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ozm32831 |
2023-03-29 20:33 |
装配、组装、搬运、布线……南京埃斯顿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传送线高速运转。环环相扣的装配岗位上,“技术工人”或挥舞长臂、或运用灵活关节,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将一个个部件拼装成工业机器人成品。
“这些‘员工’都是机器人,可以夜以继日地加班加点,即便这样,还是忙不过来。”翻开进度表,埃斯顿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负责人说,公司工业机器人生产线正满负荷运转,“去年销量突破1.7万台套,今年有望超过2.5万台套,订单接连不断,产能还得继续扩充。”
红火的成绩单背后,离不开公司发力数字化的付出。埃斯顿公司市场总监卢昊介绍,过去,机器人成品只知道按部就班完成好设定的动作;现在,公司交付客户的是整套方案——新一代机器人搭载数字化平台,平台上拥有强大的知识库,通过“对比参照”知识与经验,既知道需完成哪些焊接动作,也知道完成效果如何,还能主动匹配更优方案,“如果交付的是多个机器人组成的生产线,还能通过数字化平台分配任务、提高质量、加强过程管理。”
在卢昊看来,随着我国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工业机器人的市场需求正大幅拓展,并且正从通用型向定制化方向转变,“要实现定制化,除了在硬件上对臂展、负载、材料等进行改造外,还需要将数字化融入产品全生命周期,帮助机器人在不同细分领域有更专业的表现。”
沿着产线继续向前,机器人成品正在一个个“格子间”里进行测试。它们中,有的像熟练工,可精准完成排板插件等动作,有的像大力士,能搬动上千斤配重块。“拥有不同技能,得益于它们搭载着公司自主研发的‘运维精灵’。”卢昊解释,“运维精灵”是手掌大小的边缘网关模块,可收集机器人运动过程中产生的电流、位置、扭矩等信息,并将其上传至数字化平台,从而形成大数据库,为不同行业定制“数字模型”。
交付客户后,机器人还能借助自带的“知识库”自我学习、更新技能,根据环境数据和需求指标,确定工作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让作业的精度和效率平均提升30%以上。如果出现故障,机器人还会自动发出警告,交由生产商的技术人员进行远程诊断处理。
“近10年,在需求带动和政策支持下,国内工业机器人行业快速发展,经过提档升级、优胜劣汰,已经实现国际领先。”埃斯顿公司副总裁周爱林表示,我国工业机器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比已从10年前的10%左右上升到30%左右,在信息家电领域更是超过50%,在锂电、光伏、压铸等高端细分市场的竞争力也很强。据了解,我国工业机器人应用已覆盖国民经济60个行业大类、168个行业中类。2021年我国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每万人超过300台,比2012年增长约13倍。
“上游,减速机、控制器、视觉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国产化进程加快,为降本增效提供了更多可能。下游,新能源、汽车、锂电等行业需求旺盛,发展后劲十足。深耕细作、奋力登攀,好戏还在后头。”谈及未来,周爱林信心满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