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地 |
2023-12-14 07:28 |
一、心率与血压的关系 “地平”与“洛尔”两类降压药,其中“洛尔”类降压药有降低心率的作用。华子告诉老刘,医生降低他心率的目的,主要还是为了降低他的血压。 1、神经兴奋血压升高: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是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之一。人体的心脏受交感神经支配,交感神经兴奋会引起心率上升,心输出量增多,血压就会上升。这好比“用气筒给轮胎打气”一样,打气的频率越快,输出的气量也就越多,轮胎承受的压力自然也就越大了。 2、降低血压保护心脏:“洛尔”类降压药可以减少交感神经的兴奋,能使心率下降,产生降低血压的作用。而且心率过快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会增加心血管死亡风险,所以降低心率还有保护心血管的作用。
二、心跳越慢越长寿 降低心率不仅可以降压,而且真的有可能让他更长寿。心率指的是每分钟心跳的次数,人们通过对多种哺乳动物的观察试验,得出了“心跳越慢越长寿”的理论。小型的哺乳动物心跳很快,比如说老鼠,每分钟的心跳能达到500以上,但寿命只有2年左右。而大象心率只有40左右,寿命可以达到80年。心脏就好像是一部机器,使用的频率越高,磨损得也就越快,而使用频率低的,自然用得更久些。 心率与寿命相关的理论在人类身上也得到了证实,通过观察试验得知,人类一生的心跳次数大约为25~30亿次,在排除战争、意外、疾病等外部因素影响,静息心率60左右的人的寿命大约是90岁,静息心率70左右的人的寿命则为80岁,心率越高的人,寿命就越短。人的心率就好像是一笔“存款”,先花完的人会先离开。
三、人体正常的心率范围 降低心率可以降压还可以长寿,但不是越低越好。人的心率需要保持在一定范围之内才能满足身体器官的供血。人的心率由心脏窦房结控制,窦房结内有一千多个起搏细胞,就好像汽车发动机的“点火装置”,会根据人体的活动状态释放电脉冲,控制着其他心肌细胞的收缩与舒张。 在安静时,神志清醒的状态下,正常人的窦性心率为每分钟60~100次。也就是说,在这个范围内的心率都是正常的。少数运动员可能会达到40~50次左右的心率,但是对于绝大多数的正常人来说,在正常心率范围内,越接近60的下线则代表心脏的功能越好。对于高血压患者,会依据是否存在心脏疾病而制定不同心率目标。
1、无心脏疾病者:高血压患者如果在静息时心率超过80,通过控制心率可以产生较好的降压效果。需要把心率控制在75以下,理想值在60~65之间。 2、有心脏疾病者:如果发生了冠心病、心衰、心梗等心脏疾病,控制心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心脏,治疗目标就需要把心率控制在55~60之间才可以。
四、不用药物调整心率的方法 通过药物可以调节心率的高低,但药物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一旦停药,心率就又会恢复至原先水平。只有通过非药物的手段降低的心率,才是心脏强大的体现。 1、增加有氧运动:运动员的心率比普通人要慢许多,就是因为大量的运动锻炼使心脏功能得到大幅增强,每搏输出量增加,心脏不用跳得那么快也能满足供血身体的需求。所以普通人增加运动,就会有效地降低心率。 想锻炼到心脏能力,需要每周至少进行5次,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运动,比如说骑行、快走。在运动时的心率要保持在170减去实际年龄的数值才能保证锻炼效果。例如一个40岁的人,他运动时的心率就要保持170-40=130时才算达标。 不要担心运动时心率加快对寿命的影响。大家都知道汽车要时不时地去“跑个高速”,这样才能使各个零部件更为契合,排出发动机积碳。人体也需要经常运动,可以加快机体新陈代谢,使心肌得到锻炼。而且人体不会总是保持运动,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静息状态,更强大的心脏会跳得更慢,寿命也会更长久。
2、控制体重:人的体重过大,脂肪过多,会直接加重心脏的负担。体重大的人,往往需要更快的心率来输出更多的血液才能满足身体需要,尤其是向心性肥胖还会对外周动脉血管造成挤压,引起血压升高。 所以说,肥胖的高血压患者,应当在坚持运动的基础上控制饮食。少吃盐、甜食,少喝含糖饮料,不吃动物脂肪,多吃些蔬菜、水果还有多纤维的全谷物,把体重降下来,血压和心率也会随之降低。
3、自我情绪调节:人在遭遇恐惧、激动、狂喜、悲痛、焦虑等情绪的时候,会使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率加快。短时间的情绪波动对身体不会造成大的影响,但如果是长期压力过大,或是长期抑郁、焦虑的情况下,交感神经就会持续的兴奋,引起外周小动脉收缩,造成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作用。 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常见高压正常而低压较高的类型,多数人就是因为压力过大与长期焦虑引起。所以说大家要多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多亲近大自然,多与人交流,让自己做到张弛有道,才能有健康的身体去拼搏。平时容易暴怒的人,在遇事时不妨先做三次深呼吸,让自己冷静一下,疏导自己的负面情绪。
综上所述,有高血压的人,在正常范围内降低心率有助于控制血压、延长寿命。降低心率的最好的方法就是依靠运动、减肥和心理调节。需要注意的是,高血压未得到较好控制之前,要避免剧烈运动;有严重并发疾病的人,在运动之前需要经过医生的评估,选择最适合自身的运动。需要服药者,应当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