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部新片十分抓眼。 实在是卡司过于闪耀。 女主是个性与演技共存的「英伦玫瑰」,艾米丽·布朗特。 最近因为《奥本海默》,再次让大家认识到她的魅力。 男主是「美国队长」,克里斯·埃文斯。 借由《利刃出鞘》《灰色人》等电影中各异反派角色,打破自己身上「伟光正」的形象。 光是看到这两个人的名字放在一起,鱼叔就充满了期待。 而且,两人合作的还是一部R级喜剧。 里面不仅有艾米丽「下海」变身脱衣舞娘。 还有美国队长身穿玩偶服装,大唱rap。 于是,影片上线当天,我第一时间刷完本片。 质量如何,鱼叔今天就来说说它—— 《止痛骗》 Pain Hustlers 本片导演,是《哈利波特》系列中后期的常任导演,大卫·叶茨。 这部新片也是他近些年首次离开这个经典IP,尝试的新题材。 电影改编自真实事件。 2018年,《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名为《痛苦的骗子》的深度报道。 讲述一个镇痛药制造商如何通过行贿医生,从印度贫民窟的穷小子,摇身一变成为美国亿万富翁的故事。 这个故事也被称为「卖药版《华尔街之狼》」。 看看这像被打了鸡血一般的培训场景。 还有这样霓虹斑斓,香汗淋漓且神志不清的酒会现场。 可不是有了《华尔街之狼》的那个味儿了? 故事一开始,女主莉莎(艾米丽·布朗特饰),并没有那么风光。 她是单身母亲,做着脱衣舞娘的工作。 经济拮据的母女二人,只能住在环境糟糕的汽车旅馆。 虽然过着窘迫的生活,但她也有着要做出一番成就的傲气。 每天晚上,听着永不停止的噪音,看着因为自己而无法稳定生活的女儿,她都对自己默念: 我不会放弃自己。 我不会放弃梦想。 我会活出价值。 莉莎有一项独特的才能。 她善于观察他人获取讯息,然后利用「话术」取得他人的信任并说服对方做一些事情。 凭借这个能力,有一天她在脱衣舞俱乐部和皮特(克里斯·埃文斯饰)搭上了话。 利用敏锐的观察力,她一眼猜中了皮特的职业:医药代表。 皮特供职于一家止痛药制造公司。 他们公司研发出一种止痛喷雾。 虽然其中包含阿片药物芬太尼,但根据麻省综合医院的研究表明,药物成瘾和用药过量的风险不到1%。 但公司运营非常不善。 除了他四处奔波,只有一个负债累累的老板,一位不靠谱的CEO,和一名能力与野心成反比的营销副总裁。 无论皮特如何说破嘴皮,公司连一瓶药都卖出去,即将面临破产。 处在崩溃边缘的皮特,发现了莉莎身上有点销售的天赋,于是递给她一张名片。 莉莎也决定接住这来之不易的机会。 但她没有学历,没有相关经验。 怎么办? 皮特大手一挥。 高中辍学的莉莎,转眼成了生物学博士。 再加上独特的眼力劲和优越的外形条件,她取得了老板的喜爱,终于成为了一名销售员。 工作,就是说服医生开出本公司的处方药。 一张全剂量的处方, 莉莎一个月就可以拿到4万美元。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 没有哪个医生会无缘无故更改用药。 也不会有哪个医生会放弃现成大公司给的「好处」,而和一个小公司合作。 所以莉莎四天之内,几乎吃遍了全州医生的闭门羹。 皮特给了莉莎一个星期的时间,如果在此之内没有开出一张处方,她就会被开除。 雪上加霜的是,女儿还生了病,需要动手术,又是大一笔钱。 无可奈何之下,莉莎又回到了她第一位拜访的医生那里。 许是老天也在帮她。 在这里,她碰巧遇到一名因为长期服用竞争对手止痛糖而副作用爆发的病人。 恰好的时机,用恰当的音量,莉莎质问医生为什么明明还有更好的药可以减轻病人的痛苦,而不去用。 莉莎快速捏准病人与家属想要换药的心理。 一张处方倒手。 随后,莉莎还掌握了这位医生更多的信息。 因为离婚,正处于心灵受伤,急需别人认可。 