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type B,简称乙肝)系由乙肝病毒(HBV)引起,以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肝大及肝功能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病例有发热和黄疸;少数病例病程迁延转为慢性,或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乙肝与肺结核和艾滋病并列世界上最常见的传染病。全世界约有3.5~4亿人感染乙肝病毒,人数高达艾滋病感染者的八倍以上。 乙肝尤其在东南亚和非洲热带地区流行。通过推进种疫苗的方法在北欧、西欧、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和南美洲南部乙肝的分布得以下降到所有慢性病毒病的0.1%以下。 随着乙肝疫苗的推广应用,中国乙肝病毒感染率逐年下降,5岁以下儿童的HBsAg携带率仅为0.96%。
乙型肝炎到底是怎么传播的? 乙型肝炎主要通过与被感染的人的血液和其它体液(精液和阴 道液等)的接触传染。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毒)相同,但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染性比艾滋病毒强。 乙型肝炎病毒在体外可存活至少7天。在此期间,如果病毒进入未接种乙肝疫苗者的身体,依然可造成感染。 1、血源性传播:接受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 在发达国家献血后的血液都要检查肝炎病毒,因此在这些地区通过受血感染肝炎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2、母婴传播:在孕妇分娩时从产道传播(围产期传播)。随着乙肝疫苗在新生儿中的大力推广,及其它母婴阻断措施的实施,母婴传播得到极大控制。目前HBV-DNA阳性母亲分娩约有百分之九十通过干预成功阻断母婴垂直传播。 3、幼儿期感染:幼儿期通过与受感染的家人密切接触而受隐性感染。 4、医源性传播: 注射、输血等,如医疗器械被乙肝病毒污染而未经消毒或处理不当可造成传播。牙医和其它医学手术、美容手术(刺青、穿孔)。 5、性接触传播: 性交、同性恋性接触及未采取防护措施。
皮肤粘膜破损传播也有一定比例,如纹身、扎耳洞、内窥镜检查等。发达国家中发生的感染大多是通过性活动和注射毒品而在青年人中传播。 乙肝不经呼吸道、消化道传播。乙型肝炎病毒不会通过受污染的食品或水传播,通常不可能在工作场所传播。乙型肝炎和甲型肝炎不同,不是消化道传染病。也就是说,含有甲肝病毒的食物和水,进入没有破损的消化道仍可引起传染,而含有乙肝病毒的食物和水只能通过消化道上的粘膜创口传染。除非有两个人口腔附近有伤口,否则也不会通过接吻传染。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未发现乙肝能经吸血昆虫,如蚊虫、臭虫叮咬传播。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健康成年人中,90%在六个月内会痊愈并完全清除此病毒。
乙肝患者有啥症状?
乙型肝炎所引起的早期征状不是很明显,就好像重感冒一样,包括轻微发热、全身疲倦、肌肉痛、头痛、食欲不振、厌恶吸烟,随后会恶心呕吐、上腹不适和胀痛、便秘或腹泻等。 如病程转坏,皮肤和眼白会变黄,小便颜色加深,就像茶一样颜色,称为黄疸。需长达数月才能恢复正常生活及工作。有少部分人士会迅速演变为暴发性肝炎,出现昏迷及于数日内死亡,但这情况十分罕见。
乙肝能治愈吗? 急性乙肝没有特异治疗方法。一般不被治疗,在90%至95%的情况下病情会自然消失。治疗的目的是让身体感到舒服和保持足够的营养平衡,包括补充因呕吐和腹泻流失的液体。 早期严格卧床休息最为重要,症状明显好转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原则,治疗至症状消失,隔离期满,肝功能正常可出院。经1~3个月休息,逐步恢复工作。 目前尚无一种“药到病除”的药物能在较短时间内彻底清除乙肝病毒。目前国际国内公认的有效的抗乙肝病毒药物主要有两大类:干扰素类和核苷(酸)类,这两类药物的治疗时限也相对较长。 对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要树立只要有适应症就需要抗病毒治疗的基本观念,也要树立长期治疗,与病毒持久作战的观念,千万不能迷信“江湖游医”和一些虚假广告所谓的“多长时间澳抗转阴”、“转阴率百分之百”之类的宣传。
预防乙肝应该注意的几件事 与不清楚是否携带乙肝病毒的人进行性行为前应采取安全预防措施。正确地使用避孕套,可以减低感染的机会。 不用他人的有可能与血液及体液接触的私人物品,如牙刷、剃刀及针筒。 对纹身、纹眉、穿耳洞、针灸、脱痣等接触血液的手术谨慎对待,尤其不应使用消毒不合格的仪器进行,尽量使用一次性的器具。 如工作需要与病者接触,应实行一些安全措施。如会接触大量病者的血液及体液,应戴上手套、面罩和保护外衣。也可用稀释的家用漂白水(1份漂白水加49份水)消毒受血液染污的物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