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60728710 |
2023-12-12 12:35 |
诸葛亮大名,几乎全中国的人都知道他。然而,提起他唯一儿子的,不熟悉的三国的人恐怕很难知晓。他叫诸葛瞻。 诸葛瞻虽然是奇才诸葛亮的唯一独苗,但这个才二代官二代的名声远远不如他父亲,甚至在家喻户晓的《三国演义》中出场的次数都不多,唯一出场的一次,充满了悲剧性,就是他带着他的儿子诸葛尚一起殉国。 诸葛瞻为什么存在感这么低?答案源于他的平庸能力弱,如果他有一项拿得出手的战绩,罗贯中就会给他加更多的戏,让他在书中大放异彩,各位看客不妨看看关兴和张苞,历史上他们也很平庸,不也看在关公和张飞的面子上也是加戏加buff吗。[attachment=2385126] 只可惜,《三国演义》虽然把诸葛瞻一生的高光时刻展现得淋漓尽致,但纵观历史,诸葛瞻是一个依靠着父辈荫庇、苟活于世的官二代,甚至诸葛瞻离蜀汉罪人就差一点。 如果理解诸葛瞻从小到大的成长轨迹,就会发现:诸葛亮是一名好统帅,好臣子,却不是一名合格的父亲。 生孩子的年龄太晚了 诸葛亮一生忙于季汉的基业中,虽然千古流芳,但结局并不完美。[attachment=2385127] 连生儿子,都是异常艰难,早年不得已过继了兄长的儿子诸葛乔为嗣子,延续自家香火,同时也是有个依靠,可惜诸葛亮夫妇虽然把诸葛乔当做自己的儿子,但深恐其成为庸人,对他的管教异常严格。 甚至为了他能够出人头地,让诸葛乔同士兵们—起,参加与督运军粮地艰苦工作,可惜,这个优秀的年轻好苗子,不久就英年早逝。 诸葛亮非常伤心,他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感叹自己年余中年却连一个子嗣都没能留下,不得已,他和黄月英虽然已经早早过了适宜生孩子的年龄,却也想尽一切办法,直到四十五岁才最终诞下长子。[attachment=2385128] 诸葛亮年轻的时候,就以事业为重,黄月英也支持丈夫的匡扶汉室的大业,所以,两个人一直也没能在盛年要一个孩子。 同时笔者也想到当下一些男女年轻人,又何尝不是诸葛亮那样的情景,为了发展,不顾父母的催促,等到三十老几,甚至是四十岁,才知道要做好怀孕生子的准备。 这个时候,不仅诸葛亮的精力早已跟不上年轻时的意气风发状态,况且北伐的军务都比年轻的时候更为沉重,刘备病逝,几乎所有的担子都由中年诸葛亮一力肩挑,哪有什么时间去照顾一个孩子呢?[attachment=2385131] 况且黄月英也是一名高龄产妇,那个时候年轻妇人生子就是半脚踏进鬼门关,更何况同样也是中年的黄月英呢,能产出健康的孩子,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 这也是现代很多高龄父母最为严谨致命的问题之一。所以,祖父母要求父母早点生孩子,并非完全错误,这也是几千年中国家庭教育积淀下来的正确理念。 患得患失的教子理念,直接坑害了儿子一生 诸葛亮面对这个来之不易的孩子,对他的教育却并没有多大珍惜,相反,出自高龄产妇腹中的诸葛瞻生下来聪慧,健康,这在现代医学角度来说,已经是难得了。[attachment=2385125] 可诸葛亮,却面对孩子的天性聪慧,却不是显得特别高兴,相反,他却认为他过早成熟,将来成不了大器,虽然诸葛亮的怀疑不是没有道理,但孩子尚未长大,却做出如此定论,未免太过潦草。 虽然这样说有点过,毕竟诸葛亮还写了《诫子书》,短短几十字,也是希望儿子能够做一个品格优良的好孩子,蜀汉未来的好国柱。要不然怎么会出现为国尽忠,血染绵竹的壮烈诸葛瞻。 通过《诫子书》可以看出,诸葛亮即有心将诸葛瞻培养成大器之才,但又有想让儿子成为普通人、安安稳稳过一辈子的想法,这不自相矛盾吗?[attachment=2385130] 他拥有的成就,无论他做不做为,他的儿子,无论年龄大小,无论处在何地,都因为他亡父的身份都无法成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诸葛亮考虑太多,患得患失,这也怕那也怕,但又不实践于儿子的教育成长,诸葛瞻这个官二代的平庸能力就注定要形成。 诸葛亮的去世,使得这个原本缺爱的孩子变得越来越扭曲,诸葛乔的英年早逝,也会诸葛亮不当的教育理念大有关系。 由此可见,学历高、名气大;并不代表就懂家庭教育,况且父母过于优秀,或是对待孩子的成长患得患失,或是太过于相信自己给孩子设计的成长道路,这样的想法无疑是失败的。