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地 |
2022-09-27 10:24 |
极物君语: 三角形,中国怀旧美食的金字塔。 尽管如今的面点花样繁多,大有一种要登上满汉全席的架势,我却总会怀念起儿时吃的馒头、豆包、糖三角。 它们没有精致的外表,朴素得”泯然众人“,却用一种实在的、温厚的滋味打动人心。
图片|bonjour-ocean © 至今难忘的是,第一次吃糖三角的那天。 当姥姥将最后一个白胖厚实的大馒头,放在热气腾腾的“馒头堆”上,我就脚底抹油,准备朝饭桌冲刺了。 谁知她又像变戏法一样,从蒸笼里拿出了几个三角糖包来。 这对于只见过圆馒头、豆包花卷的我,可算是新鲜玩意儿,于是我堪堪停下脚步,双眼紧盯那鼓胖的糖包。
图片|bonjour-ocean © 这一盯可好,大约也有热气的鼓劲儿,糖包中间渗出的糖浆好像更多了,馋得我双眼迷蒙,口水直流,只觉得连空气都弥漫着面与糖的香甜。而我就像那热锅上的蚂蚁,吃不上这一口只能急急的跳脚。 还没待我“馋猫上爪”,姥姥便笑着拍开我的手,拿出我的“御用小碟”,刚好装下一个递给我。于是我美滋滋的捧着糖包,品尝着暄乎的甜香,连手指上黏黏的糖浆都嗦干净,快活了整个下午。
图片1| 七月 © 图片2| 米木子 © 长大后离家升学、外地工作,不光吃不到姥姥的手艺,就连走遍街头巷尾,也找不到熟悉的味道了。 儿时又香又软的糖包,只能在回忆中散发着热气,而我就像隔着玻璃,闭上眼就望得见,睁开眼却吃不到。
图片| 叮叮笑笑生 © 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就开始怀念过去。 我们听着老歌、看着老电影,也怀念着过去的味道。食物的香气是我们与家乡的脐带,即使是“棱角锋利”的三角形,也藏得下最温柔动人的回忆。 今天就和极物君一起,坐上时光机,去看看中国最怀旧的“三角”美食,回味那些朴素又珍贵的童年老味道。
图片| 铭仔 👣 ©
· 童 年 回 忆 ,从 小 吃 到 大 · 对于不少川渝娃儿来说,三角粑配一杯豆浆,能照亮整个清晨。 在80、90年代,常能见到大爷或嬢嬢推着小推车,在学生上学路上,卖三角粑。只见老板将白白的米浆,倒入一个被分成八个三角形的正方形模具,利落的盖上锅盖,鲜香便开始等待指引。
图片 |市井散人 © 因着碳炉火烧得红旺,不过几分钟掀开,八个焦黄金灿的三角粑便新鲜出炉。 米浆化为鼓鼓胖胖的小米糕,被冒着热气递给排队的学生和食客。当香气在空中起舞,就连路过的人也要踮起脚尖,看看究竟是何方神圣。
图片1 |蛋霸天 © 图片2 |我是岗岗酱吖 © 因为烘烤得当,又提前抹了菜油。 三角粑不但有大米的清香软糯,还带着油煎的酥脆焦香。 捧在手里轻轻一捏,能感受到绵软和回弹;送入口中一咬,滚烫的热气从撕裂处窜出,那香甜也像是寻到了出口,直直缠绕在唇齿舌畔,让人回味无穷。 世人皆知川渝嗜辣,却少有人知道, 那些藏于味蕾的糯米甜香,反而最能代表川渝人心底的柔软,和对过往年岁的想念。
图片 |市井散人 ©
· 正 月 初 一 ,甜 上 心 头 · “一群鹅,飞下河,漂的漂,落的落”。 如果我不告诉你,你一定猜不到,这个谜语说的是汤圆。 在云南昭通,一种鲜为人知的三角汤圆,在滚水里浮浮沉沉,如小肥鹅般灵活,是镇雄男女老少最熟悉不过的味道。
图片1|语言资源快讯 © 图片2|昭通文旅 © 相传古时资源匮乏,身处山地的镇雄人,靠山吃山,更尊山敬山。在开年第一天,会制作山形的汤圆,供奉山神,寄托祝福与期待。 有着圆鼓鼓肚子,却形似小山的三角汤圆,表皮由高粱或糯米(当地俗称“九米”)在浸泡后,舂捣成手指可以碾碎的粉子面,再经晾晒后制作,滑嫩又Q弹。 包心则更为讲究,一种是用核桃仁、桔皮、酥麻磨成粉,倒入熬好的红糖浆;另一种则是用花生、冰糖、猪油、芝麻拌成“富油包心”,香甜可口透着油香。当地人会将包心填入,再用指尖轻捏成型。煮熟后捞出一咬,能一下甜到心里去。
图片1、2|昭通文旅 © 随着时代发展,越来越多的机器代替了人工。然而每逢正月初一,讲究的镇雄人,仍旧会延续着古老的仪式感,亲手为全家人包上一锅三角汤圆。 纵然工序繁杂,耗费心力,但 记忆中有关家的味道,正是靠着这一份带着温度的手艺,才能岁岁年年常相见。
· 皮 薄 馅 香 , 包 进 思 念 · 在广东、广西一带,有一种叫粉角的食物。 它由水磨粉做粉皮,外表看起来和肠粉类似,形状却摇身一变,成了三角形,因此也得名三角包。
