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我在秋天等你,甘肃一千一百公里>1 [61P] --]

武当休闲山庄 -> 旅游讨论 -> 我在秋天等你,甘肃一千一百公里>1 [61P]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厨爹 2023-04-11 19:38
第一章:兰州,一碗牛肉面的留恋
但凡提起兰州两个字,几乎所有人都会不约而同地说出同一句话:兰州牛肉面。
兰州人喜欢面,喜欢的程度很难找到合适的词语来形容。很久以来,早上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用最快的速度奔向自己习惯的那家牛肉面馆,这几乎成了所有兰州人的习惯。
在兰州城里,你不必担心会找不到牛肉面馆,以脚下的位置为中心,半径100米以内一定会有一家。
正宗的兰州牛肉面,老辈的土著兰州人会亲切的称呼它为牛大。第二次打卡磨沟沿老字号,开启了一次正宗且味道鲜美的牛肉面之旅。“一个面,一个肉,一个蛋。”这是地道的兰州人点餐的术语,在不经意间,点了一份在整个牛肉面族谱里最经典的组合。
一路向西!师傅,下个二细。辣子蒜苗子多些。
痴迷的牛肉面吃货会在凌晨天微凉之时,就在面馆门口等待,然后在面馆开门的那一瞬间冲进店里吃到清晨的第一锅浓汤做出的面,这就是头锅面。
拿到捞面师傅递过来的碗,先从一大锅肉汤中舀出一勺来浇在面上,然后是肉块、香菜、辣子、蒜苗。此刻的你已经无法控制味觉的诱惑了。

第二章:武威,“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的寻访之旅

四海八荒,总有那么一段风景,一定会有那么一段风景,她会把你的心留在那时那刻,一生一世。
天梯山石窟,也称凉州石窟,别名凉州大佛窟,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城南五十公里处的中路乡灯山村,始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凉州石窟是我国开凿最早的石窟之一,是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源头,被喻为"石窟鼻祖"。
在历史的风烟中,天梯山石窟只有最大的佛窟开放,据明代《重修凉州广善寺铭》记载当时尚存26窟,解放初期就仅存16窟了。而现在,很多雕像和壁画收藏在甘肃省博物馆,只留下满身伤残的空窟。
现在天梯山石窟仅存3层,大小洞窟17处。最大的洞窟残高30米,宽19米,深6米。窟内有释迦牟尼造像1尊,高15米,宽10米,大佛巍然端坐,左手平放在膝盖,略出膝部;右臂前伸,手掌外撑。大佛左右两旁有文殊、普贤菩萨,广目、多闻天王和迦叶、阿难等6尊造像,造形生动,神态威严,形象各异。
窟内南北两壁上绘有大幅壁画,栩栩如生,依稀可见繁盛时期的浓厚色彩。青龙、梅花鹿、白马、墨虎、菩提树等等,以及马背上闪闪发光的经卷,整个壁画笔触清新,色泽艳丽,气势磅礴,形象逼真。
大佛窟外筑起了18米高的钢筋混凝土围堰大坝,形成了今天在天梯山石窟所能见到的“水山之界”奇观。
天梯山石窟陈列馆也位于景区内,免费参观,在这里可以通过大量的文字、图片深度地了解天梯山石窟的文化背景。
据记载:开凿天梯山石窟的凉州僧人们,以昙曜为代表,后来成为了中国内地另两大石窟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主要技术力量,昙曜甚至还成为了北魏的佛教领袖,凉州天梯山石窟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石窟的开凿,这也是天梯山石窟被称为“石窟鼻祖”的原因。

天梯山石窟

天梯山石窟又称凉州石窟,俗名大佛寺,位于武威市凉州区城南约50公里处的张义镇灯山村,始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距今约1600余年的历史。天梯山山峰巍峨,道路崎岖,登临之难,形若悬梯,故名天梯山,山巅常年积雪,为古凉州八景之一的“天梯积雪”。其中第十三窟主尊释迦牟尼造像高约28米,宽约10米,依山面水而坐,右臂前伸,脚下碧波荡漾,薄云缠绕其身,构成了一幅山、水、佛、云浑然一体的壮观奇景,是凉州颇负盛名的旅游胜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天梯山石窟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它的开凿对同时期周边或更远地区的石窟开凿具有示范和启蒙作用,形成了我国佛教石窟艺术史上有名的“凉州模式”。天梯山石窟以它独特的湖光山色和古老的佛教文化艺术吸引着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和游人前来观光旅游。

第三章:中国旅游标识马踏飞燕的出土地,武威雷台汉墓

如果你去过甘肃省博物馆,就不会错过镇馆之宝,这就是马踏飞燕,也称之为铜奔马。造型矫健精美,作昂首嘶鸣、疾足奔驰状。塑造者摄取了奔马三足腾空、一足超越飞鸟的刹那瞬间。
而铜奔马的出土地就是武威市。武威,曾经的西北首府,六朝之都,凉国故地。从古至今,武威每一次更名背后都有一段历史。姑藏是匈奴人给这里的第一个地名;汉武帝时,因霍去病两次西征,收复了河西走廊,感念其军功,命名武威;东晋时期,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将其作为都城,五凉古都因此得名;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在此停留讲经,繁华一时。隋唐时期,光芒被甘州掩盖。西夏时期,凉州得到了第二次繁荣,成为了西夏的陪都。
雷台汉墓因处于雷台而得名,为前凉张茂所筑高台。据记载:汉墓修筑完成之后,到了东晋的前凉时期,在汉墓之上修筑了高台。之后,武威干旱少雨,为了求雨,人们在高台上修筑了雷祖殿祈求风调雨顺,高台从此得名为雷台,雷台下挖掘的汉墓也自然得名雷台汉墓。雷台观,中为晋台,下是汉墓,台上却是明建,小小雷台见证了厚重的历史叠压。
雷台汉墓出土的铜车马俑,形态各异,车辆结构精美,人物栩栩如生,所有这些,组成了一支高级武官出行时的队伍,场面壮观,声势浩大。这是按照实物仿制的“凉州兵团”。
据墓内铭文记载,此系“守张掖长张君”之墓。墓分前、中、后三室,前室附有左右耳室,中室附右耳室。墓门向东,墓后完至墓门长19.34米。雷台汉墓有1号墓和2号墓,墓道东西走向,均在雷台之下,两墓相距估计50米左右且平行,入口贴地平。墓道较宽敞,进入主墓室的拱门需弯腰而进。

