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谷粉丝 |
2022-07-13 07:23 |
最近,CCTV上新了一部城市纪录片《行走海河》,虽然只有三集,却将天津的形象勾勒得生动具体。 和很多人一样,老艺术家对天津的基本印象来自于遍地开花的相声,也来自于互联网上层出不穷的段子,这让我对天津有着天然的好感,毕竟没有人会拒绝快乐。可越了解,越发觉天津的独特和宝藏。
△相声在全国遍地开花。/图虫 天津因河而生、因海而兴,历经六百多年岁月厚积薄发,生生不息。无论是文化底蕴或是城市气质,天津都有一份专属的气韵。 除了满地的茶馆剧场,天津更有着鲜活热闹的生活滋味。居民楼下的早点摊、海河边上排着队“跳河”的大爷、随处能听到的相声广播,无一不是这座城市的缩影。
△桥上跳河的大爷们。 一句话,天津可太好玩了。 01 “ 乐呵乐呵得了” 全国人民都知道,天津就是一座“哏都”。 这座城市一直以来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腔调,对于大多数天津人而言,幽默是他们的本能,也是他们的生活态度。 《新周刊》曾提过:天津人幽默共一石,天津话独占八斗。 天津话的喜剧效果毋庸置疑,俗话说“卫嘴子”,自带喜感的口音、短促利落的语调再加上夸张修辞,一通往上招呼,愣是能把人说得晕头转向。
△还有人没看过《天津蘑菇》系列吗?/B站截图 和其他方言相比,天津话最大的特点就是“哏”,说白了就是幽默风趣,从精神层面看,它更体现了天津人的乐天知命。 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不仅生动演绎了这座城市的性格,也凝聚着当地的文化特色和生活气息。
△《杨光的快乐生活》 就拿打牌举例吧,赢了的兴高采烈,嘴里哼着小曲儿,就差拉胡琴了;输了的摔牌骂色子,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看啥都别扭—— “您这烟卷别抽啦,别抽啦!嚯!这位打的不勤,熏的倒勤呢……我告诉你哎呀,瞅哪儿哪儿别扭啊,这儿房子怎么盖的,有旮旯儿啊?……我说你这房子怎么盖的,没窗户呀?好倒霉,我坐洋火盒里啦?哎,咱把房顶卷啦!” 甭管是在什么场合,天津人总能让你开心: 有个天津朋友搭公交的时候司机总是刹车,旁边大妈随口来了一句:“嚯!介摇元宵呢?”遇上堵车等得烦了,说:“这公交车坐得真值,一块钱开了仨小时!”俏皮话一出,大家都乐了,堵车的烦闷也在自我调侃中消散了。
△幽默这一块,算是给天津人拿捏明白了。/《没事偷着乐》截图 天津人向来有苦中作乐的本事,这跟天津的生活环境是分不开的。漕运文化的底色加上五方杂处的人文环境,造就了激烈的生存竞争,可日子再苦也得过,天津人总能找到一些生活的乐趣。 天津人的“哏”刻在了血液里,更表现在相声中。 相声来自社会底层,一开始算不得高雅艺术,用白粉在街头画个圈儿作为表演场地,卖艺挣钱,相声演员自嘲说是“平地抠饼”。 当时的相声表演主要迎合观众趣味,为了“博眼球”赚口饭吃,脏话、荤段子等下三滥的内容层出不穷。直到后来,侯宝林、孙玉奎受到老舍的鼓励,成立了 “相声改进小组”,剔除了相声里低俗的内容,曲艺行业的旧风气也得到了改正。
△左一为侯宝林。 作为曲艺之乡的天津,台下有着全国最挑剔也最有天赋的观众,相声演员们必须不断精进业务能力,才能在这里闯出名堂。 在纪录片《一百年的笑声》里,马三立说:“我们下功夫没下功夫,观众听得出来,我们不是来蒙事,我们是说相声,我们不是出洋相、出怪声。” 到了近些年,大家也都知道了有个来自天津的“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带着德云社一大帮子人,在相声式微之际杀出重围,重新带起了“相声热”,小剧场和茶楼又热热闹闹地挤满了人。
△郭德纲、于谦说相声。/江苏卫视 浸润在轻松、幽默环境里的天津人,自然也就少了些小肚鸡肠的斤斤计较,多了些与自我和解的豁达,毕竟他们自己也都说了,“嘛钱不钱的,乐呵乐呵得了!” 02 硬核的碳水之城 如果说曲艺民俗是天津的文化精髓,那么饮食习惯就是天津的生活滋味。 天津人嘴巴厉害,不仅能说会道,还擅长吃。他们说出来是段子,讲出来是故事,吃到肚子里,那都是天津的风味江湖。
△天津传统名菜:银鱼紫蟹汤。 这是一座实打实的碳水之城,面食和糖油混合物随意组合搭配都很出彩。 因漕运而兴的天津卫,码头工人所带来的“早餐文化”早已深深嵌入城市脉络中,也因此成就了如此接地气的早餐之都,光是街头巷尾的早点摊子,就能吃上一个月不重样。 在这里,吃早餐是一件正经事。如果不知道去哪找好吃的早点摊,那就直接往人多的老小区里钻吧,能在那开好几十年的店,多少都有两把刷子。
