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地 |
2024-02-18 10:38 |
在地球的最南端,有一种生物被称为“海上金矿”。 毫不夸张的说,世界各国都在疯狂抢夺这个“香饽饽”。 但是有人说,在这场竞争中,中国或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海上金矿—南极磷虾 这个被称为“海上金矿”生物,名字为南极磷虾。 虽然说它被称为“虾”,但是却不属于虾类,反而是节肢动物中的磷虾科。 南极作为一个寒冷荒芜的地区,人迹罕至,生物种类并不丰富,但是在它广袤的海域下,却生存着数量极其庞大的一种小生物——南极磷虾,它们就像洋流中的跳跃的金子,为南极的生态平衡注入力量。 南极磷虾平均体长在4-6厘米左右,体重仅有2克,十分小巧。 有数据显示,南极的磷虾储量在6.5亿吨-10亿吨,后来,《南大洋生物资源储备调查》则认为,南极磷虾在全世界都有,只不过集中分布在南极领域。 据初步统计,全球范围内的南极磷虾总储量高达50亿吨之多,主要分布在南极洲周边海域,尤其集中在南极半岛以北的区域,之所以聚集在南极海域,是因为这里浮游植物资源丰富,可以充分提供它们食物。 要知道,南极磷虾的种群数量巨大,这也使他们成为了南极海洋食物链中的重要一环,它们是许多动物如企鹅、海豹、鲸鱼的重要食物来源,这些动物每年就吞食超过2亿吨的南极磷虾。 可即使面临如此大量的捕食压力,但在它们总体储量面前,这点损失就像杯中物。 南极海域寒冷广袤,是其他生物很难存活的地方,但是南极磷虾却能够适应这里的环境,大量繁殖生息。 南极磷虾一生中会经历多次产卵,每次产卵数量可达上万枚,并且孵化率很高。 受孕的卵会随海流缓缓下沉,在较深水域孵化,因为这可以让它们避开天敌的捕食,大大提高了存活率,而新生的幼虾则会成群结队,回游到浅海觅食,再开始新的生命循环。 然而,南极磷虾的经济价值远不止是数量大,它们肉质细嫩,蛋白质含量高达16%,远超过等重量的牛肉。 不仅如此,磷虾体内还富含1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以及丰富的矿物质、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可以说,南极磷虾是海洋中高蛋白、低脂肪的绿色食品。 为了更好地开发这一资源,人们捕捞上来南极磷虾之后,往往会直接在渔船上进行初步加工,制成虾肉、虾糕等食品,或者提炼出磷虾油,而磷虾油中则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脂肪酸,可降血脂、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不仅如此,南极磷虾的壳和头也可提取富含甲壳素的饲料添加剂。 可以说,从头到尾,南极磷虾都闪烁着耀眼的金光,它高效的取食方式、出色的繁殖策略、迁徙和避敌的能力,共同造就了一个数量巨大且稳定的“磷虾国”,这不仅奠定了它作为空域生物链重要环节的地位,也使其成为了人类新的关注热点。 正因如此,庞大的磷虾资源也令世界各国眼红,争相派出船只进行捕捞。 一时间,各国都掀起了“夺虾潮”。 南极“金矿”掀起各国“夺虾”潮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人类开始意识到南极海域蕴藏着丰富的磷虾资源。 1972年,前苏联便率先开展南极磷虾资源调查,并在1977年进行了首次商业捕捞,当年就捕获了10.5万吨。 短短5年时间,到了1982年的时候,苏联的捕获量就增长到了49.17万吨,直接超过当年全球总捕获量的93%。 苏联解体后,日本又开始接力成为“磷虾大国”。 他们凭借岛国经验,在1993年的时候,捕获量就达到了5.7万吨,占全球87%。 进入21世纪之后,韩国、美国、挪威纷纷加入争夺战。 挪威凭借着雄厚的技术力量,逐渐称霸南极磷虾资源,其年产量长期稳定在16万吨左右,占全球总量的一半, 相比之下,中国在这场竞争中的起步是比较晚的。 1984年中国进行了首次南极科考,一直到2010年才正式加入商业捕捞,当时中国的捕获量仅仅只有3.2万吨,根本不及其他国家的十分之一。 