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浓缩大连历史记忆的六条老街 [14P] --]

武当休闲山庄 -> 无奇不有 -> 浓缩大连历史记忆的六条老街 [14P]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天人地 2022-12-12 11:11
 大连是一座年轻的城市,但这里并不缺少文化。它的脉络都清清楚楚地铭刻在那些美丽的老街巷里。大连是一座殖民城市,在110年的城市历史中,日本和俄国都曾留下脚印。俄罗斯风情街、凤鸣街、南山……大连究竟还有多少你不了解的历史街区?那些久违的小巷,陈旧的建筑,恍惚着斑驳质感的景致,都是我们心心念念的老时光。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唤醒对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
  旅顺茂林街89号

  追溯近代大连的发端,一定要从旅顺说起,寻访太阳沟的年代感,不妨从茂林街出发。位于茂林街89号的解放军406医院曾有百年历史。这里原是沙俄海军兵团营房,1909日本人将它改为旅顺工科学堂,设电气、土木、机械、采矿、冶金等学科,学制四年,毕业生与日本国高等学校、大学预科毕业生具有同等学历。1922年升格为旅顺工科大学,是东北地区最早的工程技术类大学。远望整座建筑,笔直坚固,简洁华丽,深具俄罗斯古典主义风格特点。

  步入院内, 简约大气的建筑风格,带有强烈的新艺术运动特征,这是俄国人最能玩得转的花样,透过鲜明的俄式建筑风格依稀能够想象出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故事。据1941年7月统计,旅顺工科大学预科学生320人,其中中国学生40人。本科学生260人,其中中国学生20人。从1910年开校到1945年停办为止,中国毕业生在3233人中仅有270人。日本学生来自居住在大连的日本家庭,由此可见日本人在大连的居住密度。
  高尔基路日本文化区
  高尔基路、凤鸣街、新华街、水仙街这一区域,原有200余栋老建筑,它们是上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日本侵占大连时期,依照当时欧美规划理念兴建的住宅。这些“和式洋风”建筑,大多是二三层。小楼造型别致,每栋楼都不一样,极少重复,并都配有独立的院落,各种树木、假山点缀其中。在这些建筑中,有我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郭沫若夫人郭安娜、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沈其震、台盟原名誉主席苏子蘅等十多位名人的故居。

  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失败的俄国人在大连留下了161栋房屋后全部撤离,他们的城市规划被日本人捡了起来。于是大连成了日本一些建筑师“梦想实现”的地方。他们把这里当成现代城市建设的实验地,并且在改造俄国建筑的过程中,把欧式的风格技术融合在新建的房子上。这些优美的建筑不仅见证了大连的城市发展史和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也见证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史。
  东关街齐鲁文化街区

  大连原有大范围的中国人居住区,现只残存东关街一带历史街区。那里不仅可以看到中、日、欧各色建筑,还有传承至今的市井风情。一座女儿墙上装饰着水泥堆塑花饰的民国小楼,其山墙却是江南的观音兜,而老字号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辨。这里正是大连建城初期中国移民史的重要见证。东关街近代建筑群和凤鸣街一样,也在2009年7月被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

  无论老大连还是城市新移民,每个大连人心中都有一个东关街,但却很少有人真正了解这里。今天老大连人口中的“东关街”,一般指的是北起鞍山路、南至黄河路,西起市场街、东至北岗桥这一区域。如今的这里已不仅仅是一条街,更代表着大连的一个重要区域和一段特别的历史。东关街是大连最老的历史街区之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曾繁华一时,但现在,这里却是大连最破旧的街区之一。
  南山日本文化风情街区

  提起南山街区,老大连人有着特殊的记忆,这里代表着大连老建筑,特别是欧式建筑的经典。同时是大连最早开发的地区,能够完整的证明大连的历史发展,最重要的是那里拥有众多历史名人故居,包括大连博爱医院创始人孟天成旧居、德国驻大连领事馆等。是大连文化不可缺失的一个重要文脉,在建筑特色上都是城市最经典的最独到的,有些建筑也是国内城市唯一拥有的。