△老小区里汇聚了许多天津特色早点。 说起天津,大家伙第一个想到的可能就是煎饼果子(狗不理包子除外),其实应该写作“煎饼馃子”,天津人对它的要求已经成了一种执念: 正宗的天津煎饼馃子是用绿豆面做的饼皮,煎起来又薄又软,饼皮表面抹上一层甜面酱,再加点豆腐乳和葱花提鲜,煎饼里头只能有鸡蛋、馃子或馃篦这几样东西,但凡掺了一点别的玩意儿,那都不叫煎饼馃子。
△正宗天津煎饼馃子。/图虫 如果你非要在饼子里头加这加那的,那天津人会告诉你:大饼卷一切能满足你的所有期待。 光看名字就已经明明白白了,老艺术家愿称之为:脂肪和碳水含量爆表的最硬核天津早餐,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它做不到的。
△大饼卷一切。 在大饼卷一切的宇宙里,值得说道说道的,卷圈算一个。外头是炸得酥脆掉渣的豆皮,里头裹着用豆腐乳、香油调味的豆芽菜等素馅,面食裹着面食,碳水叠加碳水,复合的香气从口腔直接窜上脑门。 这时候如果再来上一碗浇了木耳鸡肉酱卤和灵魂芝麻酱的天津老豆腐,入口即化、鲜嫩爽滑,和硬核的大饼搭配,称得上是绝佳拍档。
△滑嫩爽口的天津老豆腐。 另一个强势出圈的早餐是嘎巴菜,也叫锅巴菜,将绿豆面糊摊成又薄又脆的煎饼,切成柳叶条状,一并入锅和卤汁混合,再挑上几勺芝麻酱、豆腐乳、辣油等小料,最后撒上一把香菜,这才算是把早餐吃好了。
△嘎巴菜。 天津人在油炸这方面算得上狂热爱好者了,除了炸卷圈,还有糖油果子、炸糕、排叉、馓子、大麻花等等,入口酥松软糯,谁能不说一句油炸碳水快乐加倍。 习惯了清淡的南方人如果吃不惯这些,也有菱角汤、水馅儿包子、云吞、羊肉汤、熟梨糕、浆子馃子(豆浆油条)这些经典选择。 但请注意,如果看到了面茶可不要直接冲上去,天津面茶本质上和名字没一点关系,这是一种由黍子面或小米面煮成的糊糊,在表面一圈圈淋上一层芝麻酱,撒上芝麻盐,爱吃的人恨不得天天来,不爱吃的可能一口就糊嘴。
△吃面茶不用勺子。 来天津,吃过了这里的早餐,也就更贴近这座城市的精神内核。不讲究门面装点,也不摆架子,踏踏实实做事,这才是过日子。 03 九河下梢天津卫 中国的城市大多都有着独特的气质,而天津算得上是比较复杂的一个。它既有接地气的民俗文化,也有洋气的西方色彩,混搭风让这座城市有了一种“又土又洋”的感觉,这与天津的历史是分不开的。 天津因漕运而兴,海河的众多支流在此汇聚入海,“九河下梢,河海要冲,畿辅门户”,一句话简要概括了天津的地位。
△旧时天津三岔河口一带的漕运码头。/维基百科 到了近代,天津开埠,成为了中国北方开放的前沿。 这座城市见证了中国近代的百年风云,也吹来了轻快自由的开放风气。各国建筑汇集于此,有着“万国建筑博览苑”之称的五大道沿途皆是异国风情;各色场所商贾云集,劝业场曾是天津最大的商场,被誉为“城中之城,市中之市”,不仅是天津商业的象征,也可以说是天津形成现代格局的繁华开端。
△五大道沿途皆是异国风情。/图虫 这座城市的古老建筑见证了中国近代史,或者说,它们自己就是一段传奇故事。 天津利顺德大饭店有“华夏第一店”之称,曾是外交关系活动场地,接待过全球众多领袖人物,也迎来送往了卓别林、梅兰芳等知名人物,酒店墙壁上的名人肖像,无声记叙着那段岁月。
△利顺德大饭店。 但最具意义的,还是近代思想在天津的萌芽和激荡。 李鸿章在天津筹谋推行洋务运动,开启了新式学校和中国近代化国防建设;维新领袖梁启超寓居于此,十年饮冰,难凉热血;周恩来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呼喊,积极投身“五四运动”;革命先驱孙中山两次来到天津广东会馆发表著名演讲……西方思想与中华文明相互碰撞,产生了引领时代的新思潮。 到了今天,天津随处可见中西合璧、古今兼容的城市风貌: 游客可以前去打卡海河之滨的世纪钟,感受跨世纪时古典与现代的艺术交融,在“天津之眼”俯瞰城市夜景,吹一吹海河的风,也可以到滨江道步行街走走,品味延续百年的商业繁华。
△天津夜景。/图虫 有人说,天津人安于现状,就爱过普普通通的日子。这也没什么不好,但可不能因为这个,就忽略了这座城市厚积薄发的那一面: 在纪录片《行走海河》里,积累百年的天津制造业奋勇争先,全球第八大港口的天津港吞吐万汇,滨海新区的金融城和摩天大楼拔地而起,各色桥梁尽显工业城市的风采本色。天津人的闯劲,早已无需用言语阐述证明。
△天津滨海新区于家堡金融城。/图虫 行走在天津街头,耳朵里听到的是利落俏皮的方言,眼里是热闹自在的市井滋味,剥开来看,都是天津人对平常生活的热爱。天津底蕴深厚、中西交融,处处皆是江湖故事。就如同《俗世奇人》里展现的市井生活,它豪爽义气但也好面逞强,既个性又融合,不像北京那么庄重,也不像上海那么洋气,有一条自己的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