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地 |
2024-03-11 11:45 |
在“抢走”170万制造业工人的饭碗后,新的人形机器人又来了。 结合人工智能又拥有了生成视频的能力,人形机器人的进一步应用,似乎把人类逼入了死角。 未来,机器人会继续抢夺人的饭碗呢?还是会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机器人到车间“实习”了
刚过完年,不少打工人还在为找工作犯愁,在深圳的一家工厂,人形机器人Walker S却已经拥有了一份实习工作。 他实习的公司是一家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主要工作跟任务调度、系统数据的通信、自主操作等领域有关。 在汽车制造流水线上,这款机器人能够像人类一样,进行一系列质检工作。在自动行走完全不借助外力的干预下,从车锁到车灯,再到车内的安全带等设施,它都能够进行流畅的质检。 整体动作看起来并不僵硬,每完成一辆车的检查,还能很丝滑的将车标贴上。它能够如此流畅的工作,是因为机器人的内部搭载了AI质检管理系统。 所以不同于人类的胡思乱想,机器人在开始工作后,它内心的目标只有一个。虽然工作卖力流畅,但Walker S目前进厂仅仅是实习,还不是正式工,它还需要不断积累“工作经验”,才能完成未来的商业化。 就在上个月,位于美国的宝马工厂,也有机器人进厂实习了。它们未来的主要任务,是代替人类做一些危险系数比较高的工作。 未来机器人进厂打螺丝,马斯克也看好,他多次表示人类未来和机器人的数量比例应该维持在1:2的水平。 100亿甚至到200亿的规模,未来机器人的数量将远超人类。在制造领域,机器人可以代替人类,从事重复性和危险性高的工作。 除了工业制造外,家庭领域、商业服务等方面,未来机器人的大规模出现,也能让人类摆脱重复性的劳动。 听起来这是一个十分美好的愿景,但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机器人都还仅仅处于“实习”状态。
想要转正并不简单
国内的Walker S,是优必选的产品,公司2023年底香港上市,两台人形机器人在现场还完成了敲钟仪式。 此前在接受采访时,优必选的创始人周剑曾表示,在机器人的制造上,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已经没了阻碍。 可由于机器人的产业链很长,从生产到量产,最难跨越的是制造成本,这将是未来商业化应用最大的阻力。 对类似优必选这样的企业来说,目前要做的,就是尽可能让自家的机器人到各种场景里去实习。因为只有实际应用,机器人才能获得海量的数据,这样制造方才能通过反馈的数据,对产品进行更新迭代。 其实就像人类参加工作一样,一开始的年轻人也都没有经验,经过实习期积累才能逐步成熟。不同的是,单个机器人积累的经验,还需要将数据分享给别的产品。 应用和实践场景也需要逐步扩大,因为只有使用的场景多了,企业才能进行批量化生产,进而制造成本才会下降。 当然,这是站在机器人制造企业来看待它的发展的。对需要机器人的企业来说,比如大规模的制造工厂,机器人下一步能否娴熟的代替人类,这才是企业主最关注的一面。 此前在流水线上,已经有部分机器人在从事生产了,不同的是以前的机器人并非人形机器人,它们被固定在不同的工位,只负责处理固定的工序。 有的机器人上并没有配备智能系统,只是按照提前设定的指令在机械执行命令,所以相对于现在出现的人形机器人,过去的还显得很“低幼化”。甚至都可以说不是机器人,只是一种按照指令工作的固定工序。 现在的人形机器人,它虽然也有设定好的程序,但相对于过去的产品,它拥有了一定的处置未知事件和信息的能力。工作场景从固定变成了可移动,在厂区的活动范围也增加了。 这些未知性代表了人形机器人的能力,可对企业主来说,这也是潜在的风险和隐患。毕竟和人比起来,机器人任何时候都面临更大的不可控因素,一旦大范围使用而出现问题,企业主不愿也不能承受这样的损失。 也因此,下一步人形机器人进工厂实习,制造商和企业主之间,还会进行更多的协调甚至是博弈。企业主也清楚,未来的技术一旦成熟,相对于人工,机器人的成本和效率都要高出不少。 可这也仅仅是远景,而且不能一步到位,所以中间人工到机器人的过渡时段,才是企业主关注的重点。毫不客气的说,在这期间,机器人制造商更有求于企业主,后者也会最大可能的保障自身的利益。 比如宝马同意Figure公司的机器人到车间实习,数量相当有限,而且宝马方面明确表示,接下来要看它们的实习能力如何。如果能达到预期目标,未来才会大规模使用。
制造企业如何提升机器人的“能力”
