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800年前,五柳先生陶渊明在他的《桃花源记》之中为人们描述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税赋,自给自足,人人自得其乐的理想社会,那是一个让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人间乐土。 如今,人们常常用世外桃源来形容那些与世隔绝、远离都市喧嚣的美丽乡村,有的地方还以其为主题打造成旅游景点,比如重庆酉阳和湖南常德的桃花源景区,而且还都是国家最高等级的AAAAA级旅游景区。虽然这些地方的确非常不错,却因为旅游开发,有着较强的商业包装痕迹。 那有没有既像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又没有那么浓郁商业氛围的地方呢?还真有,最近渝帆在重庆巫山采风的时候,就发现了这样一个地方,虽然也已成为一个景点,但宣传的方向却并不是里面世外桃源般的环境,而是当地老百姓战天斗地修筑天路的精神。 这个地方叫下庄,村如其名,它位于巫山县竹贤乡的一个天坑之下,或许这也是名字的来源。据说是几百年前,村民的先祖为躲避战乱,无意中来到了这个与世隔绝的天坑之中。 村子的四周全是高达1000米的高山,以前要进入村子非常不容易,仅有一个坡面的山势相对较缓,那也要70-80度左右,被村民踩出了一条之字形的羊肠小道,非常的险峻,出村如同攀岩,常有人掉下山崖,粉身碎骨。 村庄进出不易,所以村子里基本上都自给自足,有自己的酒厂、纺织厂、酱料厂、榨油厂、工具厂、学校,当然这些厂都不大,类似于作坊,他们的存在就是为了满足村子里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并不对外销售,只有一些村庄里做不了的物品,才对外购买。 行路难,路难行,所以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大山,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见过汽车,更别说坐过火车、飞机,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种生活就如真正的世外桃源一般。 这样的生活在战乱年代无疑是令人向往的,无论有多乱也影响不到他们的生活,里面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没有矛盾,没有剥削,自给自足,或许也是很多人向往的诗与远方。但是随着和平年代的快速发展,里面虽然依然如世外桃源一般,但却也享受不到社会高速发展带来的红利,村里的人看着外面越来越好,汽车、洋房、现代农业,而下庄还是与几十年前一样,心里也着急,几代人都想修一条出村的路,但是没钱、没工具谈何容易? 面对这样的情况,村民看着四周高耸入云的大山很是着急,1997年,30多岁的村支书毛相林终于下定了决心要修一条出村的公路,在他的游说下,得到了全体村民的支持,于是举全村之力开始在天坑的悬崖峭壁上如蚂蚁啃骨头一般,一点一点的修建,用他的话说“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就算我们这代人穷十年苦十年,也要让下辈人过上好日子。” 全村老小齐上阵,青壮年做力气活,年老的则在山上煮饭当火头军,大家风餐露宿,不眠不休,饿了就吃土豆、玉米、红苕,累了就睡在山洞之中,以地为席,以天为被。但是他们都只是普通的村民,又没有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尽管他们都很小心,但意外还是接二连三的发生,有六位村民在修建这条公路的时候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有的摔下悬崖,有的被巨石砸中……就算这样,也没有挡住他们修路的决心,他们历时7年,终于在悬崖峭壁上筑出了一条8公里的天路,让村子不再与世隔绝,汽车也可以开进村庄。 如今道路通了,村庄更美了,村子里引进外面先进的技术,规模化种植了脐橙、西瓜等经济作物,每天都有游客慕名前来游玩,村民开起了农家乐与民宿,坐在家里就有钱收,村子还是原来的村子,环境还是原来的环境,村民的收入却渠道更丰富了,生活更更富足了,更是成了人们向往的桃花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