于是,她在公司没有预算的前提下,说服皮特自掏腰包,为这名医生举行了一场专属的讲者计划。 即,用美食美酒和美人来收买医生开药。 成功与医生签订长期用药合约。 莉莎通往人生巅峰的大门,就此开启。 莉莎能够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按照皮特的话来说,就是她那个「PhD」的身份。 不是学术意义上的博士学位,而是: 贫穷(Poor)、饥饿(Hungry)和拼命(Desperate) 也是因为莉莎在给其他销售培训时,她自己写的: 我能得到什么? 钱是一定的。 但也有建立在钱之上的尊严与地位。 所以,莉莎后来招聘的销售,基本上都是在社会、家庭中毫无地位的女性。 她们亲身经历过贫穷,清楚饥饿的痛苦,心中也有明确的目标。 因此,她们都会为了改变现状而拼命。 不负众望,在莉莎的带领下,公司很快扭转了局面。 痛击对手,占领市场,还成功上市。 莉莎也成为了一位受人尊敬的成功人士。 直到这里,《止痛骗》就像一出翻身爽文大戏。 社会底层借着天时地利人和,一举成为人上人。 更重要的是,莉莎是真心认为自己的药物能够缓解病人的疼痛。 她非常认同自己的工作价值。 但事情真的就这么美好吗? 当然不。 毕竟片名是《止痛骗》,关键不在「止痛」,而在那个「骗」字。 这其实是一场建立在肮脏欲望上、漠视生命的大骗局。 其实,在莉莎第一笔成交的生意中,真正起到作用的,并不她的专属派对。 而是,皮特开出的一个「灰色」福利: 每参加一次讲者活动,我们可以给你1500元,每周三次。 前提是让所有使用赛拉芬的患者,都换成用洛纳芬(止痛喷雾)。 一般情况下,医生是不能突然更换病患药物的。 是否耐受、是否有过敏反应,都是关系生命的问题。 但,医生还是签署了这个合约。 毕竟,谁会和钱过不去呢? 事实上,这个止痛喷雾,与美国「臭名昭著」的奥施康定一样。 都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类药物。 而阿片,就是指鸦片。 即从罂粟汁中提取的药物。 这也就意味着,虽然其有很好的止痛效果,但必须严格遵循医嘱,定量服用。 否则就很容易药物成瘾,严重的,则会引发死亡。 就像片中最初那个答应换药的患者。 止痛喷雾的确让他免受痛苦,如释重负。 但也让他依赖上药物带来的美妙体验。 它会释放出神经化学物质。 跟母亲第一次拥抱孩子时的感受一样。 这种感觉就是人类存在的真正原因。 于是,他欺骗医生说自己的疼痛并没有减少,以此换来更过量的药物。 可医生真的看不出来吗? 鱼叔觉得不一定。 最起码,从他迫不及待开处方的动作,我们能够清楚的知道: 每开一单,他就可以从制药公司获得一定的分成。 所以,多多益善。 不过,一个时期内癌病病人就那么多,市场也就那么大。 想要获得更多的利润该如何做? 那就是发挥自主能动性,开拓市场。 痛就是痛。 头痛、牙痛、胃痛...这些也让人遭罪。 那么,喷雾自然而然会派上用场。 但是,有法律明文规定,不可以将此类药物用于一般性疼痛病症。 而且神圣的医疗道德,也会允许医生这样做的。 可在欲望面前,什么「医者仁心」,统统丢掉。 我开的所有超适应症用药处方单,都要25%的回扣。 那么,所谓的麻省综合医院给出的「成瘾率不足1%」的数据是如何得来的? 该数据的提出者是这样说的: 临床试验对象是第四期癌症患者,所以在药物滥用造成问题前,大部分都已经死了。对于非癌症患者而言,他们得出的结论,用药过量和成瘾的风险都非常高。因为,这可是芬太尼。