像优必选这样的制造企业,相当于人形机器人的“学校”,企业不但塑造了机器人的身体,更要赋予它们能够胜任各种工作的能力。 目前,全世界的人形机器人都还处在实验室的“培训”阶段,机器人都还在接受教育而不能毕业,那些提前毕业的只不过是小批量产品。 有的被分配到了车间,有的去了商业场所,还有的服务于家庭场景。塑造它们的形体已不成问题,下一步主要的是如何赋予它们“灵魂”。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将会和人形机器人结合起来。 目前看来,人工智能和人形机器人是双向发展的,但业内人士相信,两者在未来一定会很好的结合。对自主性的机器人来说,它不能单纯依靠程序指令,只有具备了人工智能的“心理意识”,才能更好的提升自主化水平。 除此之外,制造商也希望现在的产品能更多的到工厂“实习”。一线车间呈现出劳动力密集的特点,从简单到复杂,从重复性劳动到创新,机器人也要经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应用过程。 所以预期的情况是,下一步大量“毕业”的机器人,都将涌入工厂“打螺丝”。至于在其他场景里应用,背后是机器人的智力在不断提升。 这个过程,也正是人工智能发展的过程。比如未来的家庭应用场景,机器人不但要做家务,与人类的互动和沟通也更加频繁。假如它的智力水平很低下,肯定不能胜任这方面的工作。 也因此,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是在提升它的身体。人工智能的发展,更像是在为未来的机器人打造心灵和意识。两者最终结合,只是时间问题。
2025年将有一批“毕业生”
根据工信部去年底公布的指导意见显示,国内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核心技术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不管是肢体还是到大脑,整体水平已经能满足批量生产。 2025年到2027年,人形机器人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提升的同时,产业链也将更加完善。在未来,人形机器人将取代计算机、手机、新能源汽车,成为最具颠覆性的产品。 对于未来5年的发展,工信部已经作了战略部署。未来的民生服务、制造和特种应用场景领域,将会成为示范应用,为下一步更大范围的应用,探索和积累经验。 特种环境应用领域,主要是一些危险系数高的作业场景。在技术发展上,这一领域的人形机器人,着重发展快速移动和精准感知等能力。 制造业领域,下一步重点应用的场景是汽车制造,技术上要提升它的操作和执行任务能力,未来还要建设打造具有示范性的机器人制造工厂。 民生服务领域,医疗、家政、物流甚至农业,都将是应用落地的重点。机器人在这一领域,主要是为满足人的高质量生活需求。 机器人时代要来了,很多人做的工作又将被取代,你会担心吗?
是抢饭碗还是让生活更好
统计显示,自2000年以来,机器人在制造业领域,至少“抢夺”了170万份工作。在我国这一规模达到了55万,欧洲为40万,美国是26万。 按照这一趋势,我国到2030年将成为制造自动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届时产业机器人的数量将可能达到1400万以上。 人们的第一本能,肯定是担心工作被机器人抢去。根据此前的一项研究显示,2030年前,全世界2000万制造业的工作就会消失,所有岗位都会由机器人来承担。 那些失了业的人可能会发现,即便是换个行业,工作依旧在被机器人迅速占领。在这种趋势下,人们担心机器人的崛起会对社会带来强烈冲击。 也有人认为,效率提升会提升经济增长,只要社会产值财富创造的足够多,就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关键在于,那些被机器人取代了工作的人,能否享受到未来的发展红利,能不能胜任新出现的工作岗位。 关于这一点,目前的争议还很大。
从内卷的角度看,人类的效率再高肯定也不如机器人。比如一位扫地机器人,它能够连续工作4天且不用休息。 但如果从另外的角度看,大量机器人承接了人类的工作,同时又会创造出全新的工作岗位。比如在美国,从2010年到2018年,围绕机器人的应用,又新创了100万个就业机会。 业内人士的预估是,假设未来的机器人达到数以亿计的使用规模,围绕机器人的训练、操作以及维修等等,又会催生出更多的工作岗位。 有人甚至畅想,再过50年,未来大部分的人类都将不用工作,只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行。换言之,机器人带来的不仅仅是新的工业革命,而是全新的自由革命。 也有人担心,机器人如此高速发展,会不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取代人类并接管地球?那些乐观者相信,至少在你我的有生之年,还看不到这种情况。 而现在对每个人来说,唯有静静等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