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地 |
2023-03-11 07:18 |
三国时期,魏、蜀、吴的武将不相上下,都有一批能独当一面的将领,所以才能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如魏国的大将典韦、许楮、徐晃、张辽等,蜀国的五虎上将,吴国的名将周瑜、黄盖、陆逊等,这些名将的本领都是不要不要的。
(曹植) 但是文人,似乎魏国遥遥领先,魏国可谓“文武双全”,也许这也是魏国能够统一中原的“文化基础”吧。 魏国有诗人“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蜀国只有个诸葛亮,吴国似乎没有谁。 三曹是玩“纯文学”的,曹操有《观沧海》《短歌行》流世,曹丕有《燕歌行》、曹植有《洛神赋》等流传,如果他们生活在宋朝,说不定与“三苏”并驾齐驱;而蜀国呢?只有诸葛亮写了一篇《出师表》,并且不是纯文学,而是写给皇帝的奏章,因为有文采而闻名。吴国呢?还真没有文学作品流传。 曹丕的《典论》则是最早的文艺理论批评专著,笔者上大学的时候还专门学了这门课程。
(曹丕与汉献帝) 可以说,三曹对文学上的贡献十分大,只有诸葛亮似乎能分一杯羹。 曹操十分重视文化人。蔡文姬是文学家蔡邕的女儿,因为战乱被匈奴掠走,在匈奴的屈辱岁月,蔡文姬内心的痛苦与愤恨可想而知。她把沦落匈奴的苦难,汇成了留名千古的《胡笳十八拍》。 曹操得知实情后,派使者用“黄金千两,白璧一双”将蔡文姬赎回。这既有一代枭雄的豪爽,也有诗人的浪漫情怀;既有对故友蔡邕的知遇之情,也有未来领袖投资文化的气概。蔡文姬回来以后,曹操让其整理已被战乱毁坏的蔡邕的图书文章。 马上可以打天下,不可以治天下。自从三国鼎立,武将的作用可以说不如文臣的作用大了。
刘邦打下江山后,论功行赏,将文弱书生萧何排在首位,众将不服。刘邦对众武将解释说:“你们懂得打猎的道理吗?诸位就好像是追踪的猎犬,但是发现猎物的踪迹,并指挥猎犬追杀的人是萧何!”(蔡文姬) 打江山的时候,武将承担的多是打打杀杀的“体力活”,文臣承担的则是出谋献策,是“脑力劳动”;也就是孟子所谓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 人”。 曹操大宴铜雀台时,先让武将比弓箭,后让文人写辞赋,然后总结说:“如国家无孤一人,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虽然极度自负,但是有雅性举行文武大赛,可见其又高出刘备、孙权很多。
(郭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