然而,无论制药公司,还是医生,都巧妙地隐去了后半部分。 只拿出了「不足1%」的数字,去换取患者的信任。 于是,药物提供者因为饱满的口袋醉生梦死。 患者也在一个个虚假的健康生活中,不知不觉走向死亡。 近几年,有关医疗体系腐败与药物上瘾的影视作品很多。 像是同样由真实的「奥施康定事件」改编而来的《成瘾剂量》《无痛杀手》等剧。 《成瘾剂量》是一部豆瓣9.4分的神剧。 它为我们全面揭露一个黑暗的真相: 资本家,连同药监局、医学专家以及逐利的销售代理,组成了一个天衣无缝的欺诈网。 将原本努力工作,认真生活的普通老百姓,推入了药物成瘾的火坑。 而《无痛杀手》则从另一个角度,犀利地指出政府的不作为。 提供了「不止于想一个人问罪,更要像一群人问责」的深刻思考。 相比之下,《止痛骗》只是将将及格的分数。 在如此阵容与话题下,质量并不算十分突出。 看完全片的鱼叔对此,只有一个字可说:该。 不难看出,这部电影想走的是一个「爽片」模式。 前期的爽点,放在莉莎触底重生之上。 后期则是莉莎拒绝与制药公司同流合污,决定向检方揭发。 这两种爽点的转换,完全作用于莉莎这一个人物。 因此,莉莎这个人一定是具有多重复杂性的。 一个高中辍学的单身妈妈,能够成为顶级的销售能手,绝不是一个「天赋」就可以成为通天的金手指。 但,电影对于女主的家庭环境、人生经历、性格多面性的刻画非常简单。 而且,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导演有意将莉莎设定成一种在失控的欲望中依旧持有人性光辉的人。 从一开始皮特行贿医生,莉莎提出质疑。 到后来,她在公司巅峰时,那句颇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话: 难道你有时不希望我们聚在这里,是因为我们做了一些了不起的事,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因为大家贪婪吗? 还有,莉莎从头到尾都在反对为了一己私利而将药物给超适用人群。 甚至在明知自己被监听的情况下,还试图阻止医生加入其中。 乃至最后,尽管警方已经保证她因为揭发有功,可以免去坐牢。 她还是在法庭上忏悔,坦言自己应承担应受的惩罚。 如此心怀善良的人,在进行诈骗工作时,应该是纠结的,拉扯的,痛苦的。 可这些复杂的情绪在电影中统统感受不到。 每一单生意,莉莎都做得干净利索。 虽然导演安排了,莉莎的朋友就是因为上瘾止痛喷雾而死亡,对她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但还是不够具有说服力,反而给人一种又当又立的感觉。 与此同时,故事内容过于老套。 导演试图与《华尔街之狼》一样,通过疯狂的人物,夸张的情节来展示人欲之恶。 但实际效果更像是一种拙劣的模仿。 同时,又想学习《大空头》用一种娱乐方式讲述深刻的议题事件。 如伪纪录片、旁白、定格等花哨的处理方式。 时不时出现的一些腥膻台词,和俏皮话。 结果,这种花哨并没有把握好平衡。 反而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故事中的严肃性。 尤其是最后,莉莎出狱后,本是过上了更加和平的生活。 但她却在最后又做出具有「反转」意味的情节: 莉莎自白,自己还会时不时想起那段疯狂的时光,而那种感觉依旧让人渴望。 或许,导演是想要以此来隐喻欲望与药物一样,让人不自觉上瘾。 但实际上,不仅什么都没说出来,还将真正的东西掩盖了下去。 所以,鱼叔看完感到一阵可惜。 顶级卡司顶级投资+尖锐的社会议题,本该打造出一部能够震撼人心、发人深省的好电影。 结果却只是将热门议题当做噱头,将两大明星当做门面,讲了一个轻飘飘的俗套故事。 实在是浪费了这么一个好题材。 可见,导演大卫·叶茨在离开了《哈利波特》系列之后,他已经无法再证明自己的才华。 成为了一个平庸而过时的好莱坞操作工,让人看不到任何的惊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