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ozm32831 |
2022-02-02 17:37 |
随着科技进步和互联网发展,社会各行业信息化、数字化进程快速推进,智慧医疗作为重要的领域,正在被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改造。近年来,国务院连续发文,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其中智慧医疗是重要抓手。
我们如何理解当下的政策局势?信息技术如何赋能医疗行业?赛道内有哪些投资机会?近日钛资本投研社邀请到至临资本投资副总裁徐嘉雯进行分享,主题为“百年大变局下的智慧医疗”。
徐女士是上海交通大学学士,负责至临资本to B领域的投资。至临资本专注早期科技创新类产业,下一代TMT硬科技、产业科技应用等领域,迄今已投资黑芝麻智能(AI自动驾驶芯片)、壹药网(纳斯达克上市)、柯林布瑞(医院数据中台)、六度人和(SCRM企业服务)等企业。
01 回顾互联网医疗上市潮
2021年,互联网医疗经历了上市潮,很多公司提交了招股说明书并成功上市,例如医渡科技和医脉通分别于1月15日和7月15日上市;此外,微医、叮当快药、和圆心科技等公司提交了招股书。注册制的推行,让企业的上市不再是终点;上市之后能否把价值做高,真正给中国医疗带来价值,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硬道理。
下图列举了几家上市公司的营收与净亏损额。微医2020年营收18亿,净亏损8亿;叮当健康营收22亿,净亏损将近10亿;智云健康营收8亿,净亏损28亿。此外还有思派健康、圆心科技,这些企业方向不一样,但共性是面临巨额亏损。
如何保证互联网医疗公司上市后可持续地提升价值,解决巨额亏损问题?对此,我们提出了三个关注点:第一,关注数据打通,用数据重塑服务链条;第二,关注公立医院的深度改革;第三,关注药品流通。
02 医疗投资中的宏观问题
首先来看看几个宏观问题:
第一,在未来10-20年,“医疗信息化”是不是在国家政策层面上优先推动的对象?
第二,在大框架下,如果财政走弱,对医疗信息化有多大影响?
第三,新基建带来的增量该如何量化?新冠疫情对医疗宏观投资的影响有多大?
宏观层面大多涉及国家政策,中观层面涉及行业的赛道大小、竞争的格局、增长、营收、股权等等,微观层面则涉及公司如何进行数据打通,重塑医疗中的服务链条,帮助公立医院深入改革,在药品流通中发挥关键作用。
如果能提前预判宏观趋势,就能掌握最相关的投资机会。举几个例子:一是房地产相关的服务行业,从2015年起,房地产行业一直在进行供给侧改革,核心点是控房价控股市。这条政策脉络非常明显,房地产收益在收窄,其相关的上下游也面临较大挑战。
二是阿里、腾讯、美团等企业。这些公司经营着十四亿单一市场的普适性需求,在大赛道里享受人口红利、人均GDP增长红利、制度创新和技术红利。这些是构成经济增长的几大要素,也是可以预判的。
三是校外学科教育以及私立医院。其中的投资机会也是可以提前做预判的。中国2019年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47,收入差距比较悬殊。中央经济委员会提出了共同富裕的目标,包括第三次财富分配,防范和阻抗各种风险,消除贫富差距。这些都是可以提前预判的趋势。
四是集成电路、新能源车、碳中和、以及国产替代。2015年集成电路首度超过原油和成品油,成为我国第一大进口单品,至今依然保持着第一名。
下图所示的表格中,红线代表集成电路,它的进口金额从2013年的2000多亿一路飙升到2019年的3300多亿美金。其中2015年是一个关键点,集成电路的进口额超过了原油,并且愈发不可收拾。
事实上,我们关注宏观局势会发现,政策是一脉相承的,这能帮助我们发现机会点,增强投资信念。
接下来看看宏观层面的三个问题。
第一,未来10-20年,医疗信息化会不会是重头戏?这取决于我们对国家未来十年历史使命的理解。
二战以后,全世界的技术话语权从英国和德国转移到了美国,金融话语权也由美国掌握。中国需要以这两点作为主要抓手。如果把中国比作一辆高速行驶的高铁列车,那关键问题不是GDP增速缓慢,而是整体增长的停滞。高铁可以慢,但不能停,从这个角度来看,医疗是民生风险中的重中之重。
我国经济发展“稳”字当头,关注处理效率和公平,以防范社会矛盾激化,医疗便要保证维持阶级稳定和社会稳定。在中国GDP体量如此大的前提下,医疗需要审慎发展,不能出现方向性的错误。总结来说,医疗在未来一定是国家重点关注的方向。
第二个问题是哪些宏观风险点会影响智慧医疗?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两个前提。第一,为何中国的经济增速能保持?第二,哪些潜在风险点需要注意?
