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孩子有没有 被欺辱霸凌?[5P] --]

武当休闲山庄 -> 生活妙招 -> 孩子有没有 被欺辱霸凌?[5P]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姜谷粉丝 2022-03-26 08:30


以前活泼的孩子变得闷声不吭,回家钻进了房间不愿意和父母讲话。以前准时上学的孩子,变得迟到、逃课、成绩一落千丈。更有甚者,在外来压力之下,变得抑郁、焦虑,容易愤怒。
这些只是青春期孩子们的躁动情绪?其实未必,也有可能是他们正在遭遇着校园霸凌。
6日,江西省宁都县的qq群、微信群中间,流传着一名女学生被打的视频。




宁都县思源学校学生7名女生怀疑同班同学曾某(被打女学生)向老师举报她们吸烟,就寝期间,她们用手抓住曾某的头发并扇打其脸部数下,造成曾某脸部和嘴角轻微受伤,其他女学生也不同程度地对曾某踩踏、踢打。
截至目前,带头打人的女生已经接受了处分,但大家不知道的是,视频中的女孩子曾长期遭受着羞辱、排挤、和不平等的对待,如果没有这段视频,谁又会知道这个秘密呢?




有一个曾遭遇过校园霸凌的小姐姐向春雨君说道:
每个被欺负的孩子内心都是备受煎熬的。他们想向老师告状,但老师走后对方的行为只会愈演愈烈,如果向家长求助,还会被当成小孩子之间的吵架,不了了之。被人孤立、玩弄甚至殴打的滋味,只有自己一个人默默承受。
事实上,当孩子遭遇校园霸凌,正是家长和老师挺身而出的关键时刻。如何发现孩子的变化是不是遭遇了不平等的对待?如何帮助孩子走出霸凌的困境?都是大家应该深思的问题。
校园霸凌不是玩笑
不同于孩子之间的玩闹, “霸凌”一词来源于英文词汇“bullying”的音译,一般指某些孩子为了达到控制、恐吓或孤立他人的目的,持续、恶意地使用具有羞辱、威胁或骚扰等内容的行为。
英国知名学者Olweus.D将校园霸凌定义为“一个学生长期重复地处于一个或多个学生的负面行为中”,也就是说,校园霸凌并非偶然发生的事件,它具有长期性和多发性。




根据目前发生的伤害类型不同,校园霸凌一般可以分为两类:
肢体霸凌:使用推、撞、踢、抓、拉头发、吐口水、反锁房间等方式,对受害者进行攻击;
心理霸凌:对受害者造成心理伤害,主要包括言语霸凌和关系霸凌。例如对受害者进行辱骂、恶意评价、戏弄、性暗示或者散布谣言,破坏受害者的人际关系,对他进行孤立,发布短信、视频、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的霸凌。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哪种方式的校园霸凌,其危害性都没有达到犯罪的程度,因此,杀害、性侵害等严重危害他人的行为不属于校园霸凌,同学之间以游戏为目的的打斗、嬉戏,没有导致伤害的行为也不属于霸凌。
如何对抗校园霸凌?
1999年,美国科罗拉多州发生了一起著名的“科伦拜校园枪击事件(Bowling for Co)”,受到校园霸凌的两个高中男生埃里克·哈里斯和迪伦·克莱伯德持枪和爆 炸物冲入科伦拜高中,连续枪杀12名学生和一名老师,击伤20余人,最后自杀。
校园霸凌给孩子带来的压力绝非只是一次吵架或者打架那么简单,大多数孩子遭受校园霸凌时会保持沉默,或是在沉默中爆发,或是在沉默中隐忍。




想要防患于未然,家长可以通过以下7点来注意他们的变化:
身上有不明原因的伤口或者瘀伤;
周围出现不熟悉的几个新朋友;
孩子不想上学或者不想走之前上学的道路;
一直以头痛、胃痛为理由请假;
和家长要钱、偷钱;
喜怒无常;
成绩明显下降;
根据英国校园霸凌的调查报告显示,有近20%的学生曾遭受过校园霸凌,但他们当中只有十分之一的学生愿意和家长谈论此事。
有的家长会直接地问孩子:你有没有被欺负?大多数孩子都会回答:没有。事实上,这种回答是因为大多数孩子认为,父母们会低估霸凌事件带给孩子的伤害,并且也不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对于家长而言,一旦发现你的孩子受到校园霸凌,或者有被欺负的先兆,你可以参考以下4条建议:
坐下来平等的与孩子交谈:无论你多么了解自己的孩子,或是表面上看起来关系有多好,孩子都不会和你分享所有的秘密,而这些秘密需要你自己去慢慢探索;
给予支持和鼓励:对于孩子说出的话,家长都应倾听和理解,给予充分的支持和鼓励,告诉他: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我们都是你坚强的后盾;
避免正面直接冲突:解决矛盾的根源不在于制造冲突,双方一旦发生冲突将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家长不要鼓励孩子和对方发生直接、正面的冲突,例如:xx打你了是吗,那就打回去啊;
去学校与老师交流:收集孩子受到校园霸凌的证据,与老师进行密切的交流,如果校方的介入仍旧无法改善目前的局面,可以考虑转学,新的环境孩子会获得新的伙伴,将有可能改变糟糕的境遇。


查看完整版本: [-- 孩子有没有 被欺辱霸凌?[5P]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