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爹 |
2021-08-20 00:03 |
有一座村庄,它位于1000多米的悬崖峭壁上,几百年来与世隔绝,可一条路的修建让它名满天下,成为众人争相目睹的香饽饽,它就是郭亮村。 我向往郭亮村由来已久,终在一个夏日黄昏抵达。山间的夜晚黑得很早,外面漆黑一片,我怕晚上走山路不安全,便早早休息,期待明日的旅行。 次日醒来,晨阳满窗,赶紧出门去看,整个郭亮村沐浴在阳光之下,宛如一幅色彩饱满的油画。 村庄建于悬崖边上,推开窗便是无边山谷,胆小之人是不敢向下看的。村中间有条青石山路,另一侧是高耸崖壁,村民将房屋建在悬崖边,也是无奈之举,虽然看起来很危险,可多年来村民在此生活,一直平安无事。 我跟朋友调侃说,这些都是难得的山景房,采光、视野极佳。 郭亮人是没心思看这些风景的,这是一个小山村,只有83户人家,300多个人。有趣的是,虽然名为“郭亮”,可村人大多姓申,明朝初期,中原混乱不堪,某个申氏族的分支躲避于此,落地为村,至今已有500多年光景。 郭亮是东汉时太行山的一位农民起义军将领,曾在村庄一带受困,村民为了纪念他,便以他命名村庄。 几百年来,太行山险峻异常,危峰崖壁林立,将郭亮村与山下隔离开,这里成了一个被时光忽视的角落。 当地人与外界联系,只有一条凿于峭壁上的天梯”。这真是一个“天梯”,720级台阶,蜿蜒曲折,残损破败,村民临渊而行,头顶是巍峨群山,脚下是万丈悬崖,稍有不慎便会命丧崖底。 多少个日日夜夜,郭亮人就是顺着这条绝命天梯,将柴米油盐一点点搬回村庄。 可太行山长大的村民,骨子里是坚韧和不服输的,他们不愿再忍受这种痛苦,开始向坚不可摧的命运发起斗争,向无情的大山发出战斗宣言。 1972年,郭亮村组织了13位村民,他们披星戴月,用双手、双脚,用钢锤、钢钎,用最原始的工具,最柔软的肉身,苦熬5年,硬是凿出了一条绝壁长廊。 其中过程是艰苦的,是惊天地泣鬼神的,村民没钱,只得卖山羊、采山药,没有现代机械,只得用肉身相搏,用血汗相抗,最终演绎出了真实版的愚公移山。 落成后的绝壁长廊,全长1250米,它像一条破壁穿山的巨龙,改变了郭亮与世隔绝的面貌。 我走在绝壁长廊里面,感受迎面吹来的山风,虽是酷热夏季,可洞里很阴凉,伸手触摸隧洞,岩石清凉逼骨,耳边似乎回响出那13位壮士,震耳欲聋的捶打和呐喊声。 隧洞里没有灯,却有最敞亮的天窗,这是挖洞时清理石渣用的,如今成了游客驻足观赏的窗口。顺着天窗望去,太行山巍峨迤逦,群峰俊秀,碧空如洗,好一幅壮美江山画卷。 未到郭亮前,我无法想象他们是如何克服如登天般的艰难,如精卫填海般的险阻的,他们本可一走了之哦,告别这片深山僻壤之地。 可直到亲眼目睹了太行山,我才明白,这是粗狂的太行山赋予村民的野性,是他们对太行山骨子里的依恋和不舍。 绝壁长廊也叫郭亮洞,它的落成让郭亮村名声大噪,越来越多的游客挤进这个小山村。导游谢晋在此拍摄《清凉寺钟声》,以及《举起手来》等影视剧作品,更让郭亮村享誉全国,堪称河南名气最大的村庄。 在村内闲逛时,我发现这里可简单划分为两部分:一是原始居住区,二是游客接待区。 在原始居住区,你会看到村庄返璞归真的一面,石房、石磨、石巷、石桌、石凳,所有的一切都是石头做的,太行山冰冷的身躯隔绝了郭亮村,反过来也养育了它。 当地人仍过着晨出晚归的生活,民风淳朴,节奏缓慢,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平和安宁,现代文化似乎并未在此留下太多痕迹。民间传言,郭亮村宰客横行,实话讲我并没遇到,可能只是游人遇见的个别现象。 而游客接待区,却是另一番模样,热水器、空调,还有小汽车。看来郭亮村并不缺游客,村民常年接待游客为生,已形成了系统完善的旅游体系。 当下虽是夏季,郭亮村却清凉宜人,我索性不再游走,到山坡下找片阴凉处,看远处云卷云舒,群山苍翠,慢品手中茶茗,真叫“偷得浮生半日闲”。 地址:河南新乡市辉县市西北太行深处 公交:公共交通很不方便,建议自驾导航郭亮村前往。 注意事项:山上夜间和清晨气温较低,注意带上外套;村内住宿吃饭不算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