优秀、品质上乘,多年的发展就是顺应了市场需求和时代变化。 而反对者则认为,比利时蓝牛的繁育本身就违背了自然的进化规律,且人为干预蓝牛的成长,盲目追求高产,对蓝牛的伤害太大,也违背了动物的保护原则。 食用安全方面也有不少人认为,比利时蓝牛从体型上看就像是激素导致的,而近年来牛肉掺假、使用瘦肉精的新闻并不少见,而比利时蓝牛肉作为顶级牛肉的存在,对其的养殖更是由于利益的驱动。 更有研究发现,任何能够降低比利时蓝牛先天性疾病发病概率的措施,都会减少牛肉的产量,很多蓝牛从出生就携带短尾综合征、错构瘤、关节弯曲症等先天性疾病,病牛肉如果流入市场也会影响食用安全。 但是事实上,目前世界上还暂未有食用比利时蓝牛肉而患病的相关新闻报道。 如今,我国市场流通的比利时蓝牛肉多数依赖进口,少数由国内的养殖场提供,而国外牛肉有着严格的检验分级制度,我国普遍是在屠宰场简单分割之后直接流入市场。 因此,提升比利时牛肉的安全性,不仅需要相关部门更为严格的检疫标准,还需要完善我国的牛肉分级制度,满足不同消费水平的需求。
结语
出于保护动物的原则,国内一直也有动物福利研究员呼吁禁止养殖比利时蓝牛,但这并不能减退人们对其的需求和热情,比利时蓝牛的养殖也不会停止。 比利时蓝牛的出现,从最开始就是人类的选择,虽然满足了人类的需求和欲望,但这个品种的牛群究其一生都十分痛苦,与其相关的繁育、养殖技术和基因优化,都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改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