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地 |
2021-07-02 07:08 |
碧云寺位于北京海淀香山公园北侧,是一组布局紧凑、保存完好的皇家园林式寺庙。始建于元朝至顺二年,开国元勋耶律楚材舍宅修建,原名碧云庵。 据说当初在修建时,正值碧空如洗,白云出岫,可谓“碧色净如云”,因而得名。后经明清两代多次修缮扩建才形成今天的规模,并于明正德年间改名为“碧云寺”。 碧云寺整组建筑,以排列在中轴线上的“六进院落”为主体,分别是:山门殿、弥勒佛殿、能仁寂照殿、菩萨殿、普明秒觉殿、最后是金刚宝座塔殿。 整个建筑群,南北各配一组院落,层层殿堂依山势叠起,由山门至金刚宝座塔,高度相差100余米,总体布局采用迥旋串连引人入胜的建造形式,每进院落各具特色,给人以层出不穷之感,院内香气弥漫,钟磬声悠,幡幢微荡。 据史料记载,1748年,乾隆皇帝对碧云寺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在保存原有寺院的基础上,修建了金刚宝座塔、罗汉堂和水泉院,由于原有建筑无较大变动,因此,碧云寺建筑和文物基本保留了明代风格。乾隆皇帝曾经在游历碧云寺时题写了“西山佛寺累百,惟碧云以宏丽著称”的诗句,由此可知,碧云寺在京西寺庙中具有很高的地位。 碧云寺前是长长的甬道,道旁是修建整齐的花圃苗木,在这个绿色的世界里,你会感觉到别于长安街华丽浮躁的幽静;脚下的石子便道,曾有过帝王的踟蹰,还有革命者步履艰难的流连;而在草木间,殿宇中,是否还游荡着先人的叹息? 爬上陡直的石阶,穿过哼哈二将把守的山门殿,便踏入了这一片净土胜地,佛也就伴着游人的脚步,在时空中穿行。 弥勒佛殿,正中是一尊明代铸造的大型青铜弥勒佛坐像,袒胸露怀,体态生动自然,满脸笑容,十分可亲可敬,让人加深了对“大肚能容”内涵的理解,领略了“慈颜常笑”的魅力。 佛教中,无论是大小乘都是提倡慈悲的,尤其是大乘佛教,更以慈悲济世为己任。《华严经·行愿品》中说:“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反复审度和思忖,确实感受到这种大慈大悲的力量。 在弥勒佛塑像前,人们往往感到压力是最小的,在神秘色彩极为浓厚的寺院中,也许这里更适合轻松的对话和默默的思考。“弥勒”本是梵文的译音,意即“慈氏”。据佛经所载,他住于上界的兜率天,后降生人间,在龙华树下继承释迦牟尼成佛。 我国五代时期,浙江奉化也有一云游僧,身躯胖大,袒胸露腹,随身携一布袋,四处化缘,见物即乞,随处寝卧,人称布袋和尚。布袋和尚慈悲一生,端坐而逝。直到临终前还不断念道:“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万。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表现了一种乐于济人,安于无我的高尚胸怀。 罗汉堂是必须要去的地方。这是我国四大著名罗汉堂中比较完美的一个。矗立着神形毕肖、情态各异的508尊罗汉,有眉开眼笑的,有怒目圆睁的,有挥拳施脚的,个个都栩栩如生,有极珍贵的艺术价值。 这个建筑群,不管你从东南西北哪方面来看,都挑不出半点瑕疵,堪称我国建筑史上的标本。特别是屋顶上装饰着的五座小白塔,更是令人叫绝。中央高耸的屋顶上面有一座,四个屋角上面各安一座,很像北海白塔的模型。这五座精致的小塔和中国的起脊斗拱的建筑物结合在一起,表现得如此成熟。 罗汉堂的布局由“田”字型构成,东、西、南、北各个道口,分别塑有护法神韦驮、地藏菩萨、接引佛、疯僧四尊罗汉。 昏暗的光线下,红身漆亮的罗汉们,周身落满了灰尘。这些仙国的大智慧们一门心思修行静思,不屑于自扫庭除,落了个灰头土脸,还指望凡人们为其弹尘净面,可叹现在的人们,只是把它们作为发展经济的一种手段,哪有功夫为每一位神仙收拾得洁净无尘。 只是通体的灰尘倒也显示了古拙,加之梁檐低垂,色彩暗淡,罗汉面目各异,单独在其间行走,难免心底发怵,已无心思仔细揣摩。