  1903年初大连迅速发展成为一个拥有4.3万人口的现代化国际城市。日俄战争结束后大连人口从最初的4.3万缩减为1.8万。1905年以“下层中国人的一般杂居,在卫生风纪方面有值得忧虑之处”为借口,将南山附近的中国人强行迁到小岗子。南山成了日本高层的居住区,相反东关街成了中国人的聚焦集区,这些都是大连历史的见证符号。

  南山街10号,建于1925年前后,建筑面积1280平方米,欧式花园洋楼。1929年军阀孙传芳曾在此隐居。1940年5月,日本“陆军奉天特务机关大连派出所”在此驻扎,直至日本投降。现为共青团大连市委办公楼。大连重点保护建筑。

  望海街32号,当年张作霖的府邸,现为官邸主题餐厅。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2004年被评为大连市三十八幢城市保护建筑物之一,经后期改造成为大连市独一无二的园林式主题餐厅。
大连俄罗斯文化风情区(胜利桥)
  露西亚街木桥(今胜利桥前身)是大连第一座线桥。

  1898年沙俄强租大连,次年,沙皇尼古拉二世宣布“达里尼”(大连)为自由港,将东起寺儿沟、西至大同街、南起南山麓、北至海滨约3000多公顷的土地作为城市用地,规划在寺儿沟沿海修码头,在青泥洼桥建火车站,并且把现胜利桥北民乐街道的全部划为行政区,作为沙俄统治机构的所在地。这样,为了跨越铁路将城市的南北连接起来,更重要的是,为了便于沙俄运输石料木材兴建他们的官邸,一条线桥诞生了,这就是大连历史上最早的线桥——露西亚街木桥。露西亚街木桥诞生后,大规模的行政区建设宣布开始,由此,大连地区最早的市民居住区也略见雏形。所以说,没有露西亚街木桥就没有当时的俄罗斯街(即行政街),大连的城市建设就是从这里通向今天的。

  到了1908年,露西亚街木桥被日本人拆除重建,改称日本桥。一位德国设计师将它设计成了米兰式钢筋混凝土连续5跨实腹无铰拱桥,这是中国早期为数不多的钢筋混凝土桥之一,据说在当年的日本桥梁设计大赛中还获了奖。1945年后日本桥改为胜利桥,沿用至今。1992年时,大连市城建部门在桥两侧建造了两条钢结构人行天桥,拆除了原有人行道,并重新铺筑沥青混凝土。疏港路建成之前,胜利桥一直是大连港货物运输的主要通道。

  这条街保留了20多栋距今已百年历史的原远东白俄罗斯时的建筑,整个街区都是俄罗斯的洋葱头式的尖顶建筑、欧洲风格的小亭子……,无论是一个世纪前遗留下来的古老建筑,还是后来陆续兴建的新建筑,都散发着浓郁的中世纪欧式风格的气息。街两旁的欧式风格建筑,经营有俄罗斯餐厅、夜总会、酒吧、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店等。
  中山广场俄罗斯风情建筑群

  大连中山广场,位于大连市中心的中山区,始建于1899年。当时的大连市沙俄统治下的租借地,这个按典型中心放射型布局的广场是大连规划的市中心。建设之初,沙俄大连市政府取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名字,将此广场命名为“尼古拉耶夫广场”。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继承了沙俄的租借权,在沙俄的建设基础上续建了此广场。

  中山广场的闻名,不在于它的大小,而在其独特的形状和功能。在中国传统城市设计模式中,城区道路系统大多是采用横平竖直的矩阵结构,而沙俄在规划这个广场的时候,采用了中心放射型的的布局,这跟巴黎的市区设计是同一个模式。。于是中山广场成链接是条道路的城区中心广场,随之也在广场周边临街的位置上形成了十块优质地段。在后来的若干年内,这些优质地块内陆续建设了风格各异的十栋建筑。现如今,这些老建筑早已成为建筑文物的保护对象,也正因为如此,大连中山广场周边的老建筑景观也获得了媲美上海外滩的盛誉。



7842949 2022-12-12 15:38
用户被禁言,该主题自动屏蔽!


查看完整版本: [-- 浓缩大连历史记忆的六条老街 [14P]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