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ozm32831 |
2024-01-20 16:10 |
在日前召开的首届数字教育与数字教研共同体建设研讨会上,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领域产生何种影响”这一主题,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梁正为参会者们进行了一场生动解读。
何为生成式人工智能?梁正首先开宗明义,“生成式人工智能是基于巨量的语料库训练而成的,它可以处理文本、图像等多模态数据,并能在大模型环境里不断地学习和迭代。”
“以前我们认为很难解决的问题,但与大模型结合后,就可以得到高质量完成。”梁正表示当前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已经具有理解能力,可以根据提示词和情境生成内容,发展迭代速度超乎想象。“如果说,2023年是AI年,那么2024年可能就是机器人年,大家可以看到很多人工智能对各领域,尤其是教育领域产生特别重要的影响。教师们需直面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就如同今天要求教师们熟练使用计算机、会用幻灯片授课一样,是大势所趋,是任何人无法逃避的。”
在梁正看来,生成性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随着技术进步,会促使教育方式、教育内容发生变革;二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会发生变化,这也将倒逼教育系统对社会发展的新需求有所回应。
首先,就教育内部的变革而言,梁正表示,随着生成性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教师将不再是知识的权威,也可能不会是知识传授的主体。“教师可以采用灵活的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也可能是融合式的个性化的,而非规模化、标准化学习方式。因为,未来不会特别强调记忆和背诵这样的技能了。”因此,在梁正看来,当务之急是教育者需要重新思考,到底要让学生掌握怎样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基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转变,梁正认为,教育需重点关注教学评价的改革。“随着技术进步,大家可以看到,有些职业已经逐渐不被需要,如打字员、接线员等。可以说,未来的劳动力需求会产生重大变化,需要直面与人工智能的竞争。”梁正特别建议,当前要逐渐发展对学生的个性化评价。借助大模型分析,创新评价手段,提升考试在人才测评领域的灵活度和实用价值。
结合围绕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内的生动应用案例,梁正还向与会者们生动呈现了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精准施教、个性化学习等方面的有力创新。如,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手段生成“错题本”,以帮助学生、教师、家长更全面地分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方便教师精准辅导的同时也有利于家长与教师开展对话,助力家校共育高质量落地。还可以把生成式人工智能视为教学中的一员,让它与学生一起参与讨论学习,做同学们的成长助手。
由于教育领域涉及到人的价值、伦理、安全、隐私等问题,基于此,梁正也表达了自己的顾虑。他直言,在引领人工智能参与教育变革时,要清楚地认识到人工智能的能力和局限性。“要认识到现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有可能是虚假的、不真实的、不准确的。”“在使用生成式内容过程中,要注意对数据的来源、质量的评估,特别要审视其生成内容的价值观方向。”“青少年需要到一定年龄、有一定判断力后再去独立使用。”
“人一定要处在人工智能领域应用的核心地位。”梁正强调,这是当前世界各国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的普遍共识,即维护人的核心主导地位。“教育工作者要学习怎样有效利用它的能力,关注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何提升教师工作质量,如何在人工智能环境下保护学生的原创力等问题。”
“人工智能的大模型不是洪水猛兽,但它可能确实会对我们的生活和教育带来各种颠覆,我们要把它理解为一个具有赋能价值的工具,要去思考怎么更好地使用他们。”发言临近尾声时,梁正如是总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