[attachment=2385135] 只说不做的失败教育 从诸葛瞻中年殉国,那段充满骚操作的军事行动来看,他是半分也没有继承,其父亲的优秀军事理念和战术。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况且,如果有好师傅教导,诸葛瞻本来可以成为一个如霍弋、甚至是姜维这样的一代将才。 也许也有看客说,孩子太小,怎么去学习太过复杂的军事谋略? 这是一个天大的借口!诸葛亮完全可以一点点熏陶儿子一些知识,看一下霍去病年纪轻轻为什么能够成为一代军神?这是汉武帝从小就教他怎么去学习军事上的一些理论,还叫许多师父来进行辅导,远的不说,姜维的成才也离不开远戍边境的父亲的亲身教导。[attachment=2385133] 说道姜维,他也是诸葛亮培养出来的好苗子,诸葛亮在姜维投降之时,就费心费力地对这个关门弟子进行系统性的培养。 除了将最关键的仓库管理交给姜维外,还注重对他的军事、声乐、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培养。 问题是,诸葛亮太过注重姜维的培养,却忽略了跟随他多年的旧弟子马谡和他的亲儿子,姜维被偏爱,导致马谡突然的扭曲和诸葛瞻未来的敌视。 诸葛亮没有把自己的毕生所学传给自己的儿子,这无论如何都是说不过去的,就算诸葛亮岁数大,体弱多病,他也可以拜托姜维把自己的毕生所学传给儿子,一个是弟子,一个是儿子,如果好好相处,莫过于亲兄弟的关系,况且,通过姜维对诸葛亮的执念,他因为恩师的托孤,他也力求把诸葛瞻这个小师弟好好照顾培养。[attachment=2385132] 但,看到最后,诸葛瞻和姜维的关系,真的很遗憾啊。 太可惜的是,在诸葛瞻8岁的时候,诸葛亮就病逝在五丈原。8岁,正是诸葛瞻身体、心灵开始成长的关键时期。 由此可见:成才,不仅需要自我努力,更需要名师的指导,同时还需要环境磨砺。诸葛亮这三点都有,诸葛瞻都没有,而且最缺环境磨砺。 如果资质平庸也就罢了,如果资质天赋本身就很高,就像诸葛瞻一样,作为名人父亲,再想去压制孩子成长,本身就是错误的,这不是在帮助孩子,反而是对孩子的伤害或者说是迫害。 所以,只培养道德品质的父亲诸葛亮不仅不合格,还一手把儿子推入了绝境。[attachment=2385134] 亡父盛大名气,带给儿子是一块搬不走,挪不开的石头 诸葛亮死后,刘禅感念诸葛亮的辅佐恩德,他怜悯诸葛瞻年少丧父,便把诸葛瞻带到皇宫抚养,长大后让诸葛瞻继承了武乡侯的爵位。 等到诸葛瞻十七岁,他还让诸葛瞻娶自己的女儿当了驸马,在官位上更是逐步提升,最后以卫将军的身份统领蜀汉除姜维统帅兵马外的所有兵马。 在蜀后主刘禅的心里面,诸葛家就是整个蜀汉的顶梁柱,对“亚父”诸葛亮的无限信服,让他对亚父的儿子诸葛瞻同样信心足足。 问题是,诸葛亮除了教育儿子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真的什么都没有教,或许说根本没来得及教。 名人之后,要做个普通人真的很难,川内的老百姓几十年来都怀念诸葛丞相这个为国为民的好官,他们甚至还把诸葛瞻当作诸葛亮的替身,无论西川地区有什么利民利国的政策,都会归结于毫无付出的官二代诸葛瞻。[attachment=2385129] 这对诸葛瞻来说,这是蜜罐,诸葛亮所在《诫子书》上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观念无疑的背道而驰,富贵的生活可以消耗着诸葛瞻的意志,这虽然是刘禅善待恩人后人的一个举动,但诸葛亮的名声同样带给诸葛瞻的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压力,诸葛瞻在这样的蜜罐和压力下,就会不思进取。 同样,不思进取的诸葛瞻看到,有着父亲一般智慧和能力下北伐的姜维立下一个功劳又一个功劳下,就会像鬼魅一样提醒着诸葛瞻,父亲对自己的忽视,对非亲生儿子的偏爱。 就会毫无疑问地恨透了姜维,因此这样的偏执,也养成了诸葛瞻自大的缺陷,他可以冷拒黄崇的妙计,可以无视李球张遵等将领的劝阻,毅然无脑地对邓艾进行阻击,可结果却连翻山越岭疲惫不堪的魏军都无法进行抵抗,诸葛瞻虽然殉国,但仍改变不了他是季汉罪人的一个事实。 虽有骨气,但无能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诸葛瞻的养成无疑是一场悲剧,父母的及时教导对于孩子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