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始皇祖母陵八号陪葬坑,考古学家发现一车六马--即一辆安车,六匹挽马。看这规格,应该是秦始皇他老人家的座驾。因为,这属于“天子驾六”的规格。
只有秦始皇本人,才能享受“天子驾六”的待遇
古语云,“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在秦朝,贵族内部也是等级森严,制度严密。只有秦始皇本人,才能享受“天子驾六”的待遇。
兵马俑 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是中国人都应该知道。
兵马俑是在1974年被发现的。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坑里有8000多个兵马俑。随后,二号坑、三号坑和四号坑被先后发现。只有四号坑没有兵马俑。
兵马俑的价值我就不说了,无价之宝。据说,兵马俑中的绿面跪射俑到台湾参展时,保价高达1.1亿人民币。
秦始皇陵里的惊世国宝可不止以上这六件!秦始皇陵墓前后修建了39年,动用了72万人力,征集了当时秦始皇能够收罗的所有奇珍异宝。所以,秦始皇简直就是一个宝贝的世界。
僰人悬棺未解之谜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同地区的人创造了各不相同、且带有浓郁地域色彩的风俗特色。而在我国,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习俗,随着时间的流逝,某些风俗特色被永远的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丧葬形式和文化就是其中之一。
神秘的僰人悬棺未解之谜 在少数民族中独有的丧葬文化中,崖墓葬就是我国最古老、最神秘的丧葬形式之一,以位于江西省鹰潭龙虎山的悬棺遗址最为出名,大小小的棺木被镶嵌在距离水平面几十米甚至上百米,很是壮观!为什么说它神秘呢?据史学家考证,这种丧葬方式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可在科技落后的古代,古人是怎么把这种数百斤的棺木准确地放进崖洞中的呢?
这一千年谜团,引得无数专家学者前去了解研究。 虽然,史书上记载了曾经出现过的这种墓葬形式,但是,历史资料上却并没有关于龙虎山悬棺的任何记载。后经考察发现,龙虎山崖墓群是中国最早的崖墓群,更是中国崖墓的发源地,墓葬距今2600余年,数量之多,位置之险,造型之奇特,实乃举世罕见,更被称为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
绝壁之上,玉棺悬空 ,神秘莫测,这也使得人们对于龙虎山悬棺产生了无尽的遐想。悬崖陡峭,山势险峻,只怕用目前的技术,把棺椁送到崖洞里,肯定也要费一番周折,更何况是在工程器械非常落后的古代!那么,古人是如何将上百公斤的棺木运到高高的崖洞之中的呢?
如果说,一个棺椁是谜团的话,那这么多的棺椁群一定是个奇迹。所以,为了解开这个谜团,龙虎山旅游集团曾经悬赏30万元,收集将棺木运到崖洞的方法。一时之间,各行各业的能人巧匠纷纷报名,提供自己的解决方案。当然,无论是否是商业噱头,人们对龙虎山悬棺的关注确实不假。
有学者了解到这件事情后,便对悬棺进行了深刻的研究。首先,他想到通过滑轮将棺木运送到崖洞中,但是,考虑到当时这个地区的发展程度,认为当地可能还没有掌握这样的技术。因此,便想到了另外一种方法,通过一个双层固定的木架,调节木架上的绳索,达到运送棺椁的目的。
之后,在实际实验的过程中,棺椁也被成功的送了上去。虽然,不知道这种方法和古人的方法相差多少,但是,看到现代人提出的解决方案,再联想到古人当时的情形,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
古人为什么会选择悬棺呢? 在交通工具不发达的过去,人们的迁移范围很有限,那个时期的人如果居住的地方到处都是山石,那么,挖造墓地的成本就太高了。与此同时,这样的地方野兽甚多,人们又担心山林野兽对先人遗体进行骚扰,因此,便有了悬棺这样特殊的丧葬形式。
还有,当时的山林太过茂密,人们担心把先人埋葬在山林之中,后人不好找,于是,便把先人的遗体放置在悬崖之上。一来可以保护先人的遗体,二来也有利于后人的祭拜。