雷台汉墓

位于凉州区北关中路257号,是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出土地。1983年雷台被公布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雷台汉墓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2月通过ISO国际质量体系认证;2004年4月被评定为甘肃省第三批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6月被评为全国青年文明号;2005年12月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2年被全国科技协会确定为全国科普基地。2013年被授予“甘肃十佳旅游景区”称号。2014年被确定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大景区的核心景区。主要景点有汉式大门、音乐喷泉、汉代风格大型浮雕、四神图腾柱、整体放大6倍的99件铜车马仪仗俑阵列、汉墓、雷台观、汉文化展览馆等。

第四章:走进西夏古国的皇家寺院,张掖大佛寺

西夏国仅仅存在了189年,与宁夏的西夏王陵同样珍贵的遗存,便是甘肃张掖大佛寺。作为最初的西夏皇家寺院,不仅规模庞大,而且建筑用的木料扎实,榫卯结构、造型、彩绘都十分地精美。
在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下,城内西南一条僻静的小街上,遇见了大佛寺。这是坐东面西的四合院式佛教寺院建筑群,寺内古树参天,清雅幽静。最为显眼的就是清康熙年间重修大佛殿时留下一幅对联:“创于西夏,建于前明,上下数百余年,更喜有人修善果;视之若醒,呼之则寐,卧有三千世界,方知此梦成真空。”
大佛寺原有的建筑规模十分宏大壮观,记载有山门、天王殿、配殿、厢房、大佛殿、藏经阁、金塔殿、浮图塔、僧舍等建筑群。如今仅存的只有建于中轴线上的大佛殿、藏经阁、佛塔三处。
卧佛殿是一座重檐歇山顶式的两层楼建筑,高二十米二,宽四十八米三,进深二十四米五。大殿四周有木结构绕廊,殿门两侧有各用五十块小方砖拼成的砖雕,长四米六,左幅为“西方圣境”,右幅为“祗园演法”。
卧佛殿内现有彩绘泥塑佛像三十一尊,正中的巨型佛坛上,是释迦牟尼彩塑卧像,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室内卧佛像,身长三十四米五,肩宽七米五,造像神态自若,丰满端秀,面部贴金,金装彩绘,比例匀称,两眼半睁半闭,面容恬静安详,庄严高超,生动逼真地表现了释迦牟尼入涅槃的情景。
殿内禁止拍照,只能靠你的想象力来展现它的雄伟壮观了。大佛殿内有一尊降龙罗汉不降龙的雕像,龙高挂在头顶的樑柱上,据说因为元世祖忽必烈诞生于大佛寺中,而皇帝象徵龙,所以殿内的降龙罗汉雕像,是寺庙中唯一不降龙的雕像。
后因西夏太后常来寺内朝拜、居住,故大佛寺又称西夏国寺。

张掖大佛寺

·位于张掖市市区内,始建于西夏王朝永安年间,距今已经有九百多年的历史。 ·寺内有一尊国内最大的室内泥塑卧佛,佛身长约有34.5米,肩宽约有7.5米,光是手指就可以平躺一个人。 ·殿内除大佛外,还有十大弟子、十八罗汉等众多的雕像,另外还有记载西游记、山海经的壁画。 ·现在大佛寺可以参观的主要建筑由西到东有大佛殿、万圣殿、藏经殿、土塔和山西会馆几座。

第五章:遇见彩虹般的张掖七彩丹霞地貌

你是不小心滴落在凡间的彩虹,在最美的季节渲染开来。
我们经常提起的丹霞是指红色砂砾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的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彩色丘陵则是指由于多种因素形成的丘陵状杂色岩石地貌,因为缤纷的色彩而被称为彩色丘陵,它发育在侏罗纪与第三纪之间的白垩纪。
张掖的丹霞地貌位于甘肃省张掖市临泽与肃南县境内的祁连山北麓,发育于距今约200万年的前侏罗纪至第三纪,大自然真是给了我们不小的惊喜,一睹神奇景观的真实面貌。
张掖丹霞的气势磅礴、场面壮观、造型奇特、色彩艳丽令人惊叹。古诗云:“高峰壁立老龙蟋,削出芙蓉作画看。” 登高而望,眼前的景色像是不小心打翻的颜料盒,那色彩美的让你窒息,丝毫不加雕琢的张扬和毫不掩饰的奔放。
七彩丹霞景区范围很大,横跨张掖市的临泽县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最精华和成熟的区域是在临泽范围内。目前参观的观景台有四处,乘坐景交车到达,分别是:七彩仙缘台(2号观景台)、七彩云海台(1号观景台)、七彩锦绣台(5号观景台)、七彩虹霞台(4号观景台)。其中3号台与2号台紧邻,叫七彩屏,距离2号观景台约200米距离。


查看完整版本: [-- 我在秋天等你,甘肃一千一百公里>1 [61P]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