随着南极磷虾需求量的激增,各国对这片“海上金矿”虎视眈眈,纷纷派出最具实力的渔业公司踏上南极之旅,他们将先进的捕捞设备运送到冰天雪地,建立浮冰上的加工厂,日夜不停地开动巨轮和拖网,从苦寒的海底网捞出万吨万吨的磷虾。 但是中国作为后起之秀,却被一致认为是“磷虾之争”的最大黑马,这又是为什么呢? 中国或是最大受益者? 2010年,中国正式加入南极磷虾的商业捕捞,虽然说我们起步比较晚,但是发展却是十分迅速的。 短短几年时间,中国的捕捞船队已经从最初的1艘增加到现在的4-5艘,单季作业时间也从2个月延长至9个月,更是覆盖了主要渔场和作业季节。 为了提高捕捞效率,增加捕捞量,在2019年的时候,我国自主设计建造了捕捞加工一体船“深蓝号”,可以说,这是当今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此类船只。 “深蓝号”长120米,宽21.6米,最大载重达5000吨,能在-25°C的极地环境正常作业。 不仅如此,它还配备了全自动的生产线,一次就能处理50吨磷虾,这也大幅度提升了捕捞和加工效率。 在它的助力下,中国的年产量有望突破10万吨,跻身世界最大的南极磷虾生产国之列。 再说了,我国还有着庞大的市场需求。 要知道,中国可是全球最大的食品消费大国。 高蛋白低脂肪的南极磷虾也深受中国消费者欢迎,可以做成各种菜肴,也是食品加工的重要原料。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消费的磷虾高达2亿吨,占全球消费总量的60%以上,这也为中国磷虾产业提供了稳定的市场需求。 不仅如此,我国还不断的创新磷虾捕捞技术,就比如说新型磷虾拖网,这种网口更大,网质更结实,大大提高了单位时间内的捕捞量。 而且中国渔船还安装了海底监控摄像头,这也实现了对磷虾群的实时监测,指导渔船调整方向,锁定磷虾集群,从而减少无效的搜索时间。 更重要的是,我们还研发了生态友好的捕捞技术,那就是使用声波和特殊频率的光线驱赶非目标鱼类,这也降低了对南极生态系统的伤害。 根据相关调查发现,这项技术的驱赶率达到95%以上,可以说,这也为中国磷虾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所以说,中国拥有巨大市场、持续创新、完善产业链、等各种优势,使其在短短10年内就成为磷虾第二大捕捞国。 如果保持可持续发展,我们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全球磷虾产业的最大受益者。 南极洲拥有丰富的磷虾资源,这些微小的甲壳类动物对南极洋生态系统非常重要。 然而,随着商业捕捞的兴起,南极磷虾遭受过度捕捞的担忧也在蔓延,人们的大肆捕捞,会不会对磷虾的生存产生威胁呢? 会不会对磷虾产生生存威胁 20世纪80年代,全球的渔获量已经达到了50万吨,可以说,当时的捕捞方式可谓不计后果,用大网兜捕磷虾,一次性捕获全部,不分笼育期的成虾或未成熟的小虾。 后来为了避免资源枯竭,1982年的时候,成立了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CCAMLR),并且对各国设定了捕捞配额。 CCAMLR依据科学调查结果表示,早在2010年就设定南极洋FAO 48区的年度捕捞总量不能超过62.5万吨,而且实际捕捞量也控制在20-30万吨之间。 维护地球上任何一个物种的存续,都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共同努力,我们必须继续开展科学监测,合理设置南极磷虾的捕捞限额,更重要的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从长远上来看,不管是南极磷虾还是其它的生物,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这些资源。 只有节制,人类才能走的更长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