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南太平洋的中心的孤岛,为何矗立着1000多尊巨型雕像[10P] --]

武当休闲山庄 -> 无奇不有 -> 南太平洋的中心的孤岛,为何矗立着1000多尊巨型雕像[10P]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厨爹 2021-06-15 21:15
衣食住行是人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在满足了基础的要求后,精神追求便是人所渴望的了。五一4天全国各大景区人群大爆发就是最好的体现了。随着中国旅游业的逐步细化,各种各样有意思的旅游细分市场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大众跟团旅游现在已经成了老年人的天下了。年轻人尤其是95后,00后对事先划定好路线的跟团游更是不感冒。因为市场的需求,很多旅行社纷纷推出了适合年轻人的旅游项目。比如国外景点或者一些非常小众的景区。
正是年轻人需求的推动,使得以前根本不可能事先的“太平洋岛国”旅游变成了现实。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大溪地”旅游。这个遥远的南太平洋小海岛,10年前在国内籍籍无名。然而正是新时代年轻人的追求,使得这个“最接近天堂的地方”现在已然成了年轻人放飞自我的好去处。
同样是在南太平洋还有一个名声更为响亮的岛屿。如果说大溪地是美轮美奂的风景著称的话,那么这个岛屿就是以神秘莫测,匪夷所思著称的。这个赫赫有名的岛屿就是“复活节岛”。不同于是大溪地成群结伴的情况,复活节岛是完完全全的孤岛一座。一座岛屿孤零零的在南太平洋的正中心,距离最近的大陆也有3000的公里。复活节岛还有一个非常难以理解的外号“世界的肚脐”,如果仔细看地图的话会发现,这个外号非常的形象。然而这个外号是出自复活节岛上的原住民之口。如此形象的形容,只有站在太空中的上帝视角才能感受得到。不明白千年前的先民是如何有这种想法的。
然而真正让复活节岛蜚声世界的,并不是它的外号而是立在岛上的几百座巨型石雕像。荷兰航海家罗赫芬于1722年4月5日复活节发现并登上该岛,该岛因此而得名。当他第一次登上这个岛屿的时候,被岛上一个个立在海岸边的巨大石像惊吓不轻。
后世科学家登岛,对这里进行了全面的科考。整座岛屿上有上千座雕像,大约有600多座都是立在了海岸线上,远远眺望着广阔的太平洋。这些雕像形态上大体相当,大小不一。雕像的高度从5米到20米都有,重量也从10吨到25吨不等。雕像都被刻画成高耸鼻梁,长长的耳朵,深邃眼睛,突出的下巴形象,看上去十分严肃庄重,仿佛一个个整装待发的士兵。石像下垂的双臂紧贴着躯干,双手交叉放在肚脐处。
所有的雕像的石材都是采集自岛屿上的淡黄色火山岩。在岛上还发现了数个大型的采石场,场地上横七竖八的摆放着上百个没有完工的雕像。有一些高大的雕像背部刻满了奇怪的花纹,考古学家判断可能是一些早已失传的文字。更有一些石像十几米高的头上居然顶着一个红色的帽子(红色火山岩所制)。这些所谓的帽子并不是和雕像是一块石头,简而言之就是这是后期选取另外一块巨石盖在了石像上的。很多石像高达10多米,石头帽子最轻的也有几吨,重的竟然达到了10多吨。如此庞然大物,就是运营现在大型机械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复活节岛谜题之一:为什么要建造这些石像?
岛屿上的原住民波利尼西亚人对于雕刻这些石像一点记忆都没有。在他们模模糊糊的历史记载中,也没有任何关于石像建造原因的只言片语。而且从外观上可以看出波利尼西亚人,和石像刻画的形象并没有相似之处。如果不是土著祭祀祖先的话,那么这是不是他们祭祀的神呢?如果是祭祀神的话,大多数民族都会更具自己的形象去刻画自己的神。还有很多神仙完全不具有人类的特征。但是复活节岛的石像的雕刻手法则完全是写实。那么古代先人们雕刻的是不是来到岛屿上并传授给他们知识的神秘人的形象呢?
复活节岛谜题之一:石像是怎么建成的?
数量如此庞大,重量这么惊人的石像群是怎么建成的?上问题到了,复活节岛上有上千个这样的石像。采石场离石像站立的地方有好几公里,古人们是如何在采石场雕刻好石像,然后又运输到海边的?石像上巨型的石帽子,又是用什么方法,戴在了10多米高的头顶的?在采石场中丢弃这很多石像的半成品,为什么如此规模浩大的建造工程,在短时间内迅速停止了?科学家曾经估计雕刻一个石像,最少需要30个熟练的公认,每天工作8小时,连续不休工作1年以上。如果想要把这个石像运输到海边需要90个人通力合作,费时60天才可以。如果要将巨像立起来的话,这90个人又需要3个月的时间才能做到。复活节岛并不是一个大型岛屿,哪来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支撑起如此浩大的工程?
复活节岛谜题之一:一个几乎没有树木的荒岛为什么会出现人类的活动?
复活节岛几乎没有高于3米的植物,动物则更加匮乏。这样一个鸟无人烟的荒岛是如何供养众多的人类生存的?这也是科学家疑惑的地方。

smen 2021-06-16 11:55
去这儿一趟 不容易啊


查看完整版本: [-- 南太平洋的中心的孤岛,为何矗立着1000多尊巨型雕像[10P]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