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7801728 |
2024-03-08 08:06 |
应天门,隋唐第一门(上)——河南13日(48) ★旅游地点:河南洛阳应天门 其实应天门就在明堂天堂对面,两个景区完全可以安排在同一天。只是游览明堂天堂景区的那天,在明堂呆得太晚,出来的时候连夜宵的摊子都快散了,所以只能另挑了时间游览应天门。 因为我们之前从明堂出来就看到了应天门,根据经验主义,直接在明堂门口下车。结果对面应天门倒是有个门,但只是出口,只出不进。于是,只得从旁边的大马路沿着外围绕到前门,验票进入景区。 应天门是紫微城的正南门,俗称五凤楼,始建于隋大业元年,原名则天门,王世充称帝后,改称顺天门。秦王李世民攻克洛阳后,命屈突通焚毁应天门城楼。唐高宗显庆初年,农少卿田仁汪重修城楼,司农少卿韦弘机进一步加以营造。神龙元年因为避武则天的名讳,改称应天门。后来为避唐中宗“应天皇帝”的名讳,改称神龙门,后来复称应天门。北宋末年,这座存世五百余年的城楼被毁。 应天门是中国古代规格最高的城门,被誉为“隋唐第一门”,也有“天下第一门”的美称。其建制对北宋汴梁的宣德门、元大都的崇天门、明清故宫的午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日本京都朝堂院南门也取用自这座城门命名“应天门”。大唐盛世国力强盛,这座城门建造得那叫一个气派。虽然这座城门已经不是当年那一座了,但可能现在的城门也未必比当年那座城门更华丽。 这里是朝廷举行登基、改元、大赦、宴会等外朝大典的场所,唐高宗曾在这里诏释百济国王扶余义慈,武则天曾在这里登基称帝,唐玄宗曾在这里接受奚、契丹的俘虏,也是接见外国来朝的地方。应天门的声名鹊起,大概还缘于2020年中央中秋晚会,这里是其中一个分会场。 应天门由门楼、朵楼和东西阙楼及其间的廊庑组成,整体呈“凹”字形,东西长达137米,西阙高36.4米。门有两重观,上题“紫微观”,因五座崇楼似五只凤凰,因此被称为“五凤楼”。这座城门在白天看已经觉得气势不凡,晚上的灯光打起来,更是美得几乎不太真实。 城楼下开三座门,中间为御道,这是封建政治礼制的要求,形成于秦汉,后世一直沿用。门前有象征皇家威仪的双向三出阙,东西两边共十二阙。 阙楼有单阙、二出阙、三出阙之分,三出阙的等级无疑是最高的,也是城阙中最复杂的一种,在母阙的后侧和外侧都附有两出子阙,平面呈曲尺形,母阙平面一般呈方形,两子阙平面呈长方形,形制结构更复杂。 遗址东侧原有一座纪念碑,是1987年日本奈良县遣隋遣唐使显彰委员会、日本国奈良县橿原市文化协会、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洛阳分会在洛阳应天门遗址处建立的“日本国遣隋使遣唐使访都之地”,还修造石亭一座。后来由于工程需要拆除,2016年恢复至周公庙院内。所以,现在的应天门很干脆利落,就是一座城门,再加上几座配套的亭子,前面一座很大的广场。如果不是天气原因,广场还会定期举行表演。我看了看天上还在飘着小雪花,感慨今天是看不到表演了。当然,我们本身对表演也没有那么热衷,并不觉得失落。 走进大门,就更觉得目眩神迷了。原以为不过是一座城楼,再广阔也是有限的。不料走进去的空间非常大,天花板的颜色是朱红为底,金色点缀的金红色,悬垂两行华丽的宫灯。而对面,是一块金色镂空雕刻的屏风,从天花板直到地面,还错落有致地做了个我们没认出来的造型。 