可这种神秘的丧葬形式为什么没有延续下去呢?要知道过去人们对于传统风俗十分看重,一般只要不是遇到了什么灭顶之灾,人们一般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传统习性。因此,悬棺这种丧葬形式的消失让人十分不解。
有学者经过研究后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人们生活以及劳动方式的需要,才导致这些代代相传的风俗逐渐消失了。还有,就是人们周围的自然物质环境不断的发展变化,导致人们被迫改变自己的传统风俗。而且,一些风俗带有强烈的区域性和阶段性,由于这些因素的变化很容易使得它们的失传。
悬棺葬是古代一种比较奇特的葬式: 在江河沿岸,选择一处壁立千仞的悬崖,用我们至今仍不知晓的方法,将仙逝者连同装殓他的尺棺高高地悬挂(置)于悬崖半腰的适当位置。葬地的形势各异,归葬的个体方式也略有差别:或于崖壁凿孔,椽木为桩,尺棺就置放在崖桩拓展出来的空间;或在约壁上开凿石龛,尸棺置入龛内;或利用悬崖上的天然岩沟、岩墩、岩洞置放尸棺……人死了,要找个归宿,要为失去灵魂的躯壳找一个妥当的安置办法,从这个意义上讲,悬棺葬和土葬、火葬、水葬、天 葬等等葬式一样平常。
然而,凝神屏息想想:一口沉甸甸的尸棺,一具冷冰冰的尸骨,怎么会“飞”到那高高的悬崖上?尸棺的主人是谁?我们有限的智慧还难以解读这用千年的沉默写下的寓言,梦魇中便无法逃避悬棺的阴影。
有这样一侧铁闻: 1933年,一位姓陈的地方官为了探究僰人悬棺的奥秘,雇用两名樵夫,从豆沙关的绝壁上掀下两具悬棺,其中一具运到昭通省立第二中学供考察、展览。未久,两名樵夫均意外惨死。翌年,一位大号熊廷权的赈灾的官员,公务之余,到省立二中参观,看了悬棺及棺木中遗骸,又询悉惨死的樵夫的故事,便有些坐不住了,对校长再三进言:“文王泽及枯骨,古人遗骸何当玩弄?请以礼瘗之”。
校长只得将悬棺遗骸归葬。这位熊大人仍难以心安,又颤颤惊惊地写了一篇诔文:“霜凄凄兮露氵襄氵襄,风雨剥蚀兮日月迎将。翳何人兮骨骸坚强,胡不速朽兮恋此高岗。恶有报兮善有庆,毁棺露骸兮吾意凄惶。山之广大兮地厚无疆,以为宅兆兮永此潜藏。臻百福兮降百祥,千秋万岁兮无厉无殃”。敬鬼神而远之。
悬棺的主人,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以前居住在今川南、滇东北一带的僰人人,故称“僰人悬棺”。可靠吗?
1932年,几位昭通籍的学人曾对豆沙关悬棺进行考察,据当时留下的考察文字,棺内尸骸的头颅骨较今人硕大,手足骨亦较粗壮,也较长,推测身高在1.8-1.9米间。棺木用整根原木凿空成形,长约2米,高约50厘米,宽约41厘米,棺盖厚约41厘米。按木质纹理,似为杉木,形制古朴。参加考察的周梦云等认为“此物出自上古,绝非数百年前物。何以言之?史称,大禹死后,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见诸《孟子》矣。
孟子又云:盖上世常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委之壑。今查置棺处所,河流下陷,足证当时河水必高,又且两岸多系水造成屋,知为上古大壑,毫无疑问”。同样在1932年前后,一位美国学者对威信长安的悬棺进行考察,也得出与周梦云大致相同的认识。如此说来,“僰人人悬棺”应该成为结论了。
不然,著名的自然科学家陈一得又对周梦云和美国学者的判断提出质疑:首先,居住在今川南、滇东北一带的僰人,自春秋以来,或向滇西迁徙,或与汉族及其他民族融合,过早地结束了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存在的历史。也就是说,僰人生活的时代,在公元前250年以前。其次,如果豆沙关悬棺所在是因河流下陷而成数百米高悬崖,这个过程没有几千年恐怕不能完成。
陈一得反诘:历二三千年之长久。“任何坚硬木质,日射水浸,鲜不化为齑粉?”
更何言骨骼完整,棺木纹理清晰。不得不承认,陈一得的反诘是有道理的。事实上,查考史籍,较僰人晚近一千多年生活在这一带的白僚、仡佬等民族也有悬棺葬习俗。“殓死有棺而不葬,置于岩穴间,高者绝地千尺,或临大河,不施蔽盖”。元代李京《云南治略》、明代周汝成《炎檄纪略》于此均有记述。谁能说悬棺就不会是白僚、仡佬人的作品呢?