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有几个因素:第一,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没有出现问题;第二,市场足够大;第三,中国工业门类齐全;第四,交通便利;第五,最高层没有改变改革开放的总趋势。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处于调整期而不是衰退期,各个因素叠加导致经济放缓。对此,国家决策层并不是没有准备,而是有意识地进行调整。因此,我们相信未来基本面向好。
同时,如果财政走弱,医疗IT的投入会不降反升。医院的IT标准有两大块,医院信息化和公共卫生信息化。未来这两点都不会萎缩,会快速发展。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疫情推动了大量政策出台,加强了医院信息化的支出。医院是我见过的最独特的大B,它资金充足,对信息化有需求,而且医院和医院之间没有规模优势和压价现象。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主要依赖医院的自有资金。以公立医院为例,我国公立医院信息化投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在1.3%,一个50亿收入的三甲医院,基本上每年有五千万到一个亿的资金投入信息化升级。此外,公立医院收入主要是医疗收入,财政补助对医院整体收入的影响较小,占比仅约10%。
第二,各地区在加强医疗资金支持公共卫生信息化。在疫情之后,各省市加大资金补充公共卫生短板。目前各省市“十四五”医疗相关规划、促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规划正在陆续出台、落地。
那么,新基建带来的增量有多少?疫情对医疗宏观影响有哪些?
十四五新基建给整个医院市场带来的新增量相当于新建1230家三级医院,增加1/3的数量。
大规模的公共事件激发两方面的投入:第一是政府的公共卫生支出。2003年非典之前,国家在公共医疗方面的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17%,非典之后,大量医院进行扩建翻新,支出翻倍了。新冠之后,国家在医疗方面的提升也会很大。目前中国医疗开支占GDP的比例是个位数,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其次是二级市场资本的投入。很多医疗公司在上市的进程中,但上市之后股价能否持续走高,需要行业共同努力。
03 医疗投资中的微观问题
接下来,我们关注医疗层面微观的三个问题。
第一,数据打通,用数据重塑服务链条。上市的医疗企业亏损严重的核心原因在于:医疗行业链条很长,对医保支付方式依赖性很强,而且市场的地区隔绝划分非常强。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进行市场拓展必然要付出比其他行业更加高昂的成本。
中国医疗体系自身的服务链条割裂,制约了投资的成功可能性。一方面,医疗中的每一个链条都是割裂的,参与者只能从某个链条去切入,无法顾及其它环节。支付方只关注诊疗这一个环节,而诊前和诊后这两步都在线上,不被传统医院关注,导致医疗服务链条整体断裂。另一方面,医生的收入主要来自产品。产品之外的服务,比如复诊,医生无法从中获得经济利益,这是问题的根源。
长期以来,中国医疗的环境始终是服务方强势、支付方弱势。公立医院按照自身需求发展,推行现有体制中最能挣钱的一部分,弱化不能挣钱的部分。医改是为了扭转这个局面,为支付方重塑服务链条,建立支付方强势的合理体系。以柯林布瑞为例,它帮助三级医院建立临床数据中台,运营数据中心、科研数据中心,打通各类电子病历和内部数据,帮病人提供更完整的服务,最后达到控费的要求。
第二,关注公立医院改革。公立医院改革提了很多年,但一直没有成功。医疗改革的核心是要帮助公立医院重塑服务体系。由于在中国,医保和医院都由政府掌控,医疗改革有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加大支付方对医疗服务的支付规则和加强监管;另一方面,赋能公立医疗体系,降本增效。
公立医院改革的关注方向有两块,首先是数据中台。以柯林布瑞为例,它针对中国医保的监管体制较为粗放、缺乏精细化工具管理的现状,帮助三级医院建立数据模块,推动公立医院的体制调整和服务市场变革。
其次是帮助公立医院建设智慧医院。以卓健科技为例,它让患者在网上不仅能够挂号,还能看到之前所有的电子病历,打通跨院和跨科室的数据。目前这家公司已经覆盖了30个省份,发展出500多家三级医院、130多个医联体,总共3000多家医院,做到了智慧医疗赛道的头部位置。这种公司我们也是非常看好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