不过,更让人震撼的,还是右侧的墙面,竟然是一幅铺满整个墙面的画卷,其中亭台楼阁林立,人流川流不息。 这应该是盛唐时期洛阳的街景,屋宇鳞次栉比,远处的云纹大气磅礴。中轴线上天阙、天街、天津桥、天枢、天门(应天门)、天宫(明堂)、天堂七座“天”字建筑依次排开,由南而北形成一组庞大的建筑群,应天门前后人潮涌动。我们立刻想起厚德门前的那条宽阔的天街,难怪当时的街道需要那么宽,实在是人太多了呀。 这幅《天街小雨》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张、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郑岩、北京联合大学副教授张雯担任艺术顾问,由冯路敏、罗连伟等二下余人进行的艺术创作。刚进门的时候骤一看见,我以为见到了《清明上河图》。 左侧是一组雕塑,呈现的是大业元年,隋炀帝命尚书令杨素、纳言杨达、将作大匠宇文恺主持营建东都的故事,是谓《象天设都》,洛阳城巧妙布局。宫城位于都城北部,又称紫微城。皇城又称太微城,位于宫城外部。外郭城环绕宫城和皇城,有里坊和南、北、西三市。洛河横穿南北城区,如同九天银河,贯穿于整个天际。隋炀帝旁的不说,建筑方面真是一把好手,也是一个非常有魄力的皇帝。如果隋朝不是二世而亡,估计留给我们的,就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形象了。毕竟,自家的后代书定历史的时候,总不会给老祖宗抹黑。李世民和赵匡义都是轼兄的皇帝,但后世也没有否认他们是位明君。尤其是李世民,因为开创了“贞观之治”,几乎被捧上了整个封建王朝时代的时坛。 当时建造这座宫城的时候,用工达到了惊人的七十万人,同时修筑宫城四面。各个殿基和墙院又耗工十余万人,专司土作、木作、瓦作、石作、砖作、彩绘的还有十余万人,终于营造出美丽奢华的宫城。 自由行:河南洛阳天子驾六博物馆 12月仲冬
应天门,隋唐第一门(中)——河南13日(49)
★旅游地点:河南洛阳应天门 走过金色的屏风,后面是一条长廊,墙面上画着一幅规模更大的画作《应天长歌》,创作团队与《天街小雨》是同一个团队。画面呈现的是应天门歌舞升平的繁华景象。我们正欣赏着画作,灯光忽然暗了下来,正在惊异的时候,灯光打在画面上,用投影的方式呈现了洛阳十三朝的历史演变。一个个朝代的名字映在画面上,紧接着是各朝各代的历史画面,整整十三朝,确实挺令人震撼的。 对面的墙上也有两组雕塑,呈现应天门的建筑场景。唐代建筑柱体普遍低矮宽实,斗拱硕大,门窗栏杆小作件则简洁明丽,装饰大气。这些工人有的在地面,有的则在梁上,正是他们的辛苦劳作,才有了大唐的这座“天下第一门”。 虽然并不是实景表演,形式也颇单一,但人们大多安静地站着看完也听完了十三朝古都的简介,直到灯光重又亮起,人们才像是回过神来似的,开始分流。 人流大多往右走,我遥遥看见“出口”两个字,立马决定往左拐,这里是西遗址区。这一层和下一层都是遗址,不过没找到下去的地方,所以只能平视和俯视眼前的遗址。应天门正是在遗址上建造的,原本一个保护罩就可以解决的事,却根据原样复建成了美轮美奂的应天门景区。 遗址分为五个部分,我们所处的位置是西阙楼遗址,往前走是西朵楼遗址。往东走到中间部门,是一门三道遗址,东侧分别是东朵楼遗址和东阙楼遗址。但是我们沿着一门三道长长的廊道往东走,竟然前方有一段楼梯被栏住,大概原来从这里是可以通往东遗址区的。 东遗址区是可以下到地面的,当然也只能走一小段,只是让游客更近距离地感受应天门遗址。