"僰人"之称,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恃君览》:"氐羌呼唐,离水(今金沙江)之西,僰人野人……多无君。"由此可知,距今24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已有僰人聚居在宜宾。 400多年前,在经历了明朝万历年间的"叙南平蛮"战争之后,这个有2500多年历史的民族突然消失,成为一个历史之谜。
从西周到明朝万历元年(约公元前1066年一公元1573年)长达2500余年的时间里,他们生存、繁衍在祖国西南这片神奇古老的土地上。他们曾参加过周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建立了战功,被封为“僰侯”,在今天宜宾一带建立了“僰侯国”。这在秦汉以后的史料中多有记述。《珙县志》(旧志)上说: “珙本古西南夷服地,秦灭开明氏,僰人居此,号曰僰国。”
僰人在两千年里不断发展壮大,以至于成为了西南少数民族的领袖,而僰人雄据云贵川三界的咽喉地带,却并不是一个易于驯服的人群,因此历来是中央政府的心头之患。明朝开国以后,政府为了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开始逐步限制僰人的利益,尤其万历初年,中央政府在这里强行废除了一直以来的蛮夷酋长制度,代之以汉臣,使原本紧张的对抗终于演变成一场全面反抗明朝政府的战争。
僰人悬棺天下谜 与其他民族不同的是,僰人的葬式采用悬棺葬,即把棺木置于几十米高的悬崖峭壁上。棺木用整木剜凿而成,不施漆,质地异常坚硬。僰人悬棺主要集中在珙县麻塘坝和苏麻湾两地,现已发现悬棺遗址四十一处,计有悬棺二百八十八具。 但在刀耕火种的年代,悬棺如何置于悬崖之上,众说纷纭。有说凿岩为路,放棺后又毁掉路;有说先以土填埋崖壁,然后再去土;有说崖顶放绳索;有说搭厢架。究竟如何,仍不得其解。
僰人悬棺主要分布于宜宾市珙县、兴文县境内,被称为世界之最、巴蜀一绝。明代以前的古代崖葬墓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集中在珙县麻塘坝和苏麻湾,兴文县九丝城。珙县位于川、滇、黔三省邻接处,是古代悬棺葬最典型的地方,现已发现悬棺发现悬棺遗址四十一处,计有悬棺二百八十八具。是中国乃至世界悬棺最多的地方。
悬棺俗称“挂岩子”。即把棺木置于几十米高的悬崖峭壁上,是古代川南一带僰族的葬制,僰人早在战国时期就在宜宾地区群居,并建有僰侯国、僰道县。因其剽悍骁勇,为其历代统治者所不容。他们栖身于荒野荆棘之中,有“披荆斩棘”之誉。明代,僰人称“都掌族”。神宗元年( 1573),四川巡抚曾省吾、总兵刘显率十四万大军将其杀绝。
站在雄峙险峻的山崖下,仰望着峭壁上那残存的棺桩、数不清的桩孔以及具具棺木、幅幅岩使人不禁想到史称“僰人”的那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他们把自己的历史赋予高岩,突然沉于历史的长河,消逝在故纸堆中,只把这奇特的葬制和众多悲壮感人的民间传说遗留下来,人们去沉思,去感悟,去遐想。这个古老而神秘消失的民族,在历史上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民族?我们从零星的史料中,从对麻塘坝部分悬棺的清理发掘中,从峭壁上的岩画中,从流传于叙南一带那众多民间传说中,多少捕捉到了他们—些“影子”。历史上的“僰人”,是个历史悠久、英勇善战的民族。
僰人悬棺之所以让人有神秘、魔幻的感觉,成为所谓“千古之谜”,最根本的原因是:僰人悬棺到底是怎样“悬”上去的?在一本叫做《朝野佥载》的书中,提出了一种假设:尸棺先抬到悬崖绝顶,再悬索缘桩往下放。证之于悬棺现场所见,此说难以成立。试想,悬棺多在悬崖的半腰,距顶甚远,且多置放于崖部面的凹陷处,怎么“往下放”?在另一本《岭表纪蛮》的书中,又提出了另一种设想:“筑土为台,运棺其中,事后台卸土撤,而棺乃独标岩际。”说的有些道理,同样以悬棺现场情况参证,其不可操作性就暴露了。还有一说,即前面提到的周梦云的论证,其可以质疑处已由陈一得先生提出来了。“千古之谜”,有些费解,但费解与神魔不是一回事。
今天,僰族,只有高挂在岩壁上的数百具悬棺作为记忆,史书记载和民间传说可以证明这个民族曾经的辉煌和英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