图片|小赖的Life © 香稠的米浆顺着铜盘覆盖成圆,在滚水中凝固成薄薄的粉皮,一锅可以切成四份。 巧手的阿妈放入提前用 萝卜丝、豇豆角、猪肉、粉葛或木耳、笋丁 等炒熟的馅料,包成小包袱的形状,一份粉角就可以端盘上桌了。
图片1、2、3|三水通V © 有的地方喜欢提前浇上鲜椒蒜料汁,咸鲜微辣。入口时, 嫩滑的粉皮包裹着鲜香的馅料,小米椒唤醒味觉后,每一次咀嚼都带着无穷的回味。 也有的人喜欢蘸黄皮酱,口感更有层次,味道也十分清爽。
图片|小胖墩 © 曾经粉角还作为小吃,在街巷流行。老板会将一个个晶莹剔透的粉角,整齐的摆在大蒸笼里, 有食客点,便淋上点花生油,放上小碟。 如今粉角在街头踪影难寻,唯有一些老客们熟知的油茶粉角店,会隐藏于幽深的巷子里,等待知音。
图片|卖粉角的美少女 © 有趣的是,粉角还有一个名字,叫包袱角。 古时游子远行,父母便提前将家中细软、贴身衣物整理成一个包袱,塞好边角交给儿女。一个包袱,便是一家人的期待。 而如今的包袱角,或许是食如其名,也有了相同的默契。将“包袱”铺展开,塞入丰富馅料。不仅包入了亲人的关照,更包入了回忆里家乡的味道。
图片|苏打水的苏 ©
· 老 北 京 胡 同 味 儿 · 距今有一百多年历史的炸三角,算得上三角里的“老字号”。 “油炸的,三角哇,虾米韭菜馅儿的”吆喝声,曾经也是老北京胡同儿里的一景儿。
相传这炸三角,虽是流传于民间,却是起源于清宫。 有次慈禧想吃夜宵,御膳房却没好材料,只有白天剩下点饺子馅儿,御厨添上点肉冻一炸,竟哄得老佛爷喜笑颜开。 后来炸三角风靡胡同小摊儿,烫面里放馅料后,加焖子和酱油调味,鲜香四溢。 那个顶个的金黄脆角,是大人下酒,小孩解馋。
刚从锅里捞出来的炸三角,透着鲜儿冒着泡儿,还不能急着吃。 您得先用筷子扎个小眼儿,把热气儿放放再吃。焦黄酥脆的外壳“咔嚓”声不断 ,馅料的汁水流于口腔中,咂摸着全是鲜香味儿,真绝了!难怪这么多年以后,仍有人挂念着这难忘的滋味。
图片|老饭骨 ©
· 闽 南 芋 粿 ,外 酥 里 糯 · 到了闽南地区, 儿时记忆里必须拥有姓名的芋粿,又名三角糕。 福州方言称之为wo wei。 它是用福建人非常喜爱的芋头,切丝后与米浆混合蒸熟,再经煎炸。两面酥脆中间白软,有些店铺会特意加一点虾皮粉,咬下嘴,就感觉到海味十足。 和稀粥或是锅边糊搭配起来,更是绝妙,一顿早餐下肚,满满都是幸福的味道。
图片1、2|番西 © 虽说美食不拘泥于吃法,不过当地人吃三角糕,更喜欢从尖角处下嘴。 一口酥,两口脆,小口小口品,芋香和米香交汇,轻轻一抿,都是回味。 不论是热辣的六月,还是渐冷的九月,夹一筷三角糕蘸虾油或酱油吃,都让远方的美食家朝思暮想,恨不得马上飞到福建吃一场。
图片|陈翻译讯 ©
· 家 人 团 坐 ,灯 火 可 亲 · 在浙江衢州、丽水青田一带,有一种叫做山粉饺的美味。 它多以番薯粉和芋艿制作而成,也有人叫它芋饺。 乍一看,它就像是缩小版的糖三角,三条楞线条分明。滑润的表皮弹糯,蒸煮皆香,惹人垂涎。
图片|柚柚柚柚 © 煮的山粉饺里,有香菇肉、芹菜肉等多种馅儿料, 还会在汤里点些猪油,撒上葱花后,尤为提香。 轻轻嗦一口,咸鲜的汤汁流淌在舌尖,清爽非常。 爱吃辣的衢州人,则会在山粉饺里加点辣椒末,辣香阵阵,更让汤色带点红韵,让人忍不住食欲大开。
图片|番茄鹿啊 © 蒸山粉饺,则更注重原汁原味。 茭白、笋丁、韭菜、虾皮、豆腐、萝卜……馅料也非常多元,每逢端午、冬至、春节,身在侨乡的青田人便会用它当做点心,招待远方来客。 一口山粉饺,永远提醒着他们,不论脚步走得多远,家的味道从未改变。
图片|幺幺和五百万 © 老味道,往往能串起旧回忆。
糖三角的甜,唤醒了童年那颗容易雀跃的心;粉角的鲜,勾起了对街头巷尾烟火气的怀念。远在家乡的三角汤圆,因代表着节庆与团圆,而承载着回家的期盼;藏在老胡同儿里的炸三角,纪念着那个拉着电线、点着灯泡、摆摊儿的年岁……
图片|Lion G. © 老味道,也像是老熟人一样。久别重逢后,彼此找回一种熟悉的默契,似乎过往的时光就未曾改变。 当味觉一次次擦拭掉岁月的尘埃,那些在童年里朴素、动人的三角美食,将永远熠熠生辉,照亮我们的前路,也提醒我们不忘来处。
图片1 | myrollingstar © 图片2 | YAng © 参考资料: 昭通文旅《滋味昭通——镇雄三角汤圆》 炸三角:百度百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