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地 |
2024-02-23 08:41 |
时间,烟火,故乡 腊味,演绎了人们在萧寒日子里的活色生香,贮藏着人们味觉上关于故乡的最初印记。 在物质单调匮乏的年代,人们对脂肪类的食物有着天然的好感,所以想方设法对抗时间。春节前,家家户户宰猪杀鸡,因为肉品不易贮存,所以人们便把吃不完的肉,用盐细细腌过,系在绳子上,吊挂在户外吹干,制成腊味。
如此做成的腊肉,不仅可以有效防腐保质,而且还产生了另一种鲜香的风味——浓郁的咸香和甘醇。腊肉一般能一直吃到来年冬天。曾经在新闻上看过有的腊肉可以存放超过十年。 或许,一开始时间与食物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人们通过智慧,让时间成为了食物的挚友,酝造出老而弥新的味道。
愈到冬天,愈是心心念念着家乡的烟火味。 老家入冬后,天气寒冷,乡下人惯用柴火取暖。成串成串的腊肉,便悬于柴火上方,接受烟火的“熏陶”。要吃的时候,提菜刀斩下一块来,和米粒一起蒸煮。
现如今,食物的选择多种多样,但经由时间和烟火“教化”的味觉记忆,依旧深刻。 在北京生活20多年的陈晓卿,记录下世界众多烟火,吃过的美味佳肴也不少,但潜藏在他味觉最深处的,还是小时候在外婆家吃到的腊肉—— “腊肉是肥膘肉,几乎没有一点儿瘦的,用大量粗盐腌制,挂在灶台上方。做米饭时,切几大片手指厚的腊肉,和米粒一起蒸,解馋。那种口腔里让人目眩的缠绵,以及细小颗粒状的油脂在牙齿间迸裂的快感。”
有时候,脑海中已经消失了的东西,味觉却难以割舍,中国人把这种味道称作“家乡味”。对很多人来说,在有关家乡的味觉记忆中,“腊味”是最耐人咀嚼的一道,尤其在南方。
记得有位作家曾这样说过,“腊味,把漫长的光阴岁月中,人对故乡、亲情、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都混合在了一起,一口吃下去,几乎难以分清哪一块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