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觉得,只要每天认真刷两次牙、经常用牙线清洁,牙齿就很干净了?其实,在牙刷清洁不到的死角,可能已经悄悄长了牙石。 可恶的牙石,不仅让人口臭、牙龈出血肿痛,还可能影响全身健康。熊小知今天就跟你说说,面对牙石,为什么一定要“除之而后快”。 牙石,多种疾病的“源头” 人的口腔内有800多种细菌,这些细菌不断在牙面堆积形成“牙菌斑”。 我们平常刷牙大概只能清除70%的牙菌斑,剩下的“垃圾”则会在唾液的作用下逐渐钙化,形成像水垢一样刷不掉的牙石。 2017年9月公布的《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35~44岁居民中,口腔内牙石检出率为96.7%,牙龈出血检出率为87.4%。 牙石虽然不疼不痒,但堆积多了会“跑到”牙龈底下,造成牙龈、牙周组织炎症,导致牙龈出血、萎缩、口腔异味,严重时还会出现牙龈发炎溢脓、牙缝变大、牙齿松动乃至脱落。 如果牙石引起了牙周疾病,还可能影响全身健康。
而牙周病,通过洗牙、刮治等手段,80%以上能得到很好的控制。 洗牙,清除牙石又“治病” 面对顽固的牙石,牙刷也束手无策,此时只能求助专业的口腔医生,通过洗牙来清除。 洗牙的医学术语叫“龈上洁治”,是指用专业的器械去除牙齿表面的牙石、菌斑和色素,来延迟菌斑和牙石的再次沉积。不过,洗牙并没有“美白”牙齿的作用。
定期洗牙,可以防止牙龈出血、牙齿松动,还能帮助治疗牙周炎等口腔疾病。 有些人虽然知道洗牙有好处,但因为怕疼和一些认识误区,心有戚戚、不敢尝试。下面几个问题,能帮你看清洗牙的真相。 刷牙洗牙,一个都不能少 清洁口腔就像打扫房间,刷牙如同只擦了桌面,只有定期洗牙,才能保证每个角落的灰尘都被彻底清理。 牙龈出血,提醒你该洗牙了 很多人特别在意自己是不是有蛀牙,却从没想过牙龈出血、肿胀意味着更恼人的牙周病。有了龋齿坏的只是一颗牙,得了牙周病坏的则是一排牙。
健康的牙龈不出血,出现牙龈出血、口腔异味等问题,就说明你需要找牙周科医生进行洗牙治疗了。 洗一次牙,只能管一年 洗牙并不能一劳永逸,频率取决于口腔卫生状况。 如果能坚持正确刷牙和使用牙线,有效地预防牙石形成,就不需要经常洗牙。如果口腔卫生状况不好,牙结石产生的较快,就需要通过定期洗牙来清除牙石以维护牙周健康。 一般情况下,建议普通人大约每年洗一次牙,而牙周病患者则需要3~6个月洗一次。 洗牙伤牙,是个误会 很多人觉得洗牙会让牙缝变大、牙齿变松,其实这是个误会。 看到这里,很多人会认为:既然牙石能填充牙缝,还能支撑松动的牙齿,为什么要洗掉?
其实,牙石的“友好”是种假象:如果长期不清理,牙龈会萎缩得越来越厉害,牙齿的使用寿命缩短。 不是所有人都能洗牙 生理期的女性,以及传染病患者,或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患有血液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患者,应谨慎洗牙。 由于洗牙时会出血,很多禁忌症都和血液指标相关,洗牙前可通过血液化验结果来判断是否可以洗牙。 5件事延长牙齿的寿命 怎样才算口腔健康呢?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标准是:牙齿清洁,没有龋洞,没有疼痛感,牙龈颜色正常,没有出血现象。 想要一口这样的好牙,日常生活中不妨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刷牙,别光做“表面功夫” 刷牙时间不够三分钟,都是在做“表面功夫”。建议软毛小刷头的牙刷,以及含氟牙膏,每次从牙龈边缘开始,牙齿外侧面、内侧面以及咀嚼面都要认真刷到。
经常使用牙线 我们的牙齿有5个面,而刷牙主要能清洁到3个面,很难除去牙齿邻面间隙的牙菌斑、牙垢等,而牙线刚好能清洁牙齿邻面卫生。 《中国居民口腔健康行为指南》推荐使用牙线的方法:
每年给牙齿“体检” 中华口腔医学会《城市居民饮食与口腔护理习惯调查报告》显示,人们的口腔预防意识普遍薄弱,每年检查1~2次口腔的居民仅为25.7%。 不给牙齿做体检,其实是在浪费钱。熊小知给你算一笔账:一次挂号检查不过几十元,但若是发现牙垢、虫牙、牙洞等问题再治,少则几百元,若是一直不管不顾,最后到了要种牙的地步,可能就得花上万元了。
所以,每年至少要做一次口腔检查。 拒绝伤牙“恶习” 咬铅笔、啃指甲、单侧咀嚼等不良习惯都会对牙齿造成伤害。另外,千万不要尝试用牙齿去咬核桃壳、榛子壳等硬物。
牙齿健康,从娃娃抓起 很多家长欠缺保护小孩口腔健康的意识。调查显示,我国12岁儿童恒牙龋患率为34.5%,5岁儿童乳牙龋患率为70.9%。 建议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教他们刷牙,多给他们吃蔬菜和新鲜水果等纤维含量高的食物,少吃零食,尤其是甜食。 最后,熊小知要告诉你,健康的牙齿,牙龈是粉红色的。如果发现口腔内不舒服、牙龈肿胀、刷牙出血、吃东西塞牙,都建议及早到口腔医院观察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