但在林立的罗汉中,偶有被人触摸的晶亮无瑕的塑像,在众多的罗汉中,对其情有独钟,应该是人们十分熟识的仙人。 在堂内北面的房梁上有一尊最小的塑像,这就是济公的塑像。据说佛祖如来在灵山召集法会排座次时,由于济公在凡间打抱不平而来迟,没有了他的座位,佛祖便让他坐在了梁上。虽然济公被称为“梁上君子”,但仍让人感到由衷的敬佩。罗汉堂里还有一尊身着盔甲、气宇轩昂、庄重威严、与众不同的罗汉,这是清代乾隆皇帝自封罗汉所塑的佛像。 这尊贵为天子的皇帝装扮而成的罗汉,除了惊异之外,还有一点“作戏”的感觉。但随后看到一幅乾隆皇帝亲笔所题的对联时,似乎又有新的感悟。上联是:“果证吉祥云,三千已遍”,下联是:“观融功德水,五百非多”,横批是:“海会应真”。 大意是:众罗汉修行圆满取得正果,深广的功德遍及了三千世界;像极乐世界中的功德水一样,融会成达观的真理,具有这样美德的人,五百的数量也不算多;功德圆满的人,终有一天会像江河汇入大海一样聚集一起,那是最诚真,最快乐的境界。 最后一进院落是金刚宝座塔。碧云寺自元代创建,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最令人骄傲的成果,就是这座金刚宝座塔。金刚宝座塔源于印度释迦牟尼悟道成佛之处的的迦耶精舍形式,最早可见于敦煌隋代壁画,以其供奉金刚界五部主舍利。 后来,凡仿该塔形制而建的塔,均称为金刚宝座塔。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金刚宝座塔坐西朝东,是全寺最高点,塔高34.7米,全部用汉白玉砌成。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大的金刚宝座塔。 金刚宝座塔由5座塔组成,周边四座低塔簇拥着高耸入云的主塔,似以香炉峰比高。在塔间流连,常常能唤起那种朦胧的虔诚,很难明晰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萦绕在心间难于挥去,好像从远古传来一种天籁,吸引着我们向它靠拢。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金刚宝座塔竟然还是孙中山先生的衣冠冢…… 一直以为,孙中山先生的灵柩停放在南京的中山陵,却未想到却是曾经停放碧云寺的金刚宝座塔内。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辞世,其遗体就停放在碧云寺的金刚宝塔内。在此期间屡遭损毁危险,不得不几次移迁,以至暂厝毫无保存遗体条件的北京水泉山洞里。 孙中山先生的灵柩停放在北京碧云寺四年,数度遇险。直到1929年,孙中山遗体才从北京转运至南京安葬。移灵时更换出的中山先生的衣帽,被放回原殓的楠木棺中,封入金刚宝座塔石塔内,此亦为衣冠冢。 为了永久缅怀一代伟人,中央人民政府重修碧云寺,复命名为“孙中山纪念堂”(宋庆龄题写堂名)和“孙中山先生衣冠冢”,供后人瞻仰。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碧云寺曾两度险些成为奸佞小人的墓地。相传,明武宗时,以佞幸得宠的御马监太监于经相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利用税收和从皇帝处所得钱财扩建了碧云寺,并立冢域于寺后,后来于经下狱庾死,葬身碧云寺的打算也落空。 明熹宗天启三年(1623年),魏忠贤也看中这块宝地,再度扩建碧云寺,又在于经墓圹屋础上加工扩建,作为自己死后墓地。但五年后魏忠贤也获罪,墓穴遂废。但经过这两个奸臣的扩建,碧云寺已基成如今的庞大规模。到清代,乾隆再将其整修扩建,使其成为了庞大的皇家园林。 由此看来,碧云寺自古以来就是一块风水宝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