站在地面和在半空中看,视觉效果还是不同的,在地面看夯土,还需要仰起头,更觉得遗址规模的宏大壮阔。 遗址的规模是真大啊,不像秦始皇陵遗址那样,只是在地面上竖块牌子,还有几个陪葬坑看一下,这里的遗址可是全方位展示的。如果说地面复建的应天门华丽非凡,地下的遗址则让我们觉得沧桑雄浑。 古代城门建造的时候,先做夯土墩台,就是用夯头逐层打土,每层打完以后逐渐上升,完成后的墩台土质密实牢固,使整座建筑都坚实耐久。城墙采用版筑的夯土墙,就是在两面夹上木板,中间填土,用土夯层支打实,就成了紧固厚实的城墙了。 从眼前的遗迹就可以看出来,这些土夯得有多结实。虽然边缘由于发掘等原因不大平整,但是里面如同被切割似的,平平整整,让我们一度怀疑这是不是土。真的,实在得简直可以直接切割成砖块了。 地面上有的时候还能看到一些城楼地基的痕迹,大部分地方则是漫眼的黄色,都是夯得实实的土基。 墩台夯土中预埋竖直的木柱,它们与水平方向的木头形成夹角,起到增强夯土拉力的作用。 旁边展柜里展出了一些出土的带字砖、叉纹砖、斜面砖、红砖、长砖等,这些砖块比一般用的砖要更大一些,当然免不了没那么平整。这些字我们也没有尝试辨认,遇到古字我们基本上就成了文盲。 除了夯土,隋唐宫城城墙外侧都包砖,重量在3.3千克左右。这样砌筑的城墙外面十分平整,砌成的墙体自然收分。 七圆窝砖的样子很奇怪,砖块倒也不那么横平竖直,可能不是整块的砖,中间有七个圆孔,不知道是做什么用的。柱窝砖则是一块方方正正的厚砖,中间钻了一个圆柱形的小孔。 莲花瓦当虽然纹饰用的都是莲花,但大小形态,还是稍有变化的。兽面瓦当陈展的不多,纹饰看着也挺精致。这里陈展出土文物不多,主要还是让游客近距离感受城楼遗址。 应天门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的铜钱,时代纵跨唐宋金时期,可能是后世修缮回固城门工程奠基时祈福用的。这也从侧面说明应天门在唐朝以后,仍然作为重要的宫城城门沿用着的。 遗址四周围绕着一圈壁画,全长600米,采用片段式构图布局,展示了隋唐时期洛阳城的繁华景象,人们载歌载舞,以诗会友,寻佛问道,交流商贸,远足踏青,农耕嫁娶,策马奔腾,远赴戎关……除了图像,还有多首唐代的经典诗词,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共同构成了一幅繁华的盛唐景象。有的地方画像很清晰,有的地方印迹很浅,刚开始的时候,我居然没有注意到墙壁上的壁画。 有一幅《上元灯会》描绘了唐朝上元佳节时,东都洛阳城热闹的景象。背景花团锦簇,中间是载歌载舞的艺人,两则是上元节的风俗舞蹈和挑灯观灯的游人。旁边有一首唐代诗人韩仲宣的诗:“歌钟盛北里,车马沸南邻。今宵何处好,居住洛城春。”所以,古人并不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但逢重大的节日,他们也有丰富多彩的夜生活。据说唐玄宗时期,中元节庆三天时间里,歌舞灯火彻底不停。 《皇家仪仗》描绘的是唐代皇帝出行时候的场景,仪卫骑队排列整齐,旌旗飘舞飞扬,车马随从众多,大国皇家的气势与威严表露无疑。唐时皇帝出行时使用的仪仗称为“驾”,有大驾、法驾、小驾之分,其中当然以大驾规模最大,总随从人数高达一万两千三百人。 自由行:河南洛阳天子驾